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保护·青年说(一)|《条例》实施背景下,重点区域的保护重点和探索方向
2021年3月20日,“北京印迹”平台第二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包括“大家谈”“青年说”“少年志”三个部分,围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围绕老城、三山五园、三个文化带等保护重点展开研讨,让关注、支持、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老中青三代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中,“整体保护·青年说”环节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刘俊兰主持。齐聚不同研究方向的青年专家学者,探讨新版《条例》实施背景下,新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实践和未来探索方向。他们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与探索实践,围绕两个方面的议题,分别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Q1
主持人
在这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重新制定的过程当中,公众意见的征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收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如何将其中合理化的部分纳入条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今天陈晶就给我们带来了三封信的故事,是哪三封信呢?
陈 晶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副处长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的公示阶段,我们向社会开放了30日,接受社会各界对条例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中这三封信比较有典型性。
第一封信的来信人自称是在中国建筑传统建筑领域里深耕了50年的“老兵”,他提出了三条意见和建议,第一条是关于宣传教育,他建议在条例中加强名城保护的宣传、统一认识,如果认识不统一可能会出现干错事、帮倒忙、添乱象的情况;第二条是关于实施主体,他希望条例能澄清误解,在建筑市场上,很多人认为只有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才可以承担名城保护建筑的传统建筑的修缮,而且资质越高,越值得信任,许多能工巧匠可能没有相关的专业资质,但是他们有相关的传统的手艺,也能够胜任重要建筑的修缮工作;第三条是关于违法行为的整治,他希望条例能杜绝一些“将南方的建筑装饰应用到北方建筑上”、“把日本的枯山水放到中国古典园林中”这样的乱象,他认为这种做法应该通过条例予以更正和杜绝。我们充分吸纳了这位老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名城保护条例当中对于宣传教育、表彰奖励、职业技能的认定,以及建筑设计的具体标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这位来信人究竟是谁?他就是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名城委专家——马炳坚老师。
第二封信是来自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看到条例草案在网上公布以后,专门组织法务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条意见,第一条是关于立法目的,他们认为相较于老版的条例,新版的条例中包含较重罚则,希望在条例当中明确相关上位的法律依据;第二条是关于建设活动的审批时限,条例中涉及到一些建设项目的审批事项,希望能够明确审批的具体时限。这确实是名城保护工作的一些参与者,尤其是一些实施主体特别关注的。对于上位法的衔接,我们做过专题研究,但由于条例本身的格式和字数所限不能一一列举,审批时限具体在城乡规划条例当中已经明确了。这个企业反映的情况,我相信绝大多数企业也都十分关注,所以我们愿意在条例实施过程当中、在后续的沙龙或者是宣讲活动当中,能够专题沟通交流。
第三封信是来自老城的居民,他们一块组织学习,大家一起研究给我们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意见。第一条是认为条例中一些专业术语概念不清晰,看不懂,比如说历史建筑,什么时间的建筑是历史建筑?条例没有解释,第二条是认为“历史建筑可以转让”这个说法不对,有没有法律依据?私人可以转让,但是公有的呢?第三条是对条例中提出的“优化历史建筑使用功能”表达了担忧,担心会以此为借口,进行违法建设或者大规模拆迁。针对这些居民的困惑和疑虑,条例也给予了相应的完善,对于专业术语,条例在第七章附则部分专门进行了解释,条例是面向社会各界的地方性法规,需要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用得上,有一些专业术语需要大家了解,所以我们专门就此进行了解释。另外条例也进一步地明确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具体要求和实施路径,对保护利用提出明确的措施和路径。感谢这些居民对名城保护工作的支持,是你们点滴的意见让条例更加完善。这些居民来自于哪里的呢?他们是——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内大街的41位居民。
Q2
主持人
在202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今年2021年的3月1号,经过市人大审议通过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金名片,前者提供了规划引领,后者提供了法制保障,那么我们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有请李楠老师从核心区控规的角度来给我们做分享。
李 楠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功能规划研究所主任工程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委员
我主要是从核心区控规的深度参与者的视角,来谈谈对名城条例三点认识。
第一点名城保护条例是核心区控规实施的重点任务之一,现在大家看到大屏幕上列的是核心区控规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其中有两条都是关于老城整体保护,一条是“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另一条是“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还记得当时核心区控规在征求单霁翔院长意见的时候,单院长也特别提到说:这次核心区控规特别强调了老城的整体保护,强调了它的价值,并且有准确和鲜明的价值,觉得这是个重要的强化和突破,这次规划能够全面、准确、完整的加强北京老城、北京核心区域的保护,另人对这个规划的实施充满期待。
