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什么会给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打高分|嚼白句

白泽财经 2020-09-22
昨天一早醒来,看一些网友留言问我对浙江满分作文看法。认真读了两遍。

为什么读两遍?因为第一遍有些懵,没反应过来。

我很惭愧,这样的文章我写不来,好在我还读得懂,虽然读了两遍才明白。毕竟他文章中提到的外国人,我只有一个人的东西没读过,那就是麦金太尔,我甚至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不过,文章中那些不常见的字词,好歹我也都认识,且知道其意思,甚至是他生造的词,我也能理解其意。

我个人喜欢写浅显直白朴实的文章——我早些年写江南旧闻录,就是希望我父亲弟弟这样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就像传说中的白居易问文于老妪。但我偶然也会卖弄一下,写些引经据典佶屈聱牙的文章。但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喜欢直白平实的风格。

很多朋友对这篇得满分的作文有不同意见。我觉得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也说明文无第一。个人阅读偏好和知识结构在判断文章好坏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我不知道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尤其不知道满分标准。但以我个人而言,如果知道是一位高中毕业生的临场考试文章,我当然会给一个高分的,很高的分,但不会是满分。我确实不知道满分作文应该怎样。

高考作文考什么?

写文章的能力。写文章我想无非就是合主题,围绕主题的展开的逻辑演绎,遣词造句能力等等。桐城派的标准是义理考据辞章,我至今服膺。

这篇满分作文,在这三方面是合乎考试要求的,够格的,无论是主题,逻辑和文字表达。

至于许多朋友认为的那种晦涩不明,过多地引经据典掉书袋,甚至生造词汇,甚至指责不说人话,得高分完全不符合高考作文应该引导的方向——怕以后的考生会产生错觉。我个人觉得,这种担心和指责,既不了解如今高中语文教学尤其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也对这个考生极其不公平。

如今的作文教学,都是背范文,虚情假意的味精鸡汤,基本上能看到的作文,大抵如此,因为不这样写,不合主流,就拿不到高分——当年我侄女读高中时,我偶然读到她的作文,大惊,问,这是她的真实想法么?侄女说,不,但不这样写,考试就拿不到分。侄女如今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而我女儿在她的小学时期,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这些所谓为高考中考应试进行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就是说别人的话,不说自己的话。但是,你不这样,你就得不到高分——我姑娘小时候,她姥姥说,你爸不是写文章挺好,为什么不问问你爸?姑娘说,我要自己写,还能得个七八十分,要听了我爸的,也就能得个六七十分。

我相信我个人遇到的情况不是孤例个案。在与朋友的交流中常常有这种苦恼——今年4月谷雨,在杭州,我遇见浙江衢州一位初识的朋友,他儿子在上交老师布置的作文时,只写了一句话:请老师以后不要再给我布置这种说假话空话的作文,希望老师不要因为这句话给我零分。老师当然给了零分,还找家长谈话。家长很开明,没有责怪孩子,而是给孩子择校,到上海的国际学校去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作文教育不说人话啊,不能真情表露说人话,只能说规定标准的“文话”。就跟我们如今在媒体上看到的类似。只有统一异化的标准,没有个性,人性。

这篇应试文章,完全不合通常作文教育的要求——高中作文教育很难出现这种异类,我想要么是他遇到了好老师,更主要的是,他的家庭和他自身的要求。恰恰在跳出高考作文常规要求上,我觉得,这种破旧,用自己的话和借用经典作者的话以及不常见的旧词汇来表达的反叛的勇气,首先是任何选拔人才的考官和机构都应首先考虑的。这是我会给高分的一个原因。

我们都亲历过高考,这篇临场应试作文,引经据典,所引之哲学家、作家和他们的观点之多,以及使用传统旧字词之多,除非日常烂熟于心,或者有过目不忘之能,是不可能在这样的场合写出这样的文章的——我知道有些人能。

有人怀疑是平常金句名言背多了,所以到处引用。即使是金句名言背多了的引用,也并非今天人们所诟病的洗稿。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日常所背金句名言在一个规定时间交卷的考场,能够如此紧扣主题合乎逻辑严丝合缝地糅合在一起,这是另一种高明——简直就是七步诗的繁复版啊。就此,也应该给高分。

如果不是仅仅背金句名言和夹杂古汉语词汇,这高中生的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大学人文学科的老师也未必有,不,可以肯定地说,许多人真的没有。但中学生有——我的朋友绍兴著名的蔡朝阳阿啃老师告诉过我,在他还在中学当高中语文老师时,他的学生中就有这样的人。蔡朝阳的这位学生叫朱桂英,后来成了我的同事,曾任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我们合作期间,我服膺于她对西方经典人文社会科学广泛和深度地阅读,以及对所读典籍的理解和化用——我们成长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有很大差异,阅读和知识的积储当然也有巨大的差异。

这种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真是这个社会所罕见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遇见,自己没有这样的阅读深度和广度,就否认这种个案孤例的存在。

难道我们的社会和考试不应该鼓励这样的人么,尤其是他的阅读在高考作文时,表达出来的依旧合符主题逻辑词章这样的基本标准?

说到词章,这名考生的词汇量,尤其是不常用的词汇量极其丰富,信手拈来,与文章整体风格也是很贴切。批评晦涩的人,大概是因为文章中有太多不认识的字词吧?你不努力,你不知道,却说别人晦涩难懂佶屈聱牙,你不去批评作文时那种彻底亵渎了汉字之美的粗鄙俚语,却对自己读不懂的旧词汇大放厥词,这就是你的本事你的理解力。

所谓坐井观天,以己度人,无非如此。

当然,这考生也喜欢新造词汇,比如祛魅,已经是翻译界学术界公认且通用的词汇,他偏用祓魅;比如切中肯綮是成语,他非要写成“切中了肯綮”——当然也不是说用错,而是不常见,有点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感觉;比如他文章中提到达达主义——这样的概念,确实大多数人不会知道,括号简化解释一下,应该更好。这就是我会给高分,但不会给满分的原因。

但瑕不掩瑜。这篇文章,在我的感觉里,某种程度上带有苏珊•桑塔格风格,包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引用,这种风格是建立在深而广的阅读基础上的。

文章硬如铁,读来满嘴血。并不只有直白易懂的才是好文章。


能掉书袋能显摆,说明肚里有货,显摆掉书袋以及用你不认识的词汇,有罪么?

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学,我就不会赞成我的孩子去写这样的文章,但我会鼓励我的孩子拥有如此广深的阅读——当然一般人很难,我孩子也没这个能力。但是,这样的文章在考试中出现了,罕见,更应该鼓励。这个意义上,给满分,我也不反对。

毕竟,这就是一种能力测试,是一次考试而已。


他配高分,甚至满分。




作者:老朱煮酒

来源:老朱煮酒



往期精彩回顾



这40年经济腾飞的深刻领悟

宁高宁:在真正的管理学里,人就是全部

土味正能量:表面low逼,背后赚的一批。

赌场、美女、私人飞机,深圳地产商美国隐秘往事

必须重新定义“正能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