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师的“明朝那些事儿”

小瓶起子 CA当代建筑 2021-01-25

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曾被高晓松评价为“明朝内阁那些事儿”,说是写明朝,写的大多还是朝堂之上,书院之中文人们的起起伏伏。对于那些遥远年代给我们留下的建筑遗迹,如今的热门景点,尤其是故宫来说,好像没有人着重关心过营造他们的建筑师们,空留人们去故纸堆里挖掘他们的蛛丝马迹。


中国建筑的发展到了明代,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设计规划规模宏大、气象雄伟。而在这其中统领建筑设计的建筑师们,也有许多有意思的事迹。

 

开发商: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除了他的文治武功(永乐大典为朱棣下令编纂),他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一个决策,就是营建并迁都北京。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此举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 


朱棣登基第四年便下令开始营建北京,到永乐十八年北京明皇宫主要建筑竣工,二者加起来算的话,北京明皇宫建设时间长达15年之久,期间动用数十万名全国各地的工匠,这次修建也是今后北京数百年发展的坚定基石。

如此看来,朱棣虽然不是专业建筑人士,但是他的角色完全等于国家第一号大开发商。征地,开发,建造,使用全流程一体化控制,自产自销,并且这个过程倾举国之力。


为了寻找珍贵的金丝楠木,他派大批官员分赴四川、云贵、江浙、湖广等盛产木材的省份采伐,再由海运运回京。故宫是我们的文化艺术瑰宝,但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不可想象。


还有,朱棣对故宫的设计告诉我们,有时候,建筑使用者的需求才是第一位的,故宫主厅没有一棵树,是皇帝为了防止刺客刺杀,不能为他们提供寸米的隐匿之处,真正做到绝地无法求生。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故宫的修缮中发现,太和殿广场的瓷砖竟然铺了15层之多,而且交错排列。这是因为明清两代,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婚礼和奠基仪式的重要场所。在宫禁森严的时代,这类场所必定严防生人出入,如果有人想挖地道刺杀皇帝,那么挖到这15层瓷砖之后,必然前功尽弃。


明星建筑师:剻祥


剻祥是明朝著名建筑师,更可以说是建筑天才,别人家的建筑师。

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同大批工匠一道被征召到北京,承担皇家建筑的施工任务。这时他大约不到40岁,年富力强,身手不凡,不久就被任命为“营缮所丞”,相当于今天设计师兼工程和施工员的工作,不只做设计,还要管现场。

蒯祥等工匠在永乐年间的营建任务是很艰巨的。不但要按南京“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好外朝三大殿,还要按南京宫城的型制,午门前设端门,端门前设承天门。

根据《明会典》和《春明梦余录》的记载,这工程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宫殿门阙悉如洪武旧制”“而弘敞过之”,其中的承天门就是后来的天安门。

在这些营建活动中,蒯祥技艺高超,“能主大营缮”(《康熙吴县志》),发挥了骨干作用,而且他的绘图能力极强,甚至能够“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康熙吴县志》)。如今的建筑师,有谁有这等能力?

蒯祥其实不仅可以称得上是建筑学家还可以算是一个数学家,因为在每次施工之前他都会对工程进行计算,而工程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尺寸都和原来他的计算分毫不差,这是很多数学家都难以达到的造诣。(“宫中有所修缮”……祥略用准度,若不经意,既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

他又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永乐间召建大内,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字,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光绪苏州府志》),“有违其教者,辄不称旨”(《康熙吴县志》)。即在永乐年间建设宫城的过程中,他的图样完全符合皇上的要求。正因为他不但能够迅速完成设计任务,而且较好地领会和贯彻皇上的意图,因而获得很大信任和荣耀,也真正发挥了巨匠的作用。

他还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了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这项工程在蒯祥运筹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

1464年,他修建了明十三陵中的裕陵,1465年明英宗特意指定蒯祥建造两宫、六衙、五府等。因为蒯祥为朝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他也从一名工匠晋升为了工部左侍郎,这相当于二品的大员,每月拿着一品官员的俸禄。

以布衣白丁之身,未参加科举而成为官员,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工匠来说莫大的荣誉,也是实力的肯定。

蒯祥不仅技艺高超,而且人品极好,官居高位却能保持谦逊俭朴,年老退隐后仍不辞辛苦,屡屡为后生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蒯祥死后,北京还有一条胡同叫蒯侍郎胡同,那是营造业工匠聚集的地方,也是后人对他的纪念。



建设部部长:吴中


与蒯祥不同,吴中是明代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工部尚书,曾任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他勤敏多计算,先后在工部二十余年。