说到实施,控规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之后,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控规实施的80项重点任务,抓紧制定名城保护条例,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也看到在中央批复核心区控规之后的五个月,条例就已经正式通过,到现在已经是正式实施了,这是非常有效率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认识我想说,名城保护条例实际上是对核心区控规当中提出的老城保护理念的具体的表达和刚性的约束,这里我想举三个小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核心区控规对于老城核心价值的表述是这样的,“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和根基”,我们看看条例是如何对这一价值进行的一些刚性约束。
条例的条款当中,明确规定全域保护是整体保护,老城保护是重中之重,具体内容上,把我们之前所说到的老城保护的十重点扩展到十一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我也专门学习了一下,增加了长安街、历史街巷和传统地名、坛庙等其他相关遗存的保护,而且条例还特别强调了机制的建设,提出了要加强名城保护机构的建设,要充实力量,而且是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统筹协调,还有一个是组织实施。
在核心区控规当中我们提出来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要去建立健全一个遗产登陆保护的常态化机制,我们看到在条例当中,就建立保护制度,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在这个规定当中,明确了各个主体的责任,比如说区政府要开展普查,要提出保护名录的初选名单,报送我们名城委来复审,而且提出来两个特别重要的制度,一个叫申报制度,各个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区政府去申报、去推荐有价值的建筑,还有一个叫预保护制度,如果我们发现了在保护名录之外,但是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怎么办?那么条例是明确规定了预保护制度,采取预保护的措施。
我想核心区控规在老城保护理念上的导向,强调要把老城的保护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统筹起来,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际上要为我们老城的核心价值去增添更加丰厚、更加立体的时代内涵。条例也是特别增加了保护利用这样的章节,鼓励和支持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合理地利用,有序地开放。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应该说是要利用一个活化一片,强调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对于街区更新的一个触发和带动的作用。
第三点认识,控规的实施和条例的实施,应该把它统筹起来,比如说控规当中提出下一步要编街区保护更新的综合实施方案,主要是为了搭建控规和具体实施项目之间的桥梁,条例里面规定历史文化街区要编制保护规划,我想我们在下一步的规划当中,对于涉及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要以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作为编制的范围,要根据实施的需要来逐步的加强保护规划的编制深度。比如说在实施需求不是很明确的时候,我们重在确定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当需求逐渐明确了以后,就要对建筑和院落进行价值的评估,要进一步的确定建筑保护更新的具体引导和要求。
我最后想说,核心区控规的实施和条例的实施要想统筹好,可能要注意这么几个关系的统筹,一个是整体保护和重点保护的关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还有保护和民生的关系,最后达到怎么样的目的呢?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保护好了、我们的文脉也传承好了、我们的人居环境也改善好了,让保护成果能够惠及到更多的人民群众,让保护成果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共享,谢谢大家。
Q3
主持人
城市规划和名城保护相辅相成,总规就提出要让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这次条例也提出来“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动员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我们的名城保护中,应该说是我们非常现实的一条路径。那么“四名汇智计划”和史家胡同博物馆呢都是公众参与的生动实践。今天赵幸老师就带着她的新书来与我们分享她的故事。
赵 幸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主任工程师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委会专家
三千年历史的古城有很多人为它奔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叫可可,用小小的画笔描绘大大的文物,这是她童年的梦想;他叫吉舟,用2400块木构件搭建一座西直门箭楼,这是他青年学子的工匠精神;他叫张传玖,在10年的时间里,带领5000多人走遍北京的公园和文化遗产,这是他每个周末的坚持;他叫淡欣,在20年间记录北京老城99个地点的城市变迁,这是他的一份默默无闻的付出。还有一些他们,他们是B站上的国家建筑师,也许用像素建起一座北京城,会让历史变得更鲜活;他们是遗介青年,也许把遗产保护和儿童教育相结合,会让我们的下一代多一份社会自觉;他们是壹贰设计,也许把文化保护变成文创产品,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他们是大栅栏延寿街单弦队的阿姨们,也许把这份声音带进每一个街坊社区,能够把这份历史上的声音传得更久远。
在座的各位之前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些人,但是他们就是一群热爱着北京老城、热爱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普通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四名汇智。四名汇智计划是2017年西城区发起的一项支持社会公众自发开展名城保护活动的公益平台,从发起至今,我们已经开展了5轮招募、收到308份社会申请,支持了249个团队开展了500多场名城保护的文化活动。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成果,包括有近百款文创产品、50多段的音频节目、30部微电影、200多场城市探访活动,还有几十万字的口述记录。
