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西城区名城委专家谈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二)


名城会客厅

近年来,西城区建立了具有西城特色的“四名”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探索历史街区更新途径,积极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和复兴。


为进行及时回顾与思辨,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通过访谈的形式共同探讨“北京西城: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本文分享许立仁、邱跃、单霁翔、边兰春、张兵、马炳坚6位专家的观点和见解。欢迎公众共同思考!




许立仁

北京市西城区文联副主席

[专家观点]


过去西城区在文物保护、街区更新、老城复兴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西城区文化积淀丰厚,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大区,这里包罗万象,有很多闻名的文物古迹,承载着很多历史。西城区对很多历史建筑进行修复,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以后会对更多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并开放。


作为一个在西城成长的老北京人,我对于西城有着深厚的感情,很欣慰看到很多地方有了新的面貌。西城区所做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值得肯定、十分有意义、功在千秋的事业。


西城自蓟、辽、金营城建都以来,历史悠久,可以说是北京的源头。目前金中都遗址作为金朝的唯一地上遗存,深切希望对其中鱼藻池的修复能早日纳入规划,将其建设成为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森林公园并向公众开放。


西城区近年来增加了许多绿色空间,使得西城更加郁郁葱葱,但是公共艺术却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公共艺术例如雕塑,不在于体量大而在于精。由于西城区遍地是故事,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希望能设立更多“小而精”的城市公共雕塑来诉说历史故事和传递文化信息。


邱跃

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北京名城委专家

[专家观点]


我对过去西城区名城保护工作的认识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是认识明确。西城区委区政府对于本区的定位非常明确,提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职责使命。


二是措施有力。首先体现在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组织体系。在全市率先成立区名城委,下设办公室,构建以名城委为统领,由名城办综合调度,指挥部统筹协调,前端公司负责实施,相关部门和属地街道全力配合的名城保护组织推进机制和工作架构。积极发挥名城专家顾问团智库作用。其次是强化统筹协调,实现工作联动。


三是不断创新。西城区结合自己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并建立了“四名”(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工作体系。提出并实施了不可移动的文化的“三解”(解放、解危、解读)工程。创新了文物保护利用模式,探索性引入了社会力量对腾退文物进行有效利用。


四是再攀高峰。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的讲话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总书记针对首都核心区、老城区保护建设的嘱托。


名城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仅任务重,还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当前,中轴线申遗、老城街巷治理、文化中心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任务摆在面前,名城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希望西城区继续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切实担负起名城保护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专家观点]


在伟大的北京老城中,西城区不但是元明清故城所在,还是唐辽金故城所在,西周的蓟城也在宣南一带,这是北京城区建城之始。西城区承载了北京的建城史和建都史,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必须尽最大力量加以保护。


应采取有力措施坚决落实中央提出的“老城不能再拆”的重要指示,汲取既往教训,禁止以房地产开发方式拆真建假、成片建设仿古建筑。应高度重视社会生活的延续性,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施行保护工程,让他们在胡同里过上现代生活。应禁止贴面砖式的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真正下足绣花功夫,理顺产权关系,明确公私责任,修复老城故有的生长机制。应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以院落为单位,原工艺高标准修缮四合院,争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首善之区。


边兰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专家观点]


审视过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首先要考虑从什么样的一个时间段来讨论和思考。近十年来,从保护工作的观念到做法,从实施工作的内容到效果,从相关保证的政策到机制,都发生了比较多的变化。新一版总体规划的完成,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包含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完善,又体现了对重点地区和难点问题的远近期战略性的方针指引与保护实施工作的具体安排。当然,这段时间以来,西城区都有很多代表性的探索和取得的实效。


如果从一个更长的时间段——近二十年来说,那个时候刚刚编制完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所以是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试点探索。西城区主要是烟袋斜街、大栅栏以及白塔寺三个地区,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的第一批试点。虽然规模大小不一,进度不尽相同,机制多重推进,效果各有特点,还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带有示范性的政策积累。在历史城市景观的保护上,最为典型的是地安门内大街,从景山一直到地安门这一段,通过搬迁腾退,两侧红墙都露出来了,修复了燕翅楼,完成了一个非常高水平的历史城市景观的整治工作。这一点不仅仅对西城区意义重大,实际上对强化北京整个古城的格局、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起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作用。


