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出门,在屋顶就能轻松买菜!(上)
曾几何时,我们并不会认为吃到新鲜的蔬菜也是一种奢侈。而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许许多多被困在水泥森林的都市人群,也开始在阳台上摆上一盆水培的小葱或青菜……如果能利用屋顶的空间建一座农场,我们以后是否就不再需要担心封控时期食物短缺的问题?
事实上,如今海内外许多建筑师、园艺学家和房地产开发商们已成功打造城市“伊甸园”的模版,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的理念,将屋顶打造成为集农业景观、园林景观和社交为一体的生态休闲体验区。
通过农业和建筑空间的创意结合,将原本闲置的楼顶重新定位成一个个可以放松身心的惬意农场,同时也为食品安全、土地稀缺、空气污染、生活压力等城市通病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逐渐让人们过一种诗意的都市田园生活,进入“上楼下乡”时代。
这次主题内容将分为上下两期,本期先把坐标定位在亚洲各大代表性地区,带领大家探访来自深圳、中国香港、泰国曼谷和新加坡的四座城市农场。
南园绿云:
通过照顾“责任田”,打造低碳社造空间新模式
📍深圳
家里没有可以种菜的空间怎么办?没关系,在屋顶租借农场种田将成为未来的新趋势。作为深圳市绿色基金会、蛇口社区基金会、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共同发起的“2021南山共建花园”的其中一个,由一十一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的“南园绿云”屋顶花园,是全国首个城中村屋顶花园,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园村邦舍公寓屋顶。
居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租田种菜,还可以用农场收获的成果举办火锅派对,打造一个低碳社造空间新模式。
一十一建筑设计工作室通过结合“屋顶绿化”和“共建花园”两个概念,创造出一个新的屋顶空间类型,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线索,最终呈现了一个带有遮阳棚的活动广场,周围布置的花坛和农场的屋顶花园。
除了建造屋顶花园,打造一个能够吸引居民自发参与共创的社区是“南园绿云”项目的目标之一。在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参与下,“南园绿云”白天可对公众开放,市民在一楼前台登记就可以自由前往。与城市地面交通间隔开的屋顶花园,要如何吸引居民自发前往成为了一个难题。因此,“南园绿云”设置了农场和活动空间的出租机制。
模拟了一个理想的屋顶花园,包含一个咖啡馆和农场,可以用作社区活动空间。©一十一建筑
项目中的出租农场,为居民们提供了一个个“责任田”,每个社区居民可以租下由4个种植箱组成的约1㎡的“责任田”,由邦舍公寓负责基础管理和维护。对农业感兴趣的邦舍公寓的年轻人、住在附近的主妇和老人,可以经常上来照顾自家的农作物,还可以在遮阳棚下的长桌边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赏花看菜,甚至带孩子来认识不同的植物,散步游玩。
©一十一建筑
美国博立航空用一整排约7㎡的“责任田”,在不同季节开展种菜苗活动,并用收获的蔬菜举行火锅派对。这个屋顶活动空间还可以分时段出租给其他单位来举办各种聚会活动。
在像深圳这样高密度的大都市中,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屋顶空间具有多种潜在价值。如果设计得当,它可以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散步和活动空间,同时也将是一个培育社区的地方,代表一种“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在环境破坏和传染病蔓延的时代,许多城市居民开始寻求有别于传统消费时代的社会生活,关注环境保护和个人在身体、精神上的健康……被这种生活理念吸引,对践行可持续发展和社区活动有兴趣的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南园绿云”正是通过结合“屋顶绿化(低碳)”和“共建花园(社造)”两种理念打造的新型社区空间,回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进行的城市空间上的实验性尝试。
屋顶共和国:
重新认识绿色食品生产方式
📍中国香港
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连绵不绝的群山和永远车水马龙的繁忙街道是香港的都市写照。在这个700多万人口而耕地面积不到80平方公里的国际大都市,新鲜的绿意显得是那么珍贵。
天空花园,是一个12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位于大都会广场购物中心的顶部。自2015年以来,屋顶共和国(Roof Top Republic)一直在推进都市农场项目,如今,60多个城市农场在空间匮乏的香港遍地开花,它们位于停运的直升机停机坪、购物中心屋顶和公共露台上。
通常来说,如果你看到一只蝴蝶栖息在生菜叶上并不是什么值得惊奇的事情。但是,当站在美国银行大厦的楼顶看到就不同了,这里有着全香港最高的农场之一。这座39层的建筑位于香港最繁华地区的心脏地带,蝴蝶需要飞过几英里的钢筋水泥建筑,到达混凝土沙漠中的这个绿洲。“在这里我们种植绿色蔬菜,大自然就来了。” 屋顶共和国联合创始人安德鲁·崔说。屋顶共和国(Rooftop Republic)是由Michelle Hong以及Pol Fabrega创办的社会性企业,旨在城市楼宇顶部种植蔬菜的绿色企业。
当地种植的新鲜蔬菜在香港是奢侈品。由于人口密度大,全香港90%以上的食品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大陆地区。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正在寻找当地种植的新鲜蔬菜。如果它们不能在地面上生长,他们就需要把它带到天空之中。
