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桥的故事 | 琉璃河大桥:房山第一大桥

小印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04-01

北京的古桥

历史上北京的桥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别具风采。可以说,北京的古桥是人类建筑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宝藏之一。“北京的古桥”栏目将展现北京古桥的历史与文化,并向公众介绍北京古桥保护的工作进展与成果,从而唤起更多人对北京古桥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端坐在琉璃河水之上,

见惯了平静的烟柳绿波,

也见证过惊涛骇浪。

我不仅连接了两岸,

更横跨了历史与未来。


我是琉璃河大桥,

很高兴给你讲讲我的一生。


琉璃河如一条美丽的纹饰,装饰着水网密布的北京。


如今它河水碧绿,两岸绿植成荫,可你是否知道百年前它的波涛汹涌?


我知道。


我叫琉璃河大桥,已在琉璃河上矗立了四百余年。

古代琉璃河大桥位置图

(底图来源:考古中国


01

我“几经挫折”的一生

图片来源:中国民族建筑网


我生在青山绿水的美丽琉璃河(大石河水系)上,却也因这雨季湍急的河水承受了不少波折。


曾经刚出世的我,不仅高大雄伟且异常坚固。


我的脚,直直踩进河底卵石泥沙深处,为防止我下陷,又用繁多的柏木桩把我钉入土中。


我的出生,极大地缓解了南北交通及百姓的生活压力。


但我的命运,绝非如此平稳。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我与白云相看


在出世十二年后,我迎来了自己“外科手术”般的修缮。


美丽却有些“暴躁”的琉璃河,那年汛期将我变为一座孤岛,我原本起到是缓解交通的作用却受阻。


那时我还是个少年啊!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助啊……


朝廷只得再次拨款,修筑长路堤工程与我相连


相连之后,我变得更加气派,路堤平整坚固,绰号“五里长街”。水患终得以解除。


如今琉璃河大桥景色

(图片来源:网络)


但好景不长,青年时期,在我的“暴躁”伙伴、“亲密敌人”——琉璃河的不断冲刷下,我的三个“脊椎骨”(桥孔)终于承受不住坍塌了,这已经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事了。


“青年时期谁没点挫折啊”,我这样安慰自己。


于是我又迎来我的第二次“手术”,历经两年,我终于恢复康健。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屾淼


命途多舛如我,在建成将近快二百年后,经历了最大一次打击。


滂沱大雨诱发山洪,汹涌的洪水奔流而来势不可挡,直接将我冲断


中年的我承受了巨大的打击。


这时那位名为李鸿章的大臣携巨款而来,经过一年多的修缮,我又重新痊愈。

图片来源:古建中国网


迈入耄耋之年的我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次维修。


文物部门对我进行修缮,补上损毁的栏杆和望柱,将沥青层祛除,人们看到几百年来的高强度负重和碾压使我身上的条石上坑洼不平,有的车辙已有十多厘米深,尽显沧桑。


至此,我再未经过剧烈的损毁或重大的修缮。


建造

时间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五月乙丑


琉璃河大桥完工






嘉靖四十(1561年)仲冬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孟冬

修建两侧路堤




光绪十六年(1890年)

修理冲断的桥石,年余竣工






1959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

北京市道路局进行桥基及海墁维修工程,修理桥台、桥墩,整修驳岸石墙,铺加沥青




1999年10月

在琉璃河石桥的西侧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

琉璃河大桥变为文物桥






2001年5月29日

到2002年7月29日

修缮桥南的护坡,进行河底清淤、河底石铺墁,把原来的混凝土桥身栏板、望柱栏板换成石制材料,把桥面沥青面清理掉露出桥面石等


02

我身旁的朋友

在我迄今为止四百余年的漫长生命中,我倒也不算孤独。


自初建起,我的三孔石券两侧分别趴着吸水兽


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外表却有些凶,豁鼻瞠目,怒视河面,看起来十分威严。


但在四百余年中,它们一直陪伴着我,守望排出雨水,直到现在。


一直陪伴着我的吸水兽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天翔128


除此之外,我的两端原本是有“元恩”、“咸济”两座石牌坊


而我的北边,还建有用来供奉“河神”的神祠


现在历经岁月变迁,这些“老朋友”也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只留下石牌坊柱石

现存只剩底座的石牌坊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同乡135


历经岁月变迁,我终于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迎来了我的新邻居。


新建起的大桥平整宽阔,代替我解决了交通问题。

现在的琉璃河大桥和西侧新桥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同路人)


有时看着新桥上飞驰而过的汽车,也许时光就是这样从我身边被带走的。

除去沥青后我身上的车辙痕迹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行旅人


03

我与房山

飞沙千里障燕关,身自奔驰意自闲。

日暮邮亭还散步,琉璃桥上看青山。


——《琉璃河》【明】袁中道


我是房山区第一大桥,拥有和卢沟桥一般的规模。


十一孔石券连接着两岸河畔,两千米长的路堤更是有“五里长街”的美誉。


我曾经气派华丽,作为连接南北交通的纽带,肩负着促进南北经济通顺的重大使命而屹立百年。我的存在,振兴了古时房山地区的经济。


著名的西周燕都古城临水而建,商贾云集,人流车马川流不息,甚是繁华。


人流中赶牲畜、挑担的南方赶考人,渡桥入京城;名成功就,再渡桥回乡显荣耀。

图片来源:“美丽乡村”摄影大赛


我被誉为“良乡八景”第一景——“燕古长桥”


我身长一百六十五米,身上巨大的汉白玉石块在千百年来早已变成我的铠甲。


我周边自然景色优美,道路两旁低垂的杨柳,水中嬉戏的禽畜,从房山上空向下遥遥看去,我仿佛是婀姿琉璃河上的一个玉扣穿插其间。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同路人


四百余年来,

我带着沧桑岁月的厚重,

穿越历史从古老的时代驰来。


斑驳的石板

剥落的栏杆

我依旧站立在这里

向来往的行人诉说着我的故事。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桥塔[M].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4.

[2] 梁欣立.北京古桥[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北京的古桥 | 运河之畔,再“见”永通桥

北京的古桥 | 卢沟桥:屹立八百年,古桥亦风景

北京的古桥 | 万宁桥:矗立于中轴线上的石拱桥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