我们的团队有非常有活力的年轻人,有社区里面的叔叔阿姨、老人们,也有学生、有小朋友,我们声音传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有国外友人参与到活动当中。从17年都现在,四年成长的四名汇智计划还是个小朋友,但是在这四年里面,我们受到了专家、领导非常大的帮助,实现了很多根本不敢想的小目标,我们列入了西城区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的成果被纳入了档案馆、我们的活动登上了人民日报,而且我们走进故宫办了展览和活动。这些小目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了,所有这些支持、这些成就,会让我们相信,我们所做的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会让我们相信,其实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体力行对我们名城保护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会让我们的名城保护变得更鲜活,会有持久的魅力。
也是经过四年酝酿,我们四名汇智也以一个新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而且我们有了自己的活动基地,有了我们自己的纪录片,之前已经在北京电视台播出。今天我要向大家隆重推出这样一本书,这个书的名字叫做《名城保护的智力众筹 北京“四名”汇智计划实录》,这里面有我们200多个团队、20多家理事单位的名录,以及45个团队的故事,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家知道每个人的名字,每个普通人为我们名城保护作出的付出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的名字是值得大家记住的。
Q4
主持人
大家都知道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刚才郭黛姮先生也给我们讲解了它为什么是国家的金名片。今天张晓光老师带着他长期深耕画就的一幅美丽的画卷,来给大家分享他在三山五园保护工作中的故事。
张晓光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向大家学习和交流,简单地谈几点自己对三山五园地区的粗浅认识。我们在做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刚才郭黛姮老师演讲里面也提到了这一点,那就是三山五园地区在生态景观、整体格局、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它既是一座非常丰富的艺术宝库,也是一幅生态与文化互相融合、自然和人文有机交融的山水历史画卷。所以我们想通过一幅画的形式把我们对它的理解呈现出来,这幅画也包含了我们对这个区域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三山五园地区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质的人文底蕴、还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三优”叠加的区域,在北京中心城区范围内非常难得,为了充分体现它的独特价值和底蕴特色,我认为三山五园的整体保护至少要突出六个方面的保护内容。
首先第一点“保护它和老城的密切联系”,刚才蔡蕃老师的报告里面也说到了,它的水系、功能都跟北京老城是密不可分的,需要重点保护跟北京老城联系的御道、水系以及视线通廊,同时延续它作为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的特点,重点保障政治中心的功能,突出文化中心的功能,承载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和服务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
第二点“保护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在历史上的全盛时期,三山五园地区的格局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可以简单地用六个词概括:“三山五园为核、赐园私园集群、山林稻田抱拥、水网御道串联、村镇寺庙棋布、八旗环列护卫”。这一格局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目前整体大致保存了下来,所以需要对这一格局中的结构性要素进行织补和修复,包括御道的标识和再现,重要文化节点的保护和修复,还有历史水系的保护和恢复等内容。
第三点“保护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遗产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非常丰富,需要按照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要求,构建完整的保护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尤其是要把过去相对受到忽视的革命史迹、农业遗产、水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包括到三山五园大的保护体系当中来。此外,还要特别重视通过科技的工具来丰富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手段,讲好三山五园的故事。
第四点“保护绿地成片的生态基底”,良好的生态是三山五园地区的立园之本,蔡奇书记在三山五园地区调研的时候特别强调一定要采取最严格的红线管控,所以要在原有的公园的基础上再扩大绿化的面积,让蓝绿空间达到整个区域面积的65%以上,构建连接西山和北京城区的大尺度的绿化廊道。
第五点“保护有机交融的文化景观”,一方面要保护视线通廊,重点保护皇家园林向外俯瞰、鸟瞰、远眺、对景的这些视线关系,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色彩等风貌要素,另一方面对区域内标志性的文化景观符号比如京西稻田进行恢复,展示蕴含在景观之中的文化内涵。
第六点“保护和谐优越的人居环境”,三山五园地区可以说是北京城内整体环境最优越地方,北京要实现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三山五园地区一定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补充和提升交通市政设施,并且一定要采取生态化的、景观化的处理方式,与整个地区的风貌进行协调,补齐民生服务的一系列短板。
以上是我对六个方面保护重点的初步的看法。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指导下,结合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工作,三山五园地区的保护要“汇众力、集众智”,汇集社会各界的力量,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为首都的一张亮丽的金名片。
主持人
听完四位老师的发言,我们看到了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热爱和坚持,他们也分享了过去几年当中的实践与探索,再次感谢各位的精彩发言。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
进入“名城保护·大家谈”专题
阅读更多故事内容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