查看原文
其他

众智营城 | 走近古琴,聆听“华夏正音”

日前,“清微澹远——中国古琴文化展”亮相中国园林博物馆。向观众呈现古琴的发展、斫琴的工艺、演奏的技艺、古琴与园林等艺术的融通。让观众走近古琴、了解古琴。



古琴

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作为“华夏正音”

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为世人所珍视


5月25日由中国园林博物馆主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协办的“清微澹远——中国古琴文化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三号临展厅正式开展。


70位琴者共同演奏《祝福祖国》

(图片来源:新京报  侯少卿 / 摄)


展览开幕现场,70位琴者共同演奏《祝福祖国》,同时现场还进行《我和我的祖国》演唱,及“携琴游园之旅”室内外展园游赏等别具特色的环节,引导观众在琴乐悠扬的园林中沉浸式地了解古琴知识,领略古琴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园林文化内涵。


观众参观中国古琴文化展

(图片来源:新京报  侯少卿 / 摄)


展览展出包括唐代古琴“清角”、宋琴“飞鸣吟”在内的历史珍品11件(套),通过“ 丝桐春秋”、“良质善斫”、“妙指正心”以及“居园听琴”四个单元向观众呈现古琴的发展、斫琴的工艺、演奏的技艺、古琴与园林等艺术的融通。


自然山水是文人园林的主体,以有限的山池、树木、建筑再现自然山水的典型特征,着意追求天然林泉风致之美。“和”的审美理想孕育了古琴艺术和文人园林艺术中的含蓄之美。


展览以多种表现形式立体展现了古琴与诗文、书画等园林文化的自然互动,使观众仿佛徜徉于高山流水,聆听琴乐,领略深厚的古琴文化。


古琴以清、和、淡、雅的音乐特色寄寓了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品格,是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的古琴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瑰宝。


   重 点 展 品   

 唐代古琴“清角”

“清角”为唐代著名古琴,琴为神农式。琴长一百二十六厘米,琴额宽二十一厘米,琴肩宽二十二厘米,琴尾宽十五点五厘米。桐梓良材,鹿角灰胎,黄杨轸足,通体黑漆加以朱漆修饰。琴面及琴侧大蛇腹断纹显著,琴背为不规则蛇腹断纹。琴背有铭文:清角;凤沼上部池下另刻有“旷代之宝”四字方印。


历史动荡无常,屡经朝代更替,千百年后名琴仍存于世者非常稀有。现传世唐琴仅十余张,往往被视为至宝。清角作为传世之琴,不唯音声品质超凡,其形制、题款、髹漆、断纹等,皆凝聚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收藏品鉴,细加研究。


宋琴“飞鸣吟”

广陵派第十代宗师刘少椿旧藏,宋代古琴。仲尼式,面桐底梓,通体髹黑漆,琴面大细蛇腹断,琴底小蛇腹断,原装蚌微,长方池沼,紫檀池沼,紫檀池沼,象牙轸。白玉雁足。雁自北而南,去寒就暄,白露既降,金飚适生,此正飞鸣时也。


此琴谓“飞鸣”,言鸿之为物,唳乎霄汉,决云万里,翱翔四海,其志何大也。故壮其事而寓焉。韩昌黎有云,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自草木金石,以至风雷动植之物皆然。宾鸿者,德具五常,固羽虫中之杰出者也。故鸿之飞鸣於秋者,殆有郁中泄外,见声于翱翔之间者乎。夫以秋气凛冽,天道肃杀行焉,而鸿去彼乐土,适我南国,是以其声哀痛凄惨,与秋声而俱伤矣。令听之者,婉然有覉旅离别之感云。



本次展览是中国园林博物馆继“布上青花——中国非遗传统文化蓝印花布艺术展”、“晋之韵-山西剪纸精品展”、“逯彤天津泥人展”、“华彩艺境-首届‘彩塑中国’全国雕塑作品邀请展”等系列国家级非遗展览之后,园博馆策划开展的第六次非物质文化系列展览。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亲自前往。



清微澹远——中国古琴文化展


展览时间:5月25日至8月25日

开馆时间:09:00-17:00 (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三号临展厅

展览类型:免费


内容由中国园林博物馆官网、人民网、文博圈综合整理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国著名博物馆“群聊”记录大曝光!

京城周末 | 更多特色博物馆,都汇集在北京的这条线上了!

北京的十座琉璃牌楼在哪里?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