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行动 | 北京老城保护永远也不晚!
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作为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其中北京老城的保护和利用,始终为世人所瞩目。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历经拆除城墙、改革开放以后大规模旧城改造等多个阶段,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北京老城命运正悄然发生变化,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得到进一步高度重视的最佳印证。
上图为腾退前的历代帝王庙前举办体育活动;
下图为历代帝王庙清明教育活动(于志强/摄)。
“老城不能再拆了”“加强老城整体保护”……
作为古都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老城”,在2017年9月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出现了32次!北京在老城保护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走出了一条老城疏解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改善、街区有机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文物公益性活化利用有机结合的“北京模式”。
上图为改造前的东城门楼;
下图为改造后的东城门楼。
01
北京老城,
还是你想象的样子吗?
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1000多条现存的胡同,是北京老城的肌理。多少胡同,留下了你的足迹?胡同的变化,折射出老城的变化……
达智桥胡同,经过环境整治提升,违建没了,变了模样,灰墙青瓦,街道整洁,被评为十条“北京最美街巷”之一。在北京,已有 1141 条背街小巷的环境得到整治提升。
上图为改造前的达智桥胡同;
下图为改造后的达智桥胡同。
就在前门不远处的大栅栏地区,“北京坊”已经成为北京城的新地标。百年劝业场、交通银行旧址等老楼得到活化利用,有书店、咖啡,还有各种潮品和文化活动……浓浓的“老北京味道”与现代气息,在这里巧妙融合,老城区崛起“中式新生活体验区”。
上图为北京坊劝业场新新宾馆。(2002年摄);
下图为改造后的北京坊劝业场北门。
02
老城复兴的背后,
有多少人在辛苦付出?
2017 年,北京东、西城实施 2435 条背街小巷的三年治理计划,两千多名干部成为街巷长,化身“绣娘”细织密缝。活化利用文物空间,“砖读空间”诞生了,老城实施胡同微空间改善计划,有了书香,提供了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的街巷胡同恢复了“老北京味”……
上图为改造前的砖读空间;
下图为改造后的砖读空间(于志强摄)。
文物腾退“动真格”了,实现腾退后,沈家本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歙县会馆、康有为故居等一批会馆、故居腾退!历代帝王庙、景山寿皇殿主体建筑群等文物腾退、修缮、开放!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应保尽保,最大限度留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上图为改造前的沈家本故居;
下图为沈家本故居纪念馆(2018年11月李斌摄)。
重要历史水系正得到保护和恢复,北京前门东区的三里河,重现600年前水系,“正阳观水,三里水乡穿街巷”的景象再现,行走其中,仿佛“穿越”到江南。根据北京新版总体规划,历史水系将“逐步恢复”,“历史盛期水系格局和景观特色”将得到进一步展现……
上图为改造前的东城三里河;
下图为改造后的东城三里河。
漫步老城,不同制式的四合院门楼往往耐人寻味,或威武雍容,或秀美精巧,成为城市风景线。通过整治和“修旧如故”,在东城区东四四条胡同,数十座门楼“亮”了出来,重新唤起老北京的文化记忆。门楼有讲究,你分得清“门当户对”不?
胡同里,各种架空线曾经密如蛛网,让人闹心,近年来,北京老城架空线纷纷入地,总长达 84 公里,这个长度相当于绕着二环路走近三圈。瞧瞧新旧对比照片,钱粮胡同完成“穿缆撤线”后,清净多了!
上图为钱粮胡同架空线入地前;
下图为钱粮胡同架空线 入地后。
北京老城保护不仅要恢复历史风貌,还要通过综合整治,强化街区在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功能,使之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发挥历史资源的当代活力。在西总布胡同,除应急车辆外,不允许其他车辆随意出入,沿线修建花坛、凉亭等供居民和游人休息,让人们享受“静胡同”里的“慢生活”。
上图为改造前的西总布胡同;
下图为改造后的西总布胡同。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老城保护永远也不晚,老城保护永远在路上。加强老城整体保护,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再现世界古都城市规划建设的无比杰作,不是梦!
老城“蝶变”,古都必将绽放芳华!
内容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图片提供:李斌 、任超,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 、东城区委宣传部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北京的大运河到底在哪?
京城周末 | 6月文化展览活动推荐
北京的古桥 | 卢沟桥:屹立八百年,古桥亦风景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