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 | 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淄博当地崭新的“文化名片”!
五音戏是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山东地方戏曲同属肘鼓子声腔系统。
其有近四百余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
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五音戏的发展,历经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五音戏四个时期。之所以将“秧歌腔”和“姑娘腔”称作五音戏的源头,是因为“秧歌”这一艺术形式和“姑娘腔”这一流行曲调,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影响。这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记载。
关于“秧歌腔”的起源,清代翟灏在《通俗篇》中说到:“今有秧歌,本饁妇(给田间劳作的人送饭的妇女)所唱也。《武村旧事》元夕舞对之‘村田乐’ 即此”。这里指的是农民在田间地头所唱的一些劳动歌曲,包括山歌和田歌。当时北方称这些演唱形式为秧歌,而南方称之为花鼓。清代康熙年间的《百戏竹枝词·打花鼓》中说:“打花鼓,凤阳妇人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事”。周贻白也说:“按打花鼓的表演形式,基本和跳秧歌是一个路子,不过在北方叫秧歌,在南方则叫花鼓。因为两者都是来自农村社火中高跷或竹马之类。”故山东一带的“肘鼓子”其前身或被称作“花鼓秧歌”。
关于“姑娘腔”的说法,明代万历年间抄本《钵中莲传奇》中,有山东“姑娘腔”的记载,此曲调曾被吸收进昆曲的《麒麟阁》和《虹霓关》等剧目中。也是在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写道:“唱姑娘,齐剧也,亦姑娘腔”。周贻白也谈到“今之柳琴戏,亦名肘鼓子,即为此一唱调之遗音。”柳琴戏、茂腔、柳腔、五音戏都同属于“肘鼓子”系列,他们的唱腔当然也是姑娘腔的遗音了。
从以上记载来看,打着花鼓唱姑娘腔,于明代时在山东境内就非常的盛行了。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就明确指出这是“齐剧也”。有些原始的痕迹至今还保留在五音戏的许多传统剧目当中
关于“周姑子”的由来。据说很早在章丘县境内,有座尼姑庵,庵内有个姓周的尼姑,她外出化缘时学会了不少“秧歌腔”,后来她根据自己青灯黄卷的寂寞生活,编创出《尼姑思凡》一剧,到处演唱,此事被庵主发现后,便以触犯佛门清规为由将其逐出尼姑庵。从此她流落街头四处乞讨。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她唱的秧歌腔,称为“周姑子”了。
1935年,鲜樱桃先生在当时齐鲁大学教授马彦祥的介绍下,带着“五人班”到上海百代公司去灌制唱片。当时一共灌制了《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祝英台》《站花墙》《安安送米》等五个唱片。百代公司制作了一面“五音泰斗”的锦旗赠送给先生,并支付了360块现大洋作为酬金。“五音泰斗”的锦旗被先生带了回来,并在每次演出前都挂出去,慢慢的“五音泰斗”的名字越叫越响,由此定名为“五音戏”。
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五音戏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中心人オ济济,薪火相传。现有人员编制67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0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两名。
60多年来,中心始终以保护和传承五音戏为己任,走多元化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并凭借精湛的艺术水准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中心抢抓机遇,戮力创新,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先后赴台湾、香港、北京、上海、河南、江苏、辽宁等地演出,并相继出访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使五音戏成为了淄博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演出名称:五音戏《追梦长歌》
演出时间:2022年6月7/8日
(周二/三)19:30
演出地点:淄博大剧院·歌剧厅
演出票价:20元
权益会员福利 ✦
博尊会员、博艺会员享受10元/张购票优惠
《追梦长歌》
五音戏《追梦长歌》紧扣“中国梦”这一主题,彻底打破常规大戏结构,另辟蹊径,巧妙构思,采取叙事文学中最常用的“叙述体”、“回忆体”方式,借由淄博“铁山”一家三代普通共产党员的回忆和讲述,围绕作品共同的“追梦”主题和情节内核,把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五音戏《英雄铁山》《回》和《山河情》,三个各自独立的小戏串联成为一台完整的大戏,并借由作品完整的艺术形式,歌颂和铭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的幸福立下的铮铮誓言、作出的牺牲努力,形象表现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恢弘史诗和追梦长歌。
作品的第一个部分——五音戏《英雄铁山》,是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作品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淄博黑铁山脚下刚刚入党的农民——“铁山”,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追梦国家独立,而毅然痛别年迈老母和新婚妻子,冒死奔赴战场的故事。作品表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百折不挠、英勇献身的英雄气概和执着追梦的奋斗精神。
作品的第二个部分——五音戏《回》,是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作品讲述了一个“回望初心,继续追梦”的故事。“铁山”在战场负伤,被一位沂蒙妇女舍子相救,伤愈后他重赴战场,并发誓让“娘”胜利后能过上好日子。但40年的归乡路,他走的漫长而沉重,“娘”弥留之际的宽容再次让他找回了曾经的初心,追梦的勇气。作品表现了在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共产党人在追梦幸福的路途上走过的心路历程。
作品的第三个部分——五音戏《山河情》,聚焦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共产党人为了实现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铮铮誓言和伟大梦想,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牢记前辈(爷爷“铁山”)的梦想和嘱托,与母亲互补相让,势要坚守在精准脱贫一线,并作出奉献和牺牲的故事。
# 演出推荐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演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