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4月9日下午,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主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冬、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杨烁、市发展和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王颖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周楠森、市文资中心主任刘绍坚出席发布会,发布《意见》和《规划》的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Q
众所周知,北京是千年古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本次《意见》《规划》在老城整体保护上有哪些目标要求?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如何发挥示范作用?
周楠森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曾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对历史名城保护的认识不断提升,保护理念一脉相承,保护对象逐步扩大,保护手段日趋多元,探索实践不断深入,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更新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提出,要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关于老城整体保护,《规划》提出一是要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拓展保护内涵、丰富保护类型、完善保护要素,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二是要推动老城有机更新。制定科学的、体现老城文化特征和艺术审美的技术规范和设计导则。完善责任规划师制度。提升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腾退平房院落的功能改造。加强老城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三是激发老城内生活力。积极探索“共生院”发展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引导历史文化街区有序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为老城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提出,要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形成的老城空间格局。科学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推进胡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意见》《规划》为老城整体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应该发挥示范作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扩大保护对象,构建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正在编制报批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坚持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也提出要履行好老城保护与复兴的历史责任,以中轴申遗为抓手,带动老城的整体保护。
此外,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开展了许多探索:
✔ 建立健全了街区更新机制和责任规划师制度,通过“送设计进街道、请专家下基层”,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保护了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 建立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城市设计管理体系,在全国首次组织开展了“城市基调和多元化”的探索工作,编制《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
✔ 正在开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和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法规政策保障。
✔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推介,借助“北京印迹”网络平台和文化探访路线的策划实施,开展老城保护品牌活动。
内容来源:北京发布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重磅!北京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15年规划
春景益盛,到故宫里来一场"云赏春"
孔繁峙:历史名城保护中古都文化的展现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