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庙非庙,似衙非衙,似宅非宅”,会馆到底是什么?
“似庙非庙,似衙非衙,似宅非宅。”形容的就是会馆。那么会馆是什么呢?
会馆是中国社会中一个半公共性的功能建筑。会馆的兴起源于科举制度的盛行。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科举考试恢复,全国各地的学子进京赶考考取功名,但是这些学子大多家境贫寒,人生地疏,落脚之处难寻。
一些早期在京任职或从商的乡亲,就相互筹措资金,购置了一些房产,为自己的同乡提供遮风避雨的地方。当同乡或者同仁在京谋事或者旅居之时,有个可以谈事情和休息的地方。
北京会馆历史至今已有约600年,自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至1949年12月,北京兴建的会馆共计647处,是重要而独特的历史遗存。时代的变迁让会馆经历了不同的际遇,如今,修缮和提升让旧时的会馆重获“新生”。
从去年开始,北京市推出了“会馆有戏”系列活动,文艺院团可以进入京城会馆旧址进行演出,现在就来给大家介绍几处很“有戏”的老会馆吧!
01 临汾会馆
“大杂院”的蜕变
临汾会馆
前门草厂三条与西打磨厂街交会处,一座古朴的灰色小楼是临汾会馆。2017年,有着400年历史、曾沦为大杂院的临汾会馆重获新生。东城区对其进行修缮保护,建成了“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
临汾会馆始建于明代,距今逾400年,由山西临汾五行商人共建,整座院落为三进四合院,山西民居特色十足。2015年,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布局,对临汾会馆进行了修缮。
现在走进馆内,能看到多处历史遗存。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馆长张勇介绍,第一进院落门楣上,是民国二十六年的“紫气东来”木匾。第二进院落的中殿屋顶,发黑的梁、柁也是原来的构件,上面的“金龙和玺”彩绘和金蓝两色的双龙戏珠图案依稀可见。中殿还有一组镇馆之宝,是留在东、西山墙上清乾隆、光绪年间的四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讲述了当年牙行和商会之间的斗争。
2021年12月,临汾会馆上演首场“会馆有戏”特色表演,与颜料会馆联动,带来一场文化盛宴。会馆展厅中,猴戏、变脸、魔术、滑稽表演等民间艺术轮番上演,表演不设舞台,演员在观众面前演、观众围着演员瞧。时而“美猴王”跃到观众眼前握手互动,时而小丑艺术家为小朋友送上气球,沉浸式的表演,赢得观者频频叫好。
02 银号会馆
又名“正义祠戏楼” 中国戏楼活化石
画工正在给正乙祠戏楼墙上的戏曲人物着色
距离临汾会馆不远的西城区前门西河沿220号的门头,几位画工正在给墙上的戏曲人物着色。勾一勾丑角脸上的“豆腐块”,描一描老生的白髯口,简单几笔,就给人物增添几分灵动。这里是“银号会馆”旧址,相比之下,它的另一个名字更加响亮,正乙祠戏楼。
在这个坐南朝北的小院里,藏着一座二层戏楼。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室内剧场,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有着不可复制的独特文化地位。
北方昆曲剧院对正乙祠戏楼进行修缮和运营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老戏楼,百戏之祖的昆曲曾在此作场,也见证了京剧的兴起与发展,众多昆曲、京剧大师都曾在这里演出,命运不济时也曾沦为仓库、兵营、煤铺、招待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重新恢复戏楼本貌。
2018年12月31日,结束最后一场演出后,正乙祠关门谢客。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后决定,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此次重修按照古建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要求,进行了彩画补彩和重新粉饰。
小院里,青砖灰瓦透着古朴、幽静,游廊间的红色立柱经过粉饰后更显喜庆。在一些立柱的中间,套着一个个“箍”,原来,这就是古建修复中常用的墩接技术。即截去腐朽部分,接上新的木材,保证其构件功能。
穿过院落走进正乙祠戏楼,百年余音恰似昨日
小院西侧,一块三米多高的石碑被安上了一层玻璃罩。据负责此次加固装饰工作的北方昆曲剧院院务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这座百年戏楼,这块碑上篆刻了正乙祠修建的过程,是这座百年戏楼的“身份证”。透过玻璃罩,“清康熙六年”字样清晰可见,可在石碑的底部和背面,一些文字已模糊不清。
