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非遗说 | 探访京剧振兴线

北京非遗说

近日,西城区推出了“京剧发祥地之旅”南北两条线路。其中,北边的“京剧振兴线”包括梅兰芳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北京人民剧场、梅兰芳纪念馆等。这几处地标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发展历程。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国粹艺术推陈出新,进入振兴新时代。


梅兰芳大剧院文化惠民


🔺北京人民剧场珍藏着大量京剧历史图文资料


梅兰芳大剧院建于2007年11月,位于北京二环路官园桥东南角。整个建筑外形呈弧形,主体颜色为红色,以玻璃钢制成,通透明亮充满现代感。夜幕下,灯光闪亮的大剧院宛若一块巨大的红色水晶徐徐生辉。


走进大剧院,大厅内四层楼高的朱漆大门上镶有金色浮雕,远看,犹如一扇故宫红漆大门。近看,原来每一个门钉都是涂金的镂空浮雕,每一个浮雕都是一出京剧剧目。浮雕栩栩如生,不少观众发现“宝藏”后拉近镜头拍照。

  🔺梅兰芳先生铜像

🔺范曾先生创作的关公像


梅兰芳大剧院有“三宝”,其一是大厅正中矗立着梅兰芳先生的铜制雕像。雕像高约2米,宽1.5米,坐在沙发中的梅先生身着中山装,脸带微笑目视前方,双手兰花指舞弄折扇。雕像根据梅兰芳生前照片制作而成,既表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也彰显了其人格魅力。其二是剧院大厅东墙上镶嵌着巨幅关公大漆画。整幅画幅高8米,宽5米,画像上关公骑马挎刀,气势雄健,潇洒飘逸。这是著名国画家范曾绘制的,极有气势和厚重感。关羽历来是国人崇敬的对象,被认为是仁、义、勇、智、信、忠、孝的化身,这与中国戏曲弘扬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

  🔺文物“老郎神”


“第三宝”在哪?原来是在大剧院的后台。这里摆放着一件有百年历史的文物——“老郎神”。旧时的戏班都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一般称作“老郎神”。各戏曲种类供奉的“老郎神”不尽相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明皇李隆基。此处供奉的唐明皇像是一个不带胡须净脸的形象,身上穿着纯手工制作的红色蟒袍,神像两旁是一副小銮驾,摆放金瓜、钺斧、朝天镫。


梅兰芳大剧院共有上下四层,大小2个剧场。大剧场可容纳993名观众,分上中下三层,最佳位置在二楼贵宾包厢。坐在包厢内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是近距离欣赏京剧的绝佳位置。每个包厢内的休息室都挂着名家剧照,进入包厢一下子就能嗅到京剧的韵味。小剧场在四层,坐席数154个,并以“牡丹花”为背景图案,表示“花开富贵”。在早期的京剧舞台上大多数的剧目都是寓意着吉祥、如意、喜庆等含义。


梅兰芳大剧院隶属国家京剧院,自参加了市政府惠民低票价补贴举措以来,始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社会效益优先”的方针,增加了惠民低票价的演出场次和设置比例。关注和观看戏曲的大多为中老年观众,实施了文化惠民低价票后,越来越多的观众花费不到百元就能欣赏国家级高水平的京剧演出。


“越来越多的观众带着笑容走进了剧院,欣赏京剧国粹艺术。”相关负责人介绍,惠民低票价补贴的政策不仅繁荣了文艺市场,也熏陶培养了观众的文化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提高了个人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走进剧院。好的上座率也激发演员的潜质,用更饱满的演出状态展现在舞台奉献给观众。


北京人民剧场历史深厚


顺着平安里西大街一路向东,拐进喧闹的护国寺街,街巷中一座充满年代感的剧院引人流连。与梅兰芳大剧院不同,它安安静静地矗立在街边,这就是北京人民剧场。


北京人民剧场始建于1953年,1955年1月正式建成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领导同志直接关心下修建的以戏曲表演为主的现代化剧场。与同时期建成的首都剧场和天桥剧场有所不同,北京人民剧场属于中式风格建筑。