从什刹海烟袋斜街保护整治、试点片区保护修缮,到环湖地区人文奥运三年环境整治,是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参与下持续性的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实践过程。再后来就是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什刹海白米斜街政府主导的申请式腾退,一方面改善了一部分老百姓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街区再生和复兴提供了基础条件。特别是大栅栏地区通过国际设计周,以艺术的手段带动了社区的更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效果。这个阶段有很多不同类型项目的探索,包括商业老街更新改造、居住类的疏解改善、环境整治。


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擦亮北京的“金名片”。如何真正把这件事情做好,其实还有很多非常艰巨的任务。一是对北京历史名城保护的认识要有足够的高度。二是对名城保护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有清楚的把握。三是对做好这些工作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从区委、区政府,到参与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还有老百姓,都有非常积极的态度,这是最值得发扬的地方,但是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总结过往的经验,进行更加实事求是的积极探索。西城区应该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这对于开创全局性的保护工作新局面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张兵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家观点]


北京西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具有坚实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基础。在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的保护同样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保护、综合施治,“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保护的过程根本上是城市治理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在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合作治理,以精治、共治、法治的理念和原则来创新老城的治理机制。

历史文化保护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破解老城保护更新的难题,需要抽丝剥茧的耐心,高度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先地下,后地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城市更新,久久为功。


历史文化保护要立足北京老城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环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加强整体保护,强调真实性保护,应保尽保,综合地解决好产业提升、交通发展、住房改善和环境治理,使老城更具活力、更加舒适、更有韧性,让在老城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感受和分享到保护工作带来的成果。


马炳坚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主编

[专家观点]


西城区这两三年从胡同整治开始到现在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的来说街区整治是做得不错的。我想强调的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老城是有特殊政策的,其总的精神就是老城风貌保护和恢复性修建。从2017年到2019年,北京的东城和西城主要做的工作都是胡同的整饬。这个工作应该大部分都做完了,下一步要进行的是大量进入深水区的工作,如对四合院违建的拆除、人员的腾退和恢复性修建。


我最近写了有关过去几年整个北京老城区胡同整治的一些问题的总结,总的来说就是这些负责胡同整治、设计、规划的规划师、建筑师对新总规关于老城保护和恢复性修建的政策理解不深,对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缺乏了解,包括建筑色彩、墙面整饰、宅门问题等等,做得不是那么准确,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调整。第一个问题是在胡同整饬的时候大面积贴砖。有的地方需要贴,有的地方不需要贴。贴砖应该是风貌织补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普遍装饰的手段。要保持风貌应该是有选择地贴,如果都贴上砖,实际上是对风貌的一种破坏。第二个问题是很多房屋檐口以上包括屋面都刷成了黑色,这是不对的。北京是青砖灰瓦,黑瓦是南方的做法。把南方的东西搬到北京来就对风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第三个问题是老百姓的宅门不应该是红的。从历史上看,宅门实际上应该是以黑色调为主,有少部分是木本色,或者是浅棕色的。只有过去的官宅可能刷成红颜色,但是这种红和皇家建筑的红也是有严格区分的。第四个问题是自发的一些装饰,比如砖雕、墙画,总的来说有些装饰过度,有些画得比较蹩脚。


我认为未来名城保护工作应重视新总规规定的“老城风貌保护和恢复性修建”。有一种主张说恢复到乾隆图的时期,这只是个参照,并不现实。我认为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或者民国末期、1950年前后比较恰当。前不久,规自委西城分局和北京市名城处合作办了一个学习班,反响不错。这种讲授四合院的知识和修缮理念的讲座要坚持,应该每年都要办。负责这项工作的规划师、建筑师,包括主抓这些工作的规划部门或者城建部门的领导应多学习一点北京传统四合院的知识。对历史建筑,要当翻译家,不要当作家,这正是新总规要求我们的。


内容来源:西城名城保护

以上专家访谈,因篇幅所限,部分内容有删节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听西城区名城委专家共谈“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一)

北京的古桥 | 中轴线上的桥

一图读懂 | 科学防疫之重点防护与过度防护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