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城文化漫步 | 鲁迅北京琉璃厂淘书记

京城文化漫步

在北京这座历史深厚的城市里,每一个院落都有很多故事,每一处历史文化街区都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文艺作品中。“京城文化漫步”栏目专注于发掘书·影·音中的北京印迹,带领大家寻访北京文化故事的发生地。有空的时候,不妨带上这张“文化地图”,以文艺的角度漫游北京的大街小巷,在现实场景中体验一场跨时空的旅行,感受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脉络。


20世纪的中国,鲁迅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受到当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尊崇。


书籍在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和思想文化深刻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书籍造就了这位世纪的文化伟人,用“书与生命相伴”概括鲁迅是再适合不过了。


广泛涉猎,无所不读是鲁迅读书生涯的鲜明特点。有人形容鲁迅的全部著作,是中国近代的百科全书。


他从幼年开始,一面从正统的教育中,获得中国古代经典的训练,打下了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一面还不拘于正统经典的学习范围,从古代文人的杂览、野史、笔记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思想素材,为自己开拓了吸取知识和思想文化营养的浩瀚书籍空间。


青年时代的他,有机会东渡日本,在异国感受到西方近代思想,并投身在西方近代学海中,吸收了有用的知识和思想,哲学、文学、历史、政治书籍他无所不窥。


广博充盈的知识,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汇,使他的知识意蕴深广,无所不包,这一切是鲁迅一生博览群书的结果。


1

鲁迅对图书的喜爱


买书,是鲁迅一生乐此不疲的事情。


对于鲁迅来说,买书不仅仅是阅读的需要,也是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时开始,鲁迅就开始出入书铺,购买自己喜爱的图书,随着年龄增长,兴趣有增无减。迄今为止,鲁迅藏书保留下来的尚有三千八百多种、一万二千余册。


他节衣缩食,省下钱来,送进书店,将喜欢的各种书籍源源不断地从书铺中带回,放置在自己的书架上;他一有机会,便访书求书,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旅行在外,总有一件忘不了的事,就是进书店


他买书,是为了阅读、写作、著述的需要,使自己查阅资料更为方便,而不是以藏书为目的。他不着意寻求珍本善本,总是购买价廉物美、内容可信、能引起自己兴趣的图书。他一生花在买书上的资金甚巨。从他买书的经历,可以了解他不同时期的读书范围、兴趣和焦点,也可以从侧面把握他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鲁迅藏书室一角


2

老北京琉璃厂淘书足迹


琉璃厂是从清代乾隆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以书籍、古玩、碑帖、文具店铺为主的街市,位于北京和平门外,因旧时有琉璃窑而得名。凡是读书人,即便现在到北京,也往往要慕名而游,因此琉璃厂就成为读书人淘书的好地方。


1912年5月,鲁迅初到北京,各方面都需要安排,杂事较多,但他还是抽出时间分别在当月12日、25日、26日、30日去琉璃厂淘书。6月至12月,平均每星期就光顾一次。这一年鲁迅从琉璃厂买回的书主要有:《李太白集》《史策》《沈下贤集》《文选补遗》《烈女传》《世说新语》《前后汉纪》《说文释例》《北梦琐言》等大量史书及画册。


1913年至1926年买回的古籍主要有:《全唐诗话》《寒山诗》《水经注汇校》《印典》《陶庵梦忆》《法苑珠林》《旧唐书》《女史箴图》《郡斋读书志》《折疑论》《释迦谱》等;佛经方面的书有《两浙金石志》《金刚经六译》《金刚经心经略疏》《瑜伽师地论》《高僧传》《老子翼》《长阿含经》《大安般守意经》《五苦章句经》等。除了买古籍,鲁迅对古碑、墓志、画像进行了大量研究。买的书籍有:《陶渊明集》《说文解字系传》《陶渊明诗》《金石契》《文字蒙求》《望堂金石》《曲阜碑碣考》等。此外,有关书法的书,如字帖、手书稿等亦买了许多。


1916至1923年的八年间,他总共去琉璃厂267次大多购买各种拓本,主要有:《金石苑》《五代史平话》《中国名画》《隶释》《醉醒石》《殷文存》《涵芬楼秘笈》《铁桥漫稿》《长安志》《石林遗书》《夷坚志》《授堂遗书》等。

老北京琉璃厂的书铺


鲁迅在南方生活了三年后,并没有忘情琉璃厂以及那里的书籍。


1929年5月,他到北京看望母亲,在短暂的时间和繁忙的事务中,还是抽时间去了琉璃厂三次,买了《六朝墓铭拓片》及数十种信笺。


1932年11月,鲁迅又到北京看望生病的母亲,仅十几天的日子,他应邀到多所学校讲演,还要与朋友聚会,时间安排得非常紧。然而就是这样,他仍于23日和25日两次去了琉璃厂,买了信笺和纸。


3

书籍造就世纪伟人


鲁迅到琉璃厂购买的各种书籍,对他的一生都有影响,不仅锻炼了他以后在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观察、感受、综合分析的能力,使他既敏捷锐利,又耐心细致,而且丰富了他的知识,使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入,培养了他做事认真踏实的优良品质。


读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力量的储备。正是在读书的日子里,鲁迅为自己后来的“匕首”和“投枪”,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条件。当他一声呐喊,从沉睡中醒来时,彰显出一个训练有素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智慧和力量。


从1914年起,鲁迅开始大量购买、阅读佛学领域的书籍,为他以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与剖析,作了文化方面的准备,也为他思想上的深度和广度,开拓了新的空间,同时造就了他关心他人、舍生取义的博大胸怀,以及坚忍不拔的人生态度。


“读书需要思索”,鲁迅是读书与思考有机结合的典范。他在浩瀚的书海中始终能保持对所读内容的思想独立性,保持不迷信、不盲目的清醒头脑,通过思索,弄清事物的本源。他从古书的种种记载中,悟出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得出中华民族性中缺少“诚”与“爱”的观点,并进而从事改良国民性的伟大事业;他读科学书,认为科学是“人性之光”;从民族文学以及具有反抗性的书中,思索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的精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意义,看到文艺改变国民精神的价值。正是通过思考,他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


鲁迅的作品处处都闪烁着思考与智慧,

而正是漫步琉璃厂淘书的时光,

充盈了鲁迅的思想。


鲁迅先生眼中的北京琉璃厂,

处处充满着书香,

而你眼中的北京琉璃厂,

又有着怎样的趣味呢?


内容来源:北京市档案馆

稿件来源:《北京档案》杂志

作者:郝晓蔚 刘立骞 赵卫利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京城文化漫步丨秋天,一定要住北平

京城文化漫步 | 老舍笔下的老北京风情录

京城文化漫步 | 汪曾祺的北京足迹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