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座城市,三种口吻

白泽财讯 2022-04-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维舟 Author 维舟

天津
作者:维舟
来源:维舟


1月8日,天津爆出奥密克戎确诊病例,这座城市立即进入国内疫情动态前沿。昨天,天津官方公开发布《致全市父老乡亲的慰问信》,呼吁众志成城抗疫。

值得注意的是,这封公开信的称呼是“亲爱的全市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有天津朋友跟我说:“这个公文抬头我还真是头回见。

确实,“父老乡亲”以往感觉是和村民说的,就像那首传唱全国的同名歌曲里唱的:“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想来,在艰困之下,“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这样称呼可以突出那种亲近感,唤起一种虚拟的血缘情感,更好地把人紧密联结在一起。

但这个微妙的社会关系还有另一面,就像于建嵘在《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中所说的:

在一个“乡邻乡亲”的熟人社会,任何政治行为不只是靠“目标”或“理想”能解释的,“乡亲们”对许多事务的评价或者参与,总是与对行为者的评价相联系的。

天津的这份公告看来对此也完全心知肚明,因而在称赞“广大市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之后,又预先留下伏笔,请大家手下留情: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们深知工作中一定还有很多不尽完美、不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考虑不周之处,我们在此谨向大家的理解包容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在身段柔软地诉诸情理、求取体谅之后,它末了还趁着腊八节之际,“给大家拜个早年”,并允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有父老乡亲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温情坚守”,我们“一定能够开创我们天津更加光明美好的明天!”

耐人寻味的是,这甚至不是“公告”、不是动员令,而是“慰问信”,用社会学术语来说,它本应当是“正式文本”,但却诉诸一种非正式关系——就好比你的上司忽然跟你称兄道弟,一时之间就算你有牢骚,现在碍于情面都不知道该不该发作出来。

王小红摄影作品:《我的家乡将永沉水底》

别小看了一个小小的称呼,这是乡土社会的通行证。在我老家,常有人说:“叫人不蚀本,舌头上打个滚。”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套个近乎,拉近距离,人际关系一顺,事也好办得多了。

多年前,我一个朋友初到广东,在一个小路口没了方向,他找一个老太太问路:“请问某某路怎么走?”对方不答。他以为她没听见,又追问了一遍。这时老太太生气了:“你为什么一句‘靓女’也不肯说呢?

这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一种微妙的人际操控。Suda这两年去买菜,有两次回来就沮丧地跟我说,被卖菜的叫“阿姨”,我说:“那你买她的菜了吗?”她做出恶狠狠的样子说:“还买?谁叫我阿姨,我就灭谁的生意!”而另一个摊位的就很会做生意,总是叫她“小妹”,买不买且另说,总归在那边多站一会不至于影响了一早的心情。

回到天津那封公告来说,它确实还挺合天津人胃口的。当地朋友跟我说:天津人有个特点,不是特别关心政治,也不相信政治,你很难通过政治动员的方式去驱使天津人集体做某件事——我们可以配合,但你别把自己当大爷,我们打哈哈,你也得忍着。说得越土,越是低三下四,老百姓心里越舒坦。

上海石库门

换作别的城市会怎样?出于好奇查了下,“上海发布”的公告,抬头多是“亲爱的市民朋友们”,连如我老家崇明这样乡下人居多的远郊,在致崇明人的倡议书里,明明多是“父老乡亲”,也是这样开头,看来这是魔都的标准抬头。不过,崇明在防疫时也有将外地人称作“来沪朋友们”和“各位来沪人员”——我一位在沪外地朋友说,“一听我就是个劳动力……”

当然,到网上随便搜一下就会发现,“亲爱的市民朋友们”也算是最平常的抬头,北至青岛、黑河,南至杭州、深圳,到处都这么说,未必有什么地方特色可言。要说“父老乡亲”那种口吻,在上海该说“阿姨爷叔们”了,但这好像也不上台面,就算是小区喇叭里,一般也总要说“居民朋友们”。

实在要说,那或许是上海人对“市民”身份真的比较在意,并且不太喜欢套近乎,就算说“亲爱的市民朋友们”,给人感觉也有几分冷淡——“朋友”在上海话里并不真是“朋友”的意思,当一个上海人说“朋友,帮帮忙”时,他其实既不是把你当朋友,也不需要你帮忙,而类似于北方人说“得了吧您”。

再看西安发布的公告,那气质又不一样。在“西安发布”扒了半天,都没找到那种致全市人民/群众/市民的公开信,通告多半也没有抬头、没有称呼,很“硬”也很“正”,就给人感觉像是一个严肃的倔老头,对一团空气发出自己不容置疑的指令——可能他自己觉得肩负重任,但显然也并不打算跟谁进行平等互动。

百度了下,发现西安的公告也还是有称呼的,但找到的寥寥几个案例大抵是这样:西安城墙、大唐不夜城在公告中称“亲爱的/尊敬的市民、游客朋友们”或“亲爱的游客、市民朋友们”,还有长安区在2020年的一封公开信中称呼“亲爱的市民朋友”,为了倡议“市民朋友们,文明连着你我他,城市文明靠大家!

西安

由此大抵可见,西安要看口吻应用于什么场合:在争创文明城市时,“市民朋友”的身份就得到了凸显,景点对游客也总得客气一点,但对于疫情防控这样的“大事”和“正事”,那大概就更接近层层下达的指令了。

这种细节不必深究,称呼也不过是个形式,完全有可能在它说着“亲爱的市民朋友们”时,你也不得不照指令办。何况,像“亲爱的全市父老乡亲们、兄弟姐妹们”这样的口吻,即便在天津也并不多见,本来就不过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姿态。

然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三个城市的公文完全符合人们的刻板印象——如果城市也像个人,那不经意中的措辞所流露出来的,或许真有几分折射出他们如何看待其居民的潜意识?

试想一下,如果这三个城市的口吻调换一下会是怎样?如果天津也像西安那样发公告,那天津人该不高兴了:你谁呀?如果上海的公告说“父老乡亲们”,阿姨爷叔们大概率也会觉得奇怪,谁跟你“父老乡亲”?而西安要是说“亲爱的市民朋友们”……我的西安朋友说,他会心里冷笑:“大人何出此言?有话您就直说吧。

每个城市的市民,可能早就习惯了原有的语境,谈不上是好是坏,倒是突然转变会让人不适——就像我老被人叫“大叔”,忽然有人改口叫我“帅哥”,我第一反应会感到不自在,毕竟我有自知之明,搞不好还会怀疑他是不是别有所图。不过,如果没什么损失,我当然也喜欢得到尊重——我想你们也都一样。只是除了“叫得好听”之外,还要看对方是不是做得也到位了。




往期精彩回顾



深圳市卫健委值得被表扬吗?

周其仁:停止改革,中国将面临三大麻烦

郭树清往事几则

2021年死亡公司烧钱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