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保意识,我们比古人差远了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负面影响日益加重,“环保”已成为现代人交流中最高频的词汇之一,从垃圾分类政策、减塑限塑令到雾霾治理等,在各种针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实施的同时,也推动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
对于现代人来说,环保是一个近代才开始出现的概念,新中国的环境保护部(现已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1982年才正式成立。但其实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古人就具有非常领先的环保理念和意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应对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拥有很重要学习参考价值。
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部”,诞生于中国舜帝时代。清代作家黄本骥的著作《历代职官表》里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环保部门叫“虞”,“虞”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机构,也是一个官衔名。在生活方式更原始的“五帝时期”(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037年),古人更加依赖自然生存,因此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舜帝上位后,他非常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于是在行政机构改革中设立了名为“虞”的环保部,负责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跟现代环保部门的职能非常接近。
△《历代职官表》黄本骥(清),著
环保部门的诞生,也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环保部部长的登场。据说第一任虞官叫做伯益,是虞夏时期的一位著名氏族部落联盟领袖。传说中伯益是《山海经》的作者,他不仅帮助治水专家大禹治理水系,还发明了保证饮用水源免受污染、便于灌溉农田的水井,后来被奉为井神。作为山泽鸟兽鱼蛇的专家,伯益为当时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山河林湖,还是牲畜鸟兽,都得到了良性的开发、发展和保护。
古人在治理水灾问题上也拥有非常先进的理念。为了解决城市中的排水问题,宋朝时期的江西赣州出现了一位治水“高手”刘彝,他设计的这个大型地下水利工程现在仍在使用,也让从古至今的赣州免受内涝的风险。这个地下暗渠由于结构跟篆体的“福”、“寿”二字非常相似,因此命名为“福寿沟”。
△代江西赣州福寿沟
福寿沟大体分为福沟和寿沟两个部分,福沟主要负责东南部的排水,承水量约1.7平方公里,主沟长约11.6公里;寿沟则负责西北部,承水量约1平方公里,主沟长约1公里。整个地下排水系统包含12个出水口,形成完整的排水网络,排水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铜钱状的排水孔。直到今天,总长约12.6千米的福寿沟依然作为赣州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使用,承载近10万旧城居民的日常排污。
古代关于环境立法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统治的时期。《逸周书·大聚篇》记载了公元前21世纪禹帝颁发的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意思是在春天禁止砍伐山林,夏天则实行”休渔”,减轻人类对大自然的剥削,以达到让山林和海洋生物的可持续生态发展的目的。
到了春秋和战国时代,秦国诞生了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套环保法律——《田律》。田律于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的一次秦墓考古发掘中发现,铭文被刻在竹简上。据考证,《田律》诞生时期是秦国国力最强大和领土最广的时候,由此可见,在2200年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重视农业和生态环境的管理理念。
△云梦睡虎地秦简,南通中国审计博物馆
《田律》涉及农业生产、田猎和自然资源保护等, 措施范围十分广泛全面。在第一部分内容中,详细规定了田地、气象、降雨、农作物生长、灾害、亩数和时限等,比如要及时报告受雨、抽穗的数量,还有已开垦但未耕种的田地面积。如果遇到了旱灾、暴风雨、蝗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也需要报告受灾面积。这些报告地方政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以帮助得到最佳保护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灾害。
《田律》的第二部分,则严格规定了伐木捕鱼等的时间。从山林,水源,植物资源,繁殖生育期的动物到狩猎,都有各自的实现,保证能源再生的能力,让人类“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在保护山林和水源方面,《田律》提出,在春季的三个月里重点保护生长期的树木,以及水利设施,为春天的播种做准备。
虽然《田律》的措施都非常严格,但也能从中发现其人性化的一面。在关于砍伐树木的规定里出现了一条特例,那就是当有人死亡需要制造棺木时,则可以不受季节的限制。《田律》的出现,不仅保护了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产,也对秦国的稳定统一和治理起到了一定作用。
除了政府机关重视自然保护,中国古代的民间也出现了一些充满创意的“设计师”,打造出既美观又环保的器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一件堪称古代最环保的灯具——西汉彩绘雁鱼青铜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外观来看,这盏灯拥有中国传统鸿雁衔鱼的经典造型,姿态十分生动,由青铜铸造。
△西汉彩绘雁鱼青铜灯,中国国家博物馆
而这盏灯更奇特的地方,来自于它的内部结构。雁鱼青铜灯的灯体由雁首颈、雁体、灯盘和灯罩四个部分组成,可以自由拆卸清洗,非常方便。灯罩被设计成两片弧形板,不仅能左右转动开合,还能用来挡风和调节亮度。点燃灯油和白蜡后产生的油烟会被灯罩挡住,只会进入设计成空心的鱼和大雁的主体。当在雁腹中注入清水,烟尘就能被水过滤掉,避免污染周围的空气。
△邛窑绿釉省油灯(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古人还发明了一种“节能灯”,当然跟我们现在省电的节能灯不同,古代节能灯省的是油。这盏来自唐代的邛窑绿釉省油灯,目前被收藏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省油灯为中空的碗状夹层,夹层内可以注入水降低油灯的温度,从而减少灯油过度挥发,达到节省等油的目的。这盏神奇又非常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油灯,直到2015年才被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邛崃市文物管理局发现。
此外,在建筑上,我国的传统建筑也体现了可持续的理念,比如房屋设计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天井(指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无论在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还是福建的土楼,都能发现天井的身影。由于古人没有空调暖气,因此只能运用自然通风来平衡屋内气温,而天井就能起到通风和采光的功能。通过天井与天地相连,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需求和紧密联系。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中国古人历来也有自己的方法。事实上,古代的皇帝们都有自己的田猎和悠闲的区域,同时也用来收藏和保护稀有的动植物。秦汉时期有栽培和饲养海内外珍稀动植物的皇家园林“上林苑”,里面设有多个离宫别馆,比如扶荔宫以种植荔枝为主,同时也栽培了来自南方各个种类的植物;除了植物,上林苑也饲养白鹿、大象、老虎和豹等动物。
△上林苑
到了明朝,则有湖城、豹房、百兽房、百鸟房、鹰犬房等多个饲养动物的场所。据说郑和下西洋时,从海外带回了大量珍贵的动物,比如狮子、马来貘、长颈鹿和鸵鸟等,它们后来都被皇家动物园所拥有。
△万牲园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提到清朝末年的万牲园,与上面提到那些动物园的性质不同,这是第一座真正意义上向公众开放的动物园。万牲园建立于1906年,万牲园拥有1.5公顷的面积,里面包含三座兽亭、40多间兽舍、水禽舍、象房以及十间鸟室等。万牲园的第一批动物,都由慈禧太后派大臣端方从德国考察后带回。后来随着国内各地督抚和外国使节的赠送,动物种类变得更加多样化,饲养了哺乳、爬行、两栖、鸟类等共100多个种类。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而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到了近现代才出现,那就是1956年建立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距离广州市西南100公里的肇庆市鼎湖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被生物学家称作“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保护区有近400年历史、保存完好的地带性原始森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其他多种森林类型,有北回归沙漠带上绿洲中的“明珠”之美誉。
保护区内拥有高等植物2500多种,其中23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甚至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刁遗植物桫椤,此外,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都非常多样化,2008年曾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先人的环境治理保护能力刮目相看?相信我们都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中得到启发,将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细节,共同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
//
不想错过我们的精彩内容
请记得点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