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新冠病毒和改革

白泽财经 2020-09-23

只要关注变化,就能看到新的气象。



中国的敌人不是病毒,不是美国,也不是别人的口水,中国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延续过去 40 年已经开启的开放,让每个人进一步绽放能动性,张扬思想的自由,发挥创造力


01.跳出疫情看世界


很多企业把目前陷入的困境简单归结为疫情,这也是片面的,也要反思自己能不能跟得上高质量发展和结构性改革,能不能拥抱中国事实上已经出现的新技术、新消费、新组织的变革。


△秦朔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


目前我们的人均 GDP 水平只有美国的 1/6,只有日本的 1/4,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大量新的投资机会。疫情打击了很多行业,但疫情完了之后,生活还要继续,还要更美好,还是可以看到有很多努力的方向。


但现在我们又陷入了被疫情所控制的思维状态,出不来了,言必称疫情影响,弄得心神不定。这个时候要换一个视角去看问题。


我最近经常想到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所有的问题都是现实,是我们必须面临的。


但作为一个企业,你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在给定的约束因素下,你还是要往前走,那么你用什么样的愿景,用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带来下一波成长。这种思维的转变很重要,就是要用未来牵引自己前进。


退一步讲,疫情无论如何肆虐,注定还是短期袭击,哪怕说是一年两年。同时,就疫情本身来说,骤发的、高压式的冲击在中国已经过去了,全球也在慢慢地恢复。所以今天中国企业应该跳出危机框架,去构想新的发展框架。


02.宏观公平与微观创新


中国今天的营商环境、制度资本、社会文化资本当然还是有许多不足,政府也在不停改善,比如说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中国从前一年的 46 位增长到去年的 31 位,各地都在“放管服”改革,总体上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在下降的。


当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机械化、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比如说房地产领域的过度限价,不论拿地成本多少,价格先给你限了,导致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精装修变成普通装修、普通装修类似毛坯房的情况,否则企业就要亏损。再比如,同样地段,一个开发项目投入的设计费是上亿,另一个只有一千万,但是卖的价格必须一样。


这样的政策不是鼓励企业对产品精益求精,而是逼迫企业尽可能去砍成本,同时政府在土地出让金价格方面却不下调。这样压力全在企业身上,这说明我们在精准施策方面还有很多主观主义的惯性要改善。


在总体制度环境改善的背景下,很多企业的压力是结构性的,有些是素质性的。


所谓结构性是指,宏观经济增速慢慢下行,现有市场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高速增长,很多行业都已经达到了历史高峰期,比如汽车行业这两年的总体销量是在下降的。


可想而知,当增量空间变小,存量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市场会向着龙头企业集中。在这种结构下,不少企业的压力是很难化解的。


今天企业的困境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有周期性的、外部性的、结构性的、素质性的,也有体制性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金融待遇、准入待遇、司法待遇等方面还有不公平,这就是体制性的。


但同样的体制环境,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中也有不少民营企业,他们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呢?本质上还是因为人家专业能力过硬,长期做好了基本功。


这些案例启发我们,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呼吁制度公平,另一方面要反躬自省,自己的增长模式和管理模式能不能与时俱进和超越。


03.新变化,新气象


其实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的民营企业,也有很强的不安全感。


这个不安全感也是系统性的,包括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对未来全球化外部环境的忧虑。


除了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我们现在对民营企业的待遇不公平也让它们沮丧。


过去这些年,特别是 2015 年到 2018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总体趋势是,原来私人企业是比国有控股企业要高,变成国有控股企业比私营企业高。


利润的大盘子一进一出,从比例看,就是民营的少了,国有的多了。这些问题在改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民营企业的焦虑是多重性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也不同意把民营企业今天的问题都归结为政策不好,地方营商环境不好。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很多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过程,也是龙头企业、冠军型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挤压,全世界也是这样的,未来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第二,大量中小型企业发展到今天,因为过去的粗放增长和过度竞争,基础素质不够,也没有太多钱去做研发,今天面对激烈竞争,没有创新型的产品技术改进,同质化的产品不再受到市场青睐。未来越来越需要研发的创新人才,中小型民营企业力量比较弱,压力是明显的。


我觉得现在大家过于悲观了,只看到了传统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在疫情特定环境下受到的打击。


但没有看到,今天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形态跟以前不完全一样了,今天中国出现了阿里经济体、腾讯经济体,包括美团、携程等各个细分行业里的平台企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是附着在这个生态上面的,这些中小型企业很多日子过得是不错的。现在叫苦不迭的是受不了的,日子过得好一般是不会说的。


拿我们所在的内容行业来讲,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出现了大量的内容创业的新增长点,解决了很多就业。还有保险业大量扩招、零工经济动态流动等,经济形态在发生变化,只盯着令人沮丧的一面是不够全面的。


我接触了大量新型创业者,让人很乐观。我发现 80 后、90 后这些更年轻的创业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新消费群体很有活力。


我们 60 后、70 后这代人心目中的中国优秀企业都是世界级的某个企业的中国版,比如说我们要做中国的索尼,中国的欧莱雅,中国的三星,但是现在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关心的不是成为谁,而是让自己开心,同时注重取悦顾客,比如做网络文学的阅文、做饮料零售的喜茶、做新能源汽车的蔚来汽车。


04.政府的角色是维护规则,而非直接配置资源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如果没有政府在硬件软件和人力资本培育上做了这么多工作,市场也不可能自发地去发挥作用。两条腿走路,两只手并用,一个是政府之手,一个是企业无形的手,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宝贵经验


这个阶段我的担心在于,由于疫情客观上需要发挥政府作用,于是政府从环境的营造者、规则的制定者和公平的维护者的角色,更多又向着直接去配置资源的角色方向偏移。在政府更多地配置资源的情况下,会导致很多寻租问题、绩效评估薄弱的问题、任人唯亲的问题。


这些年看到的很多迹象也令我很沮丧,比如说很多城市都有大量政府引导基金,补贴补助型的专项基金,由此催生了一个专门的服务产业链,去和政府的内部人勾兑,从申报到最后评审过关,一条龙服务,拿回扣、拿提成。


表面看起来是政府扶持、补贴了很多产业,事实上钱流到哪里去了?最后有没有绩效评估?不少人说,中国的商业模式不只是 toC、toB,还有 toG(政府),因为政府掌控和配置的资源现在有增多的趋势。


这就又回到政府定位上,要真正要变成一个服务型政府,不要变成一个政府去主导市场,今天搞这个项目,明天搞那个专项,加剧地方政府负债,有时还没有正效益产生,新一任政府上来,再搞一轮新东西,其实还是“三拍工程”。这个债总是要还的,谁来还?还不是纳税人来还!这样的话,纳税者将越来越辛苦。


我个人是一个谨慎的乐观者,我们并不怕病毒,其实也不怕某个国家对我们的打压,唯一怕的是我们思想上的封闭和禁锢,束缚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担心这种氛围成气候,大量的人整天陷入没有实际贡献的口水战,整天把自己的境遇都归结为别人的原因,从而加剧社会的紧张程度,好像中国今天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发展问题了,而是怎么斗来斗去的问题了。这就麻烦了。


我们要安定下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认为中国只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主轴,同时注重普惠,注重平等,把社会整体环境营造好,中国发展空间其实还是相当大的。



作者:秦朔

来源:南风窗



往期精彩回顾



香港格局 | 民族窗口,中美支点

山东合村并居:是天灾,还是人祸?

要上市"前夜"!2000亿Airbnb破产?官微深夜紧急回应…

B站十一周年,陈睿谈「小破站」的变与不变、未来的三大使命

必须重新定义“正能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