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处暑”才能起缸的这一口,北京人吃起来毫不含糊
一点儿北京丨京事知多少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数千年来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它特有的“京味儿”——这些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京城珍贵的文化资源。“一点儿北京“栏目将向大家介绍“京味儿“饮食、器物、民艺、风俗与传说等等,让大家对老北京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连续几轮的降雨,驱散了一夏的高温炎热。今天,京城迎来了处暑节气。《群芳谱》言:
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
”熬过了苦夏,爱吃、会吃的北京人,总会在吃喝上有所“动作”。不过有这么一样东西,无论是生活富裕还是拮据,无论春夏秋冬,老北京的饭桌上总是少不了。
前一阵凭借何冰、刘培一票北京演员和大酒缸一类体现老北京生活场景而掀起一阵“京味儿”热潮的电视剧《芝麻胡同》,其中的隐性主角——沁芳居里的酱菜,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
一看到镜头里的酱菜,就想着哪天有空赶紧去卖点儿,解解馋,熬点儿粥,就着多香啊!
一碗白粥配酱菜,看似简单实则内涵功夫,是京味儿,也是北京人的生活。即如梁实秋先生所说“北平的酱菜,妙在不太咸,同时又不太甜”,甜咸过重,就遮蔽了蔬菜的本味,而“日本的酱菜,太咸太甜,吾所不取”。
就这样,酱园成了北京人常去的地儿。
酱菜三种流派
据《北京志·商业卷·副食品商业志》记载:北京酱腌菜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1
元代
大都制酱技术的发展以及明、清京师副食品业的分化和酱园业的勃兴,为北京酱腌菜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明代
北京就初步形成了酱腌菜行业。每逢农历六月造酱醋浸腌瓜茄,九月进入腌酱旺季。
3
清代
酱腌菜行业进一步发展,当时一部分油盐店逐渐发展成为以经营酱腌菜为主的酱园业。
从清代开始,北京酱园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老酱园,多为山西临汾人开设,以如今名气最为响亮的六必居为代表。
六必居酱园
据《都门纪略》记载:六必居是山西临汾赵姓创办的,是制售八宝菜、包瓜等酱菜的名家。有《竹枝词》称:“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宝样多余。都人争说前门外,四百年来六必居。”六必居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开业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
传统产品有:稀黄酱、铺淋酱油、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甘露、甜酱黑菜、甜酱仓瓜、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菜、甜酱什香菜、甜酱瓜、白糖蒜等。
二是南酱园,以桂馨斋为代表。
桂馨斋酱园
桂馨斋酱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原址在宣武区骡马市大街铁门胡同南口。因制作经营南方风味酱腌菜,人称“南酱园”。产品甜咸适口,酱香浓郁,不但受市民欢迎,而且得到宫廷的重视,曾赐给“腰牌”一个、白底红穗帽子一顶、黑色马褂一件,凭此进入皇宫送菜。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桂馨斋又开设了南桂馨斋、桂馨栈、桂馨斋东记三个分号。桂馨斋在京城的百姓中颇有名气,因其在铁门胡同,故又称为“铁门酱园”。
桂馨斋擅长制作冬菜、梅干菜和佛手疙瘩,被誉为“冬菜老店”。
三是京酱园,以著名的天源、天义顺为代表。
天源酱园
天源酱园开业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创始人刘湛轩原是京城当铺业的四大户之一。他以白银2000两买下西长安街一家油盐店,改建为天源酱园,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因其酱菜做法出自清宫厨师,料精工细,逐渐形成自家风味,生意兴隆。
主要产品有:甜酱甘露、甜酱乳瓜、甜酱什锦菜、桂花糖熟芥、麻仁金丝等。
酱菜养成记
要想做酱菜,先需要有好酱。
黄酱和甜面酱是腌制酱菜的主要原料。
以黄酱为例,六必居的黄豆选自河北丰润县马驹桥和通州永乐店,白面选自京西来水县,由六必居自行加工成细白面。
制酱一年只有一个生产周期,每年春节一过,就要把黄豆蒸熟发酵,制成“黄子”。
然后晒干碾碎入缸,直到“处暑”才能起缸。
打耙,是酱制作里最磨人的一个环节,每口酱缸每日需要打耙四遍,每遍20-30耙,越是烈日当头,越要趁着天晴打耙。偷一耙,整缸酱都毁了。经过日晒夜露,和每日四遍打耙,一直到秋末,这耗费心力的酱才算成熟。
每一道工序都“酱”(匠)人监制,
上屉、打耙、踩黄子……一样不能少。
过了做酱这一关,酱菜的腌制才算正式开始,
经过这样的精心加工,滋味儿特别好。
酱菜花样多
八宝菜是深受北京人喜欢的酱菜。不过严格说来它可不是一种,而是几种酱菜的组合:酱黄瓜丁、酱茄子丁、酱扁豆丁、酱甘露、酱花生仁、酱杏扁、酱茄子丁、酱银苗、酱莲藕片,外加切成梅花样的酱苤蓝。很多人喝米粥时喜欢就着八宝菜,一碟小菜,可以品出丰富的味道。
jiang
酱
ba
八
bao
宝
cai
菜
将苤蓝、黄瓜、甘露、豇豆、藕、姜丝、菜瓜、花生仁等原料加工成大小均等状混合在一起,用水泡出部分咸味,捞出晾干,装入布袋入缸,缸中放黄酱,糖色酱油每天搅拌一次,5~7天后即成。
在老北京,人们喜欢吃烤鸭,就用甜酱甘露佐食。在《芝麻胡同》中,甜酱甘露,是沁芳居的招牌菜。色泽金黄,口味甜腻,醇香鲜美,余味无穷。甜酱甘露的制作,需要高温和潮湿的天气,北京的初秋,总有那么几天高温,后面就紧跟着雨水的来临,这样的天气,制作甜酱甘露,极好不过。
jiang
酱
gan
甘
lu
露
将甘露(螺丝菜)洗净,放入盐水中腌7~10天后取出,放在太阳下晒1~2天,把晒后的甘露放入甜酱中,酱制约20天即可食用。
麻仁金丝配豆汁、焦圈口味绝佳。一碗热腾腾的豆汁儿就焦圈儿再来一碟麻仁金丝,这就算是标配了。有句家常话是“豆汁儿蘸焦圈儿,再来点咸菜丝儿,老北京生活美滋儿滋儿”。
ma
麻
ren
仁
jin
金
si
丝
将苤蓝洗净去皮切丝,用盐、酱油等调料腌透,沥干水分,拌入五香粉、辣椒油、麻油等酱汁里,放入罐中腌制。
入秋天凉之后,吃火锅涮肉的越来越多,配上两瓣糖蒜,既能解油腻,又能去腥膻。
tang
糖
suan
蒜
将大蒜的老皮去除、洗净,用盐腌制几天,然后倒入比例合适的白醋和白糖搅拌均匀。密封10多天后即可食用。
这种带着北京人性格的酱菜已经融进了北京人的味觉里,它是配粥的小咸菜、是炸酱面里的小碗干炸、是涮羊肉搭配的糖蒜。北京味道也许不是什么精美的筵席菜,它是一种日常的踏实感,这就是北京人爱的北京味道。
内容由老北京酱菜史话、网络资料综合整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点儿北京 | 数来宝
一点儿北京 | 秋风起,吃鸭忙!“立秋”吃鸭正当时
一点儿北京 | 大暑到,老北京的饮食防暑秘籍奉上前!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