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众智营城 | 老城如何保护与复兴?看“大腕儿”怎么说……

11月18日,2019(第四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以“北京老城保护复兴理念与实践”为主题举办分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以南锣鼓巷更新实践项目为依托,探索并总结北京老城保护复兴理念与实践经验,对于如何让人民增加获得感、如何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力求提出老城更新背景下的解决思路。


“2019(第四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分论坛上,多位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界的“大腕儿”齐聚一堂,为“北京老城保护复兴”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由东城区政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主办,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先后走进雨儿胡同4号院、24号院、25号院、30号院等,实地考察南锣地区修缮整治成果。


与会专家对雨儿胡同修缮整治工程取得的经验、成果予以肯定,并以“老胡同的现代生活”为题作学术报告。


胡同如何能既传承老的乡愁,

又能适应新的现代社会?


曾主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设计、首都机场T3航站楼扩建设计等重要任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设计大师马国馨在发言中指出,北京的老城保护复兴,并不是说要完全恢复成过去的老样子,而是既要有传承,又要与时俱进,考虑到新时代、新生活的特点,在老城保护复兴的过程中适应现在的新形势。“既要好看,又要好用。”胡同在改造的时候,除了视觉体验要好,胡同住户的居住体验也很重要。因此,应当在原有的城市肌理下,增加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居住形式和基本单元。

前门大街(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何在狭小的院落内,

挤出公共空间呢?


四合院的精华在“院”,但在居住空间都不富余的平房区,很多院子都被居民自建的小房和无处堆放的杂物所侵占,院内的公共活动空间被一再压缩。参与了前门草厂什刹海等多地区设计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李亦农拿出了一组旧城改造的对比图。以西四为例,设计师们通过对狭小的胡同院落空间进行梳理,将堆杂物的院落门道,设计成了胡同居民可共享的公共空间,可供老年人下棋、小朋友跳绳锻炼、亲子游戏等。

西打磨厂街(图片来源:新华社)


老城保护复兴正在经历哪些转变?


领衔并参与设计过大栅栏北京坊、前门东三里河地区、南锣鼓巷及周边胡同、什刹海周边环湖景观、首钢北京园区等诸多北京新地标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在会上提出了“四大理念转变”。其中,老城保护复兴从过去“推平头”式的大拆大建,向渐进式更新转变;视角向聚焦留住居民转变;从街巷整治向街区更新转变;从宏观层面的整体理念,向微观层面的精细化设计转变。


吴晨还表示,老城保护复兴的核心理念不仅关注环境修缮、街道美化等物质空间的变化,更多的是关注居民的社会问题和文化传承。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城市更新,老城保护复兴具有更广阔的维度。南锣地区的修缮整治工程结合“申请式腾退”,不仅对街道环境有所提升,同时将院落空间的格局和居民现代生活的基本技术支撑以及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相结合。


据交道口街道办事处主任张黎介绍,南锣地区四条胡同修缮整治工程以“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整体规划、织补功能,还原规制、精细修缮,修旧如旧、保护风貌,分类施策、改善民生”为总体思路,由设计师和专家们根据历史街区风貌保护要求和每户居民家中的不同空间特点编制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实现了四条胡同各个院落、各个点位不同特点的呈现,最终让居民在城市更新、复兴改造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活品质。


截至目前,以雨儿胡同为代表的四条胡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家领衔、居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其工作过程和模式探索了老城保护复兴的新路径。


内容整理自:北京日报、北京东城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老胡同 · 新生活 | 再会,西四!

京城文化漫步 | 深秋,一起漫步史铁生的地坛

这个周日,听专家讲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故事!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