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大师的建筑志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2016年1月阿拉维纳一夜之间“红”遍整个建筑圈,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位来自智利圣地亚哥的建筑师在他48岁那年获得了建筑界公认的最高荣誉奖项——普利兹克奖。他成功成为首位智利获奖建筑师,也是第四位来自拉丁美洲的获奖者。阿拉维纳是一位真正伟大的建筑设计师,他在追求建筑设计艺术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社会参与,帮助弱势阶层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以实际行动勇敢的回应21世纪的挑战。普利兹克先生在评审中表示阿拉维纳向世人展示了建筑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和感召力的建筑师。
经历与身份
阿拉维纳出生于1967年,1992年他毕业于智利德拉天主教大学,两年后成立自己的公司“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建筑师事务所”。他一直引领团队投身于具有公共利益和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包括住房、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我们应该在条件有限的状态下学会什么是可用的,而不是抱怨失去了什么……这份‘Reporting From the Front’不会只是一份记录人们谈话的编年史,我们想要平衡对未来的希望和严肃性。”阿拉维纳希望展览能够面对更广泛的的受众,思考如何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争取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又或者说,如何站在“刀刃上”完成一次漂亮的挑战。
阿拉维纳的作品类别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类
公共建筑(教育、办公、文化等)
社会保障性住房与重建项目
普通住宅
公共建筑
代表作品有智利天主教大学多个学院、连体塔楼、UC创新中心、美国圣爱德华大学宿舍,他的第一个项目是为母校设计新的数学学院(1999年建成),把新大楼添加到两座已有的建筑之上,实现了新旧建筑的完美融合。此外,他还为母校设计了医学院、建筑学院、连体塔楼、UC创新中心。
智利天主教大学数学学院(1999)
智利天主教大学医学院(2004)
智利天主教大学建筑学院(2004)
美国圣爱德华大学宿舍(2008年)
这些校园项目主要集中在阿拉维那刚毕业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这一时期他一直在琢磨社会建筑质量的真正含义,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试验。他的作品没有过于炫酷的外观,但从“处女作”智利天主教大学数学学院开始,他几乎在每一栋公共建筑的设计中都重点关注了建筑能源效率、用户互动等功能性问题。从那时开始他的作品已经表达了他对于一个好的建筑作品的看法。2011年他设计的UC创新中心成为了校园地标性的建筑。从外观来看创新中心形体颇为简洁,各个立面比例和体块分割几乎一样,但在不同立面上有不同位置的体块突出,就像是从方盒子里拉出一个结实的抽屉。不透明的立面被厚重的混凝土外表皮包覆,可以保护建筑内部设施,并且立面开窗均向内部后退,可以有效避免强光的照射。
UC创新中心内部设计最大的设计亮点在于贯穿整个楼层的宽阔中庭。这栋建筑与普通办公建筑处理手法完全相反,内部十分开放明亮,外立面则相对封闭。这样的操作方法大大减少了建筑的能源损耗,坚实的混凝土外墙阻隔了严寒与酷热,通过空心中庭产生烟囱的效应,保证空气的流动以及室内温度的控制。据说这栋楼的能耗只有同等规模下常规玻璃塔楼的 30%。
空心的内核的另一个优势是创造了共享空间,各个楼层间均可进行无障碍的视线交流,极具开放性。多个通高且贯通室内外的阳台和半透明的中庭天棚,保证了中庭有足够的采光。以中庭空间为核心,该建筑将可以满足四种工作形式的交叉融合:正式工作形式,非正式工作形式,个人工作形式以及集体工作形式。设计师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很重要,为此公共空间里各处都设有桌椅,方便人们能够相互探讨交流。
此外创新中心旁边的建筑也有抽屉式的形体操作。两栋建筑的“抽屉”排列组合和中心的一颗树形成一种有趣的构图,这是建筑师阿拉维纳对周边环境的回应,以此建立与相邻建筑的联系,并由此获得灵感发展成创新中心有意味的形式语言。