自落成以来,梅兰芳等艺术大师、戏剧名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留下了几代艺术家的足迹。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此观看演出。1959年5月25日,梅兰芳先生一生排演的最后一部新戏《穆桂英挂帅》也在此进行了首演。可以说,北京人民剧场是见证新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里程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07年底,北京人民剧场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北京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名录,并于2018年列为中国20世纪第三批建筑遗产。


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后,北京人民剧场因存在安全隐患在2003年停业。2011年,它在护国寺大街重新亮相。重建后依然保持了原有历史风貌,但将原剧场观众区至舞台部分全部拆除重建,前厅门脸进行加固大修,重新油漆彩绘。在功能上,北京人民剧场也另辟蹊径,转向京剧文化产品,改造成为数字摄影基地,进军新领域。2016年,北京人民剧场被中宣部确定为“中国京剧音像工程北京拍摄基地”,主要功能定位为数字电影拍摄、剧目合成彩排等。


为增加剧场利用率,2019年,剧院将人民剧场北配楼改造为国家京剧院京剧艺术展陈馆,作为教育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的重要开放场所。


展陈馆回顾了国家京剧院发展历程,这里不仅有图文并茂的展板,还有梅兰芳等艺术大师曾用过的京剧服饰、道具、容妆实物等,营造出沉浸式体验氛围。其中有一件文物尤为特别:人民剧场的木质正门。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批又一批京剧艺术大家正是推开这扇木门走进人民剧场。如今再次推开,仿佛穿越进入了辉煌的过往。2020年,为响应“书香西城”活动开展,综合提升剧场文化氛围,护国寺街沿街房作为“梨园书社”并对外开放。


如今,北京人民剧场院落正在改造,西侧文化墙、配套一号楼、二号楼外立面、剧场主体部分墙体修复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内部座椅拟由280座提升至550座左右。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后功能主要为剧场,并作为剧目演出演播、数字电影拍摄、展览展陈和艺术培训、文创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剧场,有望于2023年开放。


梅兰芳纪念馆里遇见“梅兰芳”


🔺“春游时节好花天”活动在梅兰芳纪念馆举办


沿着护国寺街往东走,在9号停下,就到了梅兰芳纪念馆。这里是梅兰芳在北京的一处寓所,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十余年。这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共两进院落。外院只有一排南房(倒座房),里院北房(正房)和东西厢房有游廊相连,里外院之间用一座垂花门隔开。置身院中,可以感受到儒家“以礼为法”的秩序美。


这里的每一件古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浩阔的历史。朱漆大门上悬挂着匾额“梅兰芳纪念馆”就颇有来历。梅兰芳的二儿媳屠珍教授想请邓小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匾额,就请邓夫人卓琳转达此意,邓小平同志闻讯后欣然命笔。梅兰芳纪念馆里院正房的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陈设,基本按照梅兰芳生前原样布置。长沙发旁边的一只木几上安放着一尊铜质胸像。这尊铜像是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时,有“日本罗丹”之称的雕塑家朝仓文夫为其制作的。这尊铜像留住了梅兰芳青年时期的神韵——“雅洁明净,得清新之致”。

  🔺北京人民剧场展馆内的容妆实物


客厅里的隔扇前放着一面大穿衣镜,镜框四周是螺钿镶嵌的“八仙过海”图案,螺钿花片纹饰华美,光泽莹润,引人注目。晚年的梅兰芳仍然对着这面镜子走身段,力求形神渐臻完美。窥镜自照,他总能检视自己的不足,总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正房最西边一间屋是梅兰芳的书房,临窗摆放着一张大书桌。站在窗外,仿佛能看到梅兰芳正在伏案书画。


