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海大桥的改建与团城的保护

小印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04-01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著名画家黄永玉曾在随笔中这样描述被修复后的北海大桥:



仍然是一座我们原来所熟悉的、所习惯的桥。雪白的玉石栏杆,亭亭的桥灯。但是桥面上已经可以并排地开几辆汽车和无轨电车了,桥面上的行人已经可以在人行道上悠然地漫步,比以前更从容地欣赏北海与中南海的夙景了。



这篇作于1958年的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正是北海大桥的改建

如今的北海大桥与团城

(图片来源:网络)


黄永玉在随笔中提到的北海大桥的改建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不可不提的,还有与之息息相关的北海团城的保护,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的成功范例。

1901年,当时的金鳌玉蝀桥与团城

(图片来源:【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摄)


北海大桥是一座历史名桥,它的前身金鳌玉蝀桥是老北京城内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桥,而“金鳌玉蝀桥”的名字来源正是由于其身旁“金鳌”“玉蝀”两座牌匾。 


横卧在北海公园团城西侧的北海大桥,就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将北海与中海两片碧蓝的水域一分为二。

北海大桥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京报网  杨盼 / 绘)


除景色秀美之外,北海大桥还是交通要道:它东接景山前街,可通往东四、朝阳门;西接文津街,可通往西四、阜成门,是朝阜干线的咽喉要道。


时光流转至20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生活的繁荣,这里的交通日益拥挤,原有的北海大桥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


大桥原桥面栏杆内宽仅8.5米,桥面纵坡最大达7%,桥上交通拥挤,人车混杂,事故迭起,成为从东四至西四干道上的“卡脖子”地段。

旧画中的北海大桥

(图片来源:《旧北海大桥》宋步云  1940年作)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市政府将北海大桥的改建工程列为重点项目。


从1953年开始,对改建方案进行了多次酝酿和研究。在桥位方面,有拆旧建新、保旧建新、旧桥展宽三种意见。


由于北海大桥和团城承光殿在一条平行线上,因此大桥改建的方案直接影响古老团城的去留。

1940年,航拍团城

(图片来源:网络)


北海团城位于古城的中心,又在曾被老舍先生等赞美为古老北京古建筑文物最为集中的一条线上,是北京古城最为重要、最为精华的位置。

团城还是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历代都城的重要见证。

团城内亦有辽金古树、元代玉瓮、清代精美的缅甸玉佛等价值连城的文物。


在当时情势下,一些人认为要改善城内的东西交通,要把马路修得笔直无拦,就要以拆毁团城为代价,使这一文物建筑瑰宝危在旦夕。


当要“拆除团城”的消息传到文化部下属的文物局后,顿时引起大哗,当时的文物局局长是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他立刻请来了梁思成、范文澜、翦伯赞等几位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并给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


1954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冒着酷暑来到团城。他仔细地查看了团城的情况和古迹、古树后,站立在城墙边上,时而远眺北海琼华岛,时而又观察来往的车辆,还不断地向身边陪同的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询问有关情况。最后,他把目光移向中南海方向,坚定地说:

团城的一砖一瓦一树一石都不能动!把桥面向中南海方向扩展,只须把“金鳌”“玉蝀”两座牌楼拆掉就可以了。拆掉,也不要毁坏,可以把这两个牌坊移到陶然亭公园去。

1901年,金鰲玉蝀桥,东桥头为“玉蝀”牌楼,西桥头为“金鰲”牌楼

(图片来源:八国联军相册)


周恩来作出这个决定后,又召开会议将方案确定下来。北京市有关部门在改建北海大桥时,重新设计了路线。新设计的路线,选定旧桥向南原样展宽的方案,将中南海的西北围墙向南移了数十米,绕开了团城,既保留了团城这处重要文化遗产,又保持了大桥原有的建筑风格。同时根据周恩来总理的要求,将“金鳌”、“玉蝀”两个牌坊完整地移到了陶然亭公园。


改造后的北海大桥桥身仍是原来的九孔桥洞,中间一孔保留用来通水流,其余八孔封堵装饰。栏杆亦沿用旧料,为安全又于1972年改成仿古石柱和铁栏杆。

如今的北海大桥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周恩来总理要保护古迹的指示,桥东道路与旧桥接顺,北海大桥加长到220米,又解决了北海公园南门原来没有广场的问题。


工程于1956年动工,1957年建成。改建后的桥面宽34米,纵坡减小到百分之二,大大改善了东西向干道的交通状况。

桥面展宽后的北海大桥

(图片来源:网络)




仍然是一座名符其实的金鳌玉蝀桥,但是是一座更合乎我们现代人的口味的金鳌玉蝀桥了。


——《北海大桥》黄永玉



在建国初期的改建旧桥工作中,最为出色的无疑就是北海大桥的改建。


今天当我们路过北海大桥时,也一定不要忘记当年周恩来总理和各位专家为文物保护所做的努力。



参考资料

[1] 北京建设史编辑委员会编辑部.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三卷 道路·交通)[M]. 1986.

[2] 北京建设史编辑委员会.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M]. 1985.

[3] 任明杰. 金鳌玉蝀桥的历史变迁[J]. 古建园林技术,2010.

[4] 朱祖希. 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5]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规划志(城市规划卷)[M]. 北京出版社. 

[6]周恩来如何保护北京古建筑[OL].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04-16.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长安街的变迁:共和国历史的重要见证

龙须沟治理:北京的“百姓工程”

迎接开国盛典:从垃圾清运到整修天安门广场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