不仅如此,此次修缮还恢复了游廊内装饰墙的功能。原来,曾经的会馆院落中都会留出白色的装饰墙,画师在上面绘出吉祥图案,彰显会馆地位。现在,“柿柿如意”“花开富贵”“松鹤延年”等装饰画也已重绘完毕。穿过院落走进戏楼,百年余音恰似昨日。
据北方昆曲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这座百年戏楼,修缮过程中在戏台、廊柱、台阶、包厢等处安装了LED冷光源,用淡光勾勒戏楼轮廓。
“这些光源是可感的,如果有观众准备登楼,台阶就会随之亮起。”
今年3月,正乙祠戏楼重张开业,婉转的昆曲唱腔萦绕于古朴的雕梁之间。为响应广大戏迷观众的观演需求,在开幕季选取了四幕颇有历史渊源的大戏连台上演,分别是驻场戏《天官赐福》、戏楼版《牡丹亭》、观其复版《墙头马上》和《怜香伴》。其中,由北方昆曲剧院出品的驻场戏《天官赐福》作为开幕庆典戏首次亮相。
03 颜料会馆
山西戏曲正流行
颜料会馆
在颜料会馆修缮中,戏台原貌重现,一幕幕“会馆有戏”上演,400多年前山西颜料、桐油商人相聚听戏的场景回来了。“山西是我国民族音乐大省,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名段都与山西有着不解之缘,百年之前,在颜料会馆的戏台上就曾经是一派管弦丝竹之音。”北京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至今,“会馆有戏”在颜料会馆保持每周一次的演出频次,以民乐为主,通过相声、鼓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既能让游客观众感受到山西味道,也能体会到京味京韵。
今年年初,颜料会馆还吸引北京昆曲研习社社长欧阳启明带着戏曲爱好者们在此排练,“爱戏曲的人看到戏楼、戏台,天然就喜欢,而且会馆位于老北京味儿浓厚的前门地区,青砖灰瓦、小桥流水,非常有诗情画意。”
04 福州新馆
沉浸式戏剧体验《林则徐在北京》
福州新馆
福州新馆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为林则徐在京任职期间筹资购置,曾是清代福建同乡居停聚会之处。占地面积669平方米,建筑面积466平方米。作为林则徐在京寓所的福州新馆,也在“会馆有戏”中推出曲剧《林则徐在北京》。
全剧以林则徐仆人林义作为贯穿剧情的角色,引导观众挪移于会馆外广场、会客厅到内宅三个不同场景,通过移步换景完成剧情过渡。观众与演员同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完全感受不到距离的存在,仿佛是在和剧中人一起思考、行动,一起作出选择。
《林则徐在北京》现场
不久前,福州新馆刚刚升格为全国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在这一空间演出《林则徐在北京》恰逢其时。其禁毒内容与沉浸式演出形式巧妙结合,让北京曲剧魅力与福州新馆空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2021年10月至今,位于核心区的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等,陆续上演“会馆有戏”精彩演出。这是当代会馆活化利用的创新尝试,也是对百年前会馆里“乡人欢聚看乡戏”生动场景的再现。
湖广会馆
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馆长张勇说,在几百年的会馆历史中,无数赴京的外乡人在此说家乡话、听家乡戏、吃家乡饭、拜家乡神。虽然会馆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但会馆在演变历程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地方记忆,却永远不会消失。
某种意义上,一座会馆就是一个展示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因此,“有戏”可以只是会馆活化第一步。接下来,还可以有会馆有言、会馆有神、会馆有味,再现聊家常、品乡味、听乡音、看乡戏、表乡情等的完整会馆文化。
期待“会馆有戏”,期待京城老会馆为我们提供更多新旧文化碰撞的火花!
内容来源:文旅北京、北京日报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说说元明清三代中,北京漕运仓储那些事儿
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开幕,“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亮相
京城周末丨北京的秋,在朋友们的眼睛里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