1986年梅兰芳诞辰92周年之日,梅兰芳纪念馆正式开馆。习仲勋同志亲自为纪念馆揭幕,宋任穷、夏衍、曹禺、英若诚等参加了开馆典礼。梅兰芳纪念馆为何如此受重视?其实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向都很尊重梅兰芳,给予他很高的礼遇。1949年10月1日,梅兰芳应邀参加开国大典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1961年8月8日,梅兰芳病逝,10日上午,首都各界二千余人在首都剧场举行公祭。主祭人陈毅副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梅兰芳的逝世表示哀悼。这些高规格的礼遇不仅是党和人民对梅兰芳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度重视。


如今,在梅兰芳纪念馆除了能感受历史,还能来一场沉浸式国粹体验。今年4月10日,2022年“遇见梅兰芳”第一季——“春游时节好花天”活动在梅兰芳纪念馆举办,演绎梅派经典《天女散花》。在不大的院落内,演员的表情神态、举手投足,都“放大”在观众面前,拉近了戏曲与观众的距离。演员一呼一吸间将观众带回了梅兰芳在院中练功的时光。观众成了“戏中人”。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让观众深深地沉醉。与此同时,徐悲鸿名作《天女散花》和专业演员的讲解又让大家来到戏外,更加全面地了解梅兰芳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以全新的视角感受京剧的无限魅力。


国家京剧院推陈出新


中国国家京剧院位于平安里西大街22号,一层大厅的巨幅关公大漆画与梅兰芳大剧院的关公漆画遥相呼应。


中国国家京剧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成立于1942年的延安平剧研究院,当时毛泽东主席为延安平剧研究院题词“推陈出新”,到了1955年,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2007年中国京剧院又更名为国家京剧院。如果从延安平剧研究院开始算起,国家京剧院的历史今年是整整80周年。如果从1955年梅兰芳先生担任首任院长的中国京剧院开始算起的话,到现在也已经67年了。


几十年来,国家京剧院不断吸收艺术人才,组成实力雄厚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开创并兼容各艺术流派,奠定影响深远的戏曲艺术谱系,推动中国演剧学派的创立和发展。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其中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等,著名导演阿甲等,著名剧作家翁偶虹、范钧宏等,均享誉海内外。


国家京剧院始终坚持“三并举”的剧目方针,继承、创编、上演了500多部作品。剧院的很多作品,像《白蛇传》《春草闯堂》《白毛女》《三打祝家庄》等等,无论是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还是整理改编优秀传统剧目都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梅兰芳大剧院优秀剧目《五女拜寿》剧照


在剧目上,国家京剧院不断“推陈出新”。近日,京剧《五女拜寿》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演,该剧根据浙江的经典越剧《五女拜寿》移植改编成同名京剧《五女拜寿》,呈现出了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既有经典特色,又有青春活力的崭新面貌,为京剧艺术发展又献上了一部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为此国家京剧院复排经典剧目《三打祝家庄》。这部经典剧目于1945年1月份在延安首演,在两个月之内就演出了70余场,当时毛泽东同志对这部剧目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本次复排这部经典剧目是由国家京剧院第四代京剧艺术家主演。


同时,国家京剧院非常重视培育青年人才。从今年3月开始,全院范围内集中开展了“百日集训”活动,从演员们的练功、学戏等等入手,进行全方位训练,同时遴选出了若干个领军人才的培养对象,为他们量身定制剧目,聘请专门的老师现场教学,不仅仅是本院的老艺术家们重新回来教学,同时全国的艺术家们也会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养。


谈到国家京剧院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方向,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王勇说:“国家京剧院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演出为中心环节,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支撑。同时,国家京剧院通过线上演播的形式争取让更多年轻人喜欢,通过喜欢京剧进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内容来源:北京西城报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踏月赏月,中秋之夜北京还有这样的传统习俗?(文末有福利!)

中秋说兔儿爷 | 老北京生活的吉祥物

举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