虽然是建设部长,但不做虚职,专业能力相当过硬,曾主持修建明代多处宫殿和皇陵,长陵、献陵、景陵等均为其主持修建,在我国建筑史上流下了光辉的一页。

《乾隆武城县志·疆域·古墓》记载的吴中墓志,说他任刑部尚书时“持法宽平,狱无冤系”,到了工部营建三陵及京师宫殿,“皆公董役”,监督劳作非常严明。

据推测,吴中还是《盗墓笔记》中汪藏海的原型。《盗墓笔记》中写过,汪藏海曾经被任命直接参与设计了整个明皇宫,并被万奴王掳去于长白山脉修建规模不亚于紫禁城的云顶天宫。修建明皇宫的事实说明,他跟明成祖朱棣是同一个时代的建筑师,又修建皇陵,懂得风水。

吴中一生顺风顺水,深受皇帝喜爱。他官运亨通,经历四朝,朱棣又是一个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或许像汪藏海一样,他为皇帝做过什么也未可知呢。



商务部+农业部+水利部部长:阮安


阮安,小名阿留,洪武十四年(1381年)出生于大越国陈朝的河东(今属越南河内市),永乐初年,将军张辅第一次打服越南,“以交童之美秀者还,选为奄”。张辅这个杀神阉割了一些貌美的越南少年送回明朝首都,这其中就有阮安。

阮安来到中国,开始在皇宫大院里读书学习,他在建筑设计方面过人的天赋被挖掘出来,也才有了后来主持工程的可能。

从永乐五年甄选入宫成为宦官,奉成祖之命营建北京时,不过二十余岁,不仅参与了明代永乐、正统两朝营建紫禁城的重大工程,而且主持完成了北京内城城池的最后建设,包括城门楼、月城、城濠、桥闸等。他的故事堪称传奇。


无疑,阮安是个出色的建筑师。他无需查阅资料,只凭实地观测和思考,所制订的建设方案就完全能达到各方面的要求,而主管建筑的工部官员只需奉行就可以了。

阮安负责修建的北京城九门之一:东直门

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决定完成城池建设,开始所选的人是蔡信,然而蔡信提出的建设方案耗资太大,所需工力众多,最后改由阮安负责修建京城九门城楼。

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阮安登场

阮安施工调度中,北京城九门依次营建,其施工人员主要取自在京师训练的军卒,将其中的1万多人操练停止,增加其月粮,安排好班次,每人增加月粮一斗,盐每月一斤;建筑费用和材料不再另外佥派,只使用官府积存的,永乐时营建北京剩余了大量建筑材料,此次均被派上用场。明代就有了流水作业,交叉施工的做法,并能够兼顾成本控制,可以说很先进了。


随着整个工程的完工,北京的面貌发生重大改变,当时的大学士杨荣杨溥带领其他翰林学士“登正阳门之楼而纵览”,只见“高山长川之环固,平原广甸之衍迤,泰坛清庙之崇严,宫阙楼观之壮丽,官府居民之鳞次,廛市衢道之棋布,朝觐会同之麇至,车骑往来之坌集。粲然明云霞,滃然含烟雾”。他们在观赏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阮安,对他善于谋划的能力,奉公尽责的精神大加赞颂。


阮安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先后主持了:皇宫三大殿(奉天、华盖、谨身)的重建工程,通济河的疏浚工程,固安河河堤加固工程,北京城墙的包砖改造工程。其中,北京城墙的改造工程,开始于正统十年(1445年)六月,完工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这项工程不仅使城墙愈加坚固,更美化了其外观。

明人绘《北京宫城图》

明代200多年京城建设中,工程管理者众多,而廉洁者少。然而据《明史》记载,阮安接受的最后一项工程是张秋河的治理工程,但他在前往张秋的途中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囊无十金”(即行李中的银子不足十两)。对于一个主持过许多重大工程的太监来说,如此廉洁,实为少见!


《七修类稿》卷十四对阮安的评价是:“清介善谋,尤长于工作之事。北京城池、九门、两宫、三殿、五府、六部及塞杨村驿诸河,凡语诸役,一受成算而已。后为治张秋河道卒,平生赐予,悉上之。”


不仅管建筑,还管水利,阮安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全才。


如今的北京,古老的城楼只剩下三处,其中两处是阮安当年建造过、后来又重建的,分别是正阳门箭楼和德胜门箭楼。

德胜门箭楼

正阳门箭楼

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还能记起当年那些指挥建造这些工程的建筑师们吗?


-END-



一周热门导读:作品解读:朴素的容器:無印良品之家时下热点:扎哈合伙人舒马赫欲通过高等法院独占7千万英镑遗产奇妙设计:建筑师为动物们设计的建筑长什么样?建筑点评:建筑的精神分析 — 圆形政治和矩形政治
奖项公示:中国建筑设计最高荣誉:2017-2018年度中国建筑设计奖公布建筑趣闻:遭受伦敦机场反对!福斯特的“郁金香”难以盛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