然而,蔬菜生产只是该项目的目标之一。屋顶共和国更大的目标是革新快节奏的城市文化。像大多数城市地区一样,香港的社会高度分化,市民往往仅仅与他们的同事和亲密的朋友形成特定的小团体。屋顶共和国运营团队希望这一个个小农场能够帮助突破市民之间的交流沟通障碍。“这是一个社会实验,”徐说。
团队还邀请周边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参加市民蔬菜种植培训班。“我们希望丰富的有机农业实践知识不会随着这一代人而消失,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它这些传递给社区的居民,同时不断分享。”
作为回报,他们向农民支付种植幼苗的费用,从而可以为农民提供较为稳定的收入, “这部分收入风险较低,而且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可能是一小步,但对于在两个永无交集的群体之间建立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的另一个目标是教育。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团队希望香港的城市居民能够更加认识到种植蔬菜所需的资源。通过介绍蔬菜种植和相应的生态影响,他们会减少浪费,从而提高更多可持续性。
崔的梦想是,让屋顶农场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常常用咖啡来作比喻,”崔说,咖啡曾经是奢侈品,但是通过便捷化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他也希望自己能够让人们去农场旅行像早晨的咖啡一样必不可少。“我们确实有一个使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农业变得很酷。
TURF人造梯田:亚洲最大的城市屋顶农场
📍曼谷
总部位于曼谷的景观设计公司LANDPROCESS在泰国巴吞他尼省(pathumthani province)打造了“泰玛萨特大学屋顶农场”(thammasat university roof-top farm),又称“草皮”(TURF)。
该项目重新利用了之前闲置的236806平方英尺的巨大空间,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有机屋顶农场。团队将传统的水稻梯田与现代绿色屋顶策略相结合,将一个曾经被废弃的地区变成了一个郁郁葱葱的公共场所,用于可持续的粮食生产。
当雨水沿着斜坡蜿蜒而下时,草皮种上种植的水稻被慢慢滋润,其果实可以满足校园里学生的食物需求。该梯田上每个阶梯上都有四个蓄水池,用来缓解和储存过量的降雨,以备未来干旱时使用。
在山地建筑中,TURF 将地形最大化,创造出多功能的公共空间。除了农业用地以外,该项目甚至还创造出了一个360度全景曼谷的大型圆形剧场。屋顶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每小时能产生高达500000瓦的电力,用于灌溉城市农场,并为其下方的建筑供电。
该项目被认为是解决气候危机的理想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人与自然的距离被重新规划和切割,使城市居民重新适应农业实践和感受和自然的交互体验。有关泰国农业、景观和本土土壤的课程也被大学安排进梯田里,让学生们在梯田上感受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美妙,培养一代代能够适应和迎接气候挑战的未来领导人。
CITIPONICS 都市农场:垂直生长
📍新加坡
城市农场的发展历程,也是人们对于与自然相处之道的认知过程。一开始,人们在自家门前、阳台空地、公园一角种植蔬菜水果,这似乎与传统农业并无二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食品资源的日渐缺乏,城市农场的发展越发多样化,科学化,充分利用空间与新型农业技术。
一方面,人们的目光逐渐聚集于未曾得到有效利用的屋顶,这些屋顶不仅面积庞大,而且直面阳光,无疑是使资源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利用三维方式思考种植空间,在垂直高度上进行新农业种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就逐步开始对这种数量庞大的闲置空间加以利用,包括在社区停车场的顶层栽种植物,打造顶层花园等。至今,全新加坡已有约200座社区停车场将顶层绿化纳入建设议程。
由 Citiponics 公司承建的新加坡首个停车场屋顶农场堪称此类农场中的典范。农场占地 1800 平方米,利用独创的"水有机系统",在垂直的铝制种植塔中种植有机生菜和芥蓝。每个种植塔底部都设有水箱,里面的营养液可循环使用。由水泵抽到塔顶,通过重力流到种植塔各层,对蔬菜进行灌溉。
Citiponics 将居民不常用的组屋停车场顶层变为耕作空间,在过去1年收成18吨蔬菜,相当于1125名新加坡人去年食用的总叶菜量。农场创办人表示,农场每个月最多可生产3-4吨蔬菜,但因初期阶段还在调整种植程序和试种不同品种等,所以尚未达到最高产量,估计今年能增产。
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近日也在国会上表示,这项试验计划引起人们对在社区空间耕作的兴趣。新加坡食品局会在接下来几个月,为16个组屋停车场顶层招标。此外,在邻里设商业农场还能够拉近居民与食物源头的距离。除聘用附近的年长者帮忙农活,该农场也从今年起,每月开放农场一到两次给公众参观、采收和购买蔬菜。
📪 留言信箱 📪
如果能在屋顶建农场,你最希望种些什么呢?
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
想参与更多可持续创新讨论, 快来加入我们吧!#Sayehs 二号社群现已开启想要获得专属福利以及更多可持续创新分享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
进群暗号:
姓名-职业/公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