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丨语言学研究:创新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之旅
探索语言学的奥秘,犹如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启示的旅程。3月30日上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语言学研究中的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座谈会在复旦大学智库楼209举行。本次活动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杰教授主讲,复旦大学中文系张豫峰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陶寰教授、国际交流学院高顺全教授、中文系陈特博士与数十名复旦大学各院系的本硕博学生参与座谈会。
科研之路,既充满探索的乐趣,也伴随着挑战。许多研究生在面对知识的海洋时,常常感到迷茫和不安,在这种困境中,学生往往过度依赖知识和老师,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缺少批判性思维,甘愿成为知识的附庸。徐杰教授指出应当实现学习心态的转化,不断的思考和质疑,成为知识的主人。他引用了“真情妙悟铸文章”进行了深入阐释。他认为,学术研究应当既要真情投入,又要敢于发挥想象,又要如同工匠般对作品进行精心雕琢。
徐教授进一步提出,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他鼓励学生们深度阅读和广泛阅读相结合,深入分析和反思,从而形成独立的学术见解。同时,他也提倡在学术研究中融入工匠精神,即对研究成果的精益求精和不断打磨,以确保学术成果的高质量。
在学术写作方面,徐教授认为,一个好的学术论文选题应源于深入的批判性阅读和对语言事实的直接观察。初稿的撰写应围绕核心论点展开,通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一篇结构严谨、论据充分的学术论文。
陶寰教授、高顺全教授和张豫峰教授在互动环节中也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建议,鼓励学生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并强调了持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他们的经验分享和耐心解答,让参与的学生们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为他们在学术创新和论文写作方面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策略。通过这次讲座,学生们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学术指导,还增强了解决学术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为他们未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