在距离创新中心不远处是连体塔楼。两个建筑一虚一实,一个是结实的混泥土表皮,一个是通透的全玻璃的表皮,形成鲜明对比。创新中心强烈地昭示存在感和标志性,而连体塔楼则消解体量融入环境。
在塔楼设计中,设计师利用外层利用玻璃的优点,能很好的抗风化。里面是一层非常节能的纤维水泥,形成一座高效节能的楼宇,与外表皮之间形成空气层,让空气在两者之间自由流动,热空气对流形成了一股垂直的风,不良热增益在到达里面的内层建筑物之前就被清除了。
此外,建筑师巧妙地从七层开始将建筑一分为二,两个体块都使用了几乎没有厚度,但颜色上有些许区别的铝制薄片。当从前方看向这个建筑时,它具有独特的双头形态,从视觉上拉高了建筑的观感。同时考虑人的使用,在一些公共空间为“人”建立更为亲切的尺度,包括抬高的坡道、平台、以及下沉的广场等。选择实木做基座部分的材料也利于与“人”建立关系。
形体扭转
创新中心和连体塔楼的生成都是充满理性逻辑的,来自于功能要求、环保与节能,关注环境与场所,关注人的感受,当然也关注如何塑造独特的性格。智利圣地亚哥大都会步道(1997年)、智利伊基克金塔蒙罗伊住宅(2004年)、无椅解决方案(2010年)、孔斯蒂图西翁镇海啸后可持续重建计划(2010年)、绿屋(2013年)、智利圣地亚哥二百周年纪念儿童公园(2012年)、智利孔斯蒂图西翁海滨长廊(2014年)等。
然而真正令阿拉维那与众不同且声名大噪的还是他在社会保障性住房与重建项目上的尝试。2003年,智利伊基克市要为一个有着30年历史的贫民窟修建社会保障房。这个项目中,当地政府为100户人家每户提供补助金7500美元。按照已有的资金最理想的情况下也只能在这5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建造每户36平方米的房屋,而且其成本是正常情况下社会保障住房所能够负担水平的三倍。阿拉维纳和团队想到了一种独特的“半成品房屋”设计方案,特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又可以允许进一步的居住空间拓展。设计师为这些家庭提供了他们难以独立建造的“半成品房屋”,同时又给他们留出空间,让他们根据各自经济条件对住房加以后续完善。
为了满足造价要求,通过只建一半的做法,为社区的建筑建立必要秩序,而另一半则允许在已有的框架之内自由发挥。这是一种由建筑师介入并控制,又有居民参与的自由生长模式,是一种有朝气、有生命力的全新模式的社区建设。阿拉维纳会这么思考还是源于他关注社会问题,具有人文情怀。
此外,阿拉维那还参与了灾后重建。比如孔斯蒂图西翁镇海啸后可持续重建计划,创造性地运用设计对现有城市稀缺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阿拉维纳也更加明确自己身为一名建筑师的职责:“我真正关心的是,用建筑设计的工具,解决非建筑的问题。我企图想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能够让每个人受益,就连那些走在大街上的人都能受益。用设计作为工具,用来解决设计以外的事情,因为‘设计’在设计之外会更有力量。”
普通住宅
在住宅的设计中,他依旧保持一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致力从业主的角度出发,探索家庭住宅的深层含义。
“回顾过去,我们深深感到庆幸。没有任何成就是归属个人的,建筑设计是一项集体协作的学科。因此,我们对所有为这些千差万别的力量赋予形式而做出贡献的人表示感谢。展望未来,我们预见到的是自由!”阿拉维纳和他的团队一起为建筑设计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吸引着更多人展开对建筑设计的思考。最后引用普利兹克奖评委对阿拉维纳的评价作为总结,“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引领着能够全面理解建造环境的新一代建筑师,并清晰地展现了自己融合社会责任、经济需求、居住环境和城市设计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将人们对建筑实践需求上升到对艺术追求的高度,同时应对当今社会和经济挑战。阿拉维纳在他的家乡智利实现了上述两方面的目标,并以十分有意义的方式扩大了建筑师的作用。”END
编辑:小匠山
手绘:小匠山
图片来源:网络
仅供学习使用,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往期导读
-有偿征稿-
“建筑相关短篇故事 / 长篇连载 / 建筑师日常吐槽 / 软件攻略评价 / 世界建筑介绍 / 建筑历史/ 建筑八卦",原创首发。项目、文章投稿邮箱:3962081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