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与自由到底有什么关系?

白泽财经 2020-09-21

刘道玉先生系当代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武汉大学前校长。


教育与自由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考究一下学校的起源,进而说明自由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据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帕罗特的研究,他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在苏美尔,大约建造于公元前3500年,比埃及的宫廷学校还要早1000多年。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在公元前500年以前,曾经出现了像泰勒斯七贤那样一大批著名的学者,他们都是自学成才的,而非学校培养出来的。在希腊语中,scole是“休闲”的意思,而英语中的school与希腊语scole一词同源,所以最早的学校就是休闲的意思。

古希腊人认为,学习是劳动之余的事,是休闲的组成部分。因此,古希腊人在劳动之余,从事哲学思辨和艺术创作,从而开创了古希腊的灿烂文明。

亚里士多德


在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在闲暇生活中进行理智活动,从而使人的个性、心灵、智慧得到解放和自由。


几乎毫无例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是主张自由教育的,这就说明自由是教育必需的前提。


让-雅克·卢梭


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杰出的思想家,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奠基者。


在卢梭看来,遵循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每个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基于这种理念,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


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迅速传播到欧美各国,成为这些国家主导的教育理念。


此外,诸如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英国大博物学家赫胥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等,都是主张自由教育的,而且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人物也都得益于自由教育。


赫胥黎除了成名之作《天演论》之外,还写过《论自由教育》一书,他把自由教育解释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他的孙子阿尔杜斯·赫胥黎在《目的与手段》一书中,有一章也专门谈自由教育。抗战胜利后潘光旦先生将《赫胥黎论自由教育》翻译为中文,这本小册子曾被编入《新中学生文库》,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起过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自由教育已成为共识,人们自觉地践行这一原则。美国是当今世界的教育大国和强国,自由教育原则也贯彻得最彻底。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于1915年成立,该会于20世纪初颁布了三A原则,即:


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


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


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


正因为自由对于大学是如此重要,所以有不少大学的校训都包含“自由”二字。如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使你得以自由”,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杜尔大学的校训是“自由地接受,自由地给予”,等等。


甚至在世界上还有以自由命名的大学,如芬兰的自由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后者的校训就是“自由、真实、公正”,这所1948年创建的大学,“自由和国际化”一直被视为它最显著的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斯坦福大学。该校创办于1891年,初期的它,不仅不能与声名显赫的哈佛大学相比,甚至与同一地区的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相比也是默默无闻。


1891年创建之初,斯坦福大学的首任校长戴维·斯坦尔·乔丹选定“让自由之风劲吹”为校训,1974年学校又通过了《学术自由声明》。


斯坦福大学校校训


因为有这样的校训,又赶上了新技术革命的头班快车,学校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它造就了美国的硅谷,成就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公司,不仅为美国也为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方大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期间,是“中体西用”口号下的成果。因此,中国早期的大学,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教学制度,都在很大程度上深受欧美教育的影响。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于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但办学头十多年,校长更换频繁,各种问题频仍,学校毫无起色。


1917年元月,留学欧洲多年、熟悉西方教育精髓的蔡元培先生,受命于学校危难之际,走马上任,表现出一个教育家的雄才大略。


1918年《北京大学月刊》创刊,蔡元培在发刊词中全面诠释了他的办学理念,归纳起来就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第一次把自由教育引入中国的大学中。



燕京大学是1919年创办的教会大学,第一任校长是约翰·司徒雷登,他制定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后来改为“自由、博爱、民主”。


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是在利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29年6月3日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逝世两周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立碑纪念,在碑上刻有陈寅恪先生撰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其中的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后一直被清华大学骄傲地视为该校的大学精神。



自由是人类生而俱有的,是人类生命的最高目的,是个人或集体保持创造性活力的先决条件。


自由与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当今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都与教育缺失自由精神这一现状密切相关。总览中国各大学的办学理念,没有一所学校的校训中有“自由”二字。



作者:刘道玉

来源:万象文摘



往期精彩回顾



钟南山回忆武汉抗疫时哽咽:什么都压不倒中国人

唯有改变,方有未来

“边缘”大时代

四川顶级富豪的隐秘江湖

必须重新定义“正能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