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探踪、体验、传承——一场关于亦庄地域文化的穿越之旅
别苑临城辇路开,大风昨夜起宫槐。
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旓拂地来。
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
宸游睿藻年年事,况有长杨侍从才。
——《南囿秋风》明 李东阳
你从诗意中走来
游走于南海子公园内的麋鹿苑,一条展示了南海子和麋鹿古诗的科普长廊令人惊喜。有幸阅读文化名人张友才等编著的《南海子古诗选》,一首首出自明清皇帝、知名诗人的诗词名篇,描绘出南海子地区曾经的风光无限。
南海子风光(摄影:周千钧)
无论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描写明代先帝到南苑游猎场景的名篇《南囿秋风》,还是清乾隆皇帝多次游历南海子并痴迷于双柳树及其传说时留下的《双柳树》系列诗词;无论是来自南方的著名诗人邵经邦赞颂凉水河一带胜似老家杭州水乡的《游凉水河》,还是来自北国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咏叹南海子绚丽风光的《南海子》诗三首,无不吐露出对京城南郊这一处皇家苑囿和当地风土人情的欢喜之意。也许,当你静下心来聆听每一首诗篇的轻声吟诵,你就会感受到她的脚步正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临近……
《南囿秋风》,作者郑山麓(请调转手机观看)
你在战火中沉寂
在历经了辽、金、元、明、清五代的繁荣发展后,19世纪末永定河的决口泛滥使得南苑城墙坍塌、珍奇异兽尽散,南苑地区逐渐萧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并攻下南苑,行宫寺庙被毁,珍贵的麋鹿也被杀掠一空。而此后的庚子赔款更令清政府国库亏空,无力修复南苑。两年后,清政府设立南苑督办垦务局,出售“龙票”,拍卖苑内荒地,宫廷太监和官僚趁机占了大片土地,在海子里相继建起数十座地主庄园,后来出现了大批村落。南苑这座六百年历史的皇家苑囿至此便消失殆尽,只留下一些村庄和地名。
虽然在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南苑也曾一度被辟作兵营,1937年“七七事变”时,大红门是二十九军与日军激战最烈的地方,但战火带给南苑地区的更多还是无尽的破坏。昔日水草丰美、鸟兽齐鸣、风光无限的南海子地区,从此陷入了一片沉寂。
跨越历史的相逢
每一个生活在亦庄的人可能心中总有一个疑问: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的曾经,是什么?也许很多人仅仅知道南海子公园地处明清时期北京城皇家园林南苑境内,也可能了解“南囿秋风”是明清时代的“燕京十景”之一。然而,亦庄地区的文化底蕴远比此丰富多彩。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一场文化记忆的探寻之旅。
一切要还从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说起。永定河在隋唐前后摆动到大兴一带,形成了京城南部地区的冲积扇,如今穿城而过的凉水河便是永定河在这一时期留下的故道。隋代永济渠的开掘,使凉水河成为北京地区最早的水上交通线,而随之兴起的马驹桥和马驹桥古镇成为与卢沟桥和宛平城齐名的拱卫京师四大桥头堡之一。
永定河变迁与亦庄新城空间位置关系示意图
(经开区规自分局携研究团队绘制)
马驹桥九孔桥
(转引自微信公众号“大兴土著”)
研究团队在李思强老人家中拍摄的画作
之后,从辽代“捺钵”伊始,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的皇家苑囿文化流传至今,南海子公园、昆仑石碑、晾鹰台、德寿寺、海子墙等历史遗迹原址尚存,大红门、小红门、双桥、羊坊、回城、青云店等地名不绝于耳。
现存南苑历史遗迹
海子墙遗迹
昆仑石碑
德寿寺
在始于明初、盛于清末至解放初期的京郊移民潮中,亦庄地区形成了以山东、山西移民为主的地方民俗及宗教文化。位于凤河沿线的“七十二联营”、马驹桥镇的清真寺、留民营村的镇国寺塔以及国际企业文化园中的古槐树等便是移民文化的鲜活见证。
现存移民文化历史遗迹
沁水营村展览馆
留民营的千人饺子宴
马驹桥清真寺
建国之后的南郊农场、红星人民公社使亦庄地区转身成为北京城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现代化试验田,而现存于瀛海镇、马驹桥镇的大片田园乡村和丰富的农灌系统,以及新建成的红星集体农庄纪念公园,正是这段历史的活态展示。
红星农场历史照片
来源自《南囿秋风》文丛之《南海子春秋》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在现荣华中街上的第一铲土,亦庄工业区诞生,随后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路成长为卫星城,再到产城融合的综合新城,一步步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再到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亦庄故事,依然在不断延续,并创造新的历史。
由此可见,亦庄地区不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跌宕起伏,更是在民族融合和新时代发展中举足轻重、灼灼生辉。而这每一个片段、每一处印迹,都是亦庄文化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张拼图跨越历史,走进人们心中呢?
文化地图的重塑
对很多人而言,每到一个地方去旅行,第一眼看到的,可能不是风景,而是地图。因此,萌生了绘制亦庄文化地图的想法。经开区规自分局结合本年度开展的相关工作,鼓励各个研究团队,以明清南海子地图为图底,叠合亦庄新城规划图、南城水系图,探寻亦庄新城规划范围及周边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并绘制成图。
经过对地域文化资源和线索的抽丝剥茧,初步挖掘出(永定河)湿地文化、皇家苑囿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工业及现代城市文化等文化类型,梳理出德寿寺、马驹桥古镇、南红门行宫、晾鹰台、文昌阁、回城门、开元寺遗址、留民营文化园、下长子营古槐树等200多处历史遗迹、民俗村落及文化景观。
亦庄文化穿越之旅地图(过程稿,经开区规自分局携研究团队根据相关资料绘制)
目前,亦庄文化地图还在进一步完善当中,未来完成后,大家可以在这张地图上看到亦庄的历史与未来,也欢迎大家随时补充信息,提供历史文化资源线索。
希望这张叠加了文化要素的趣味地图,能成为孩子们重识亦庄的一页窗,老人们回忆过往的一扇门,平日里市民游客倾听亦庄故事的讲述者,周末时一家人外出游玩、寻访古迹的领路人。当你穿越闹市、百转千回之后,突然发现眼前的那一棵树、那一条河、那一座寺、那一个村,甚至是那一个个背后充满故事的地名,都仿佛瞬间带你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去感受一场神奇的“文化记忆·探寻·体验之旅”。
本文内容及图片由经开区规自分局提供
头图作者:郑山麓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北京水源建设——南水北调润京华
乾隆如何过上元十二时辰?规划展览馆呈现三山五园百年变迁
北京地名 | 劲松小区与大架松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