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话剧《国徽》| 带你了解新中国的第一枚金属国徽

话剧《国徽》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话剧《国徽》是一部根据沈阳工人阶级为年轻的共和国铸造第一枚国徽的真实历史事件而创作的话剧,那这个事件的背景你了解多少呢?



一、永不褪色的记忆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纪念日,10天前刚刚确认图案的国徽,高悬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正中央,引得人们驻足仰视。


当时很少人知道,这枚金光闪闪的国徽是木质的。因为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很容易变形褪色。因此,必须抓紧制作一枚金属国徽。

于是,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重任,就光荣地落在了铸造技术方面闻名全国的沈阳第一机器厂身上。

20世纪50年代,沈阳第一机器厂旧照

任务下达的那一刻,全厂上下都激动万分,倍感骄傲。但激动过后,又开始担心。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车间仅能用勺炉生产一些维修弹簧和简单的零配件。要完成国徽这种体量大、表面平整光滑、纹理清晰的高精度铸件,对于当时的沈阳第一机器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随后,工厂推举了铸造技术尖子焦百顺为组长,又选取了十几名技术尖子成员组成铸造团队,并明确指示:新中国的第一枚金属国徽,必须要在1951年的劳动节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来源网络 图侵删




二、解决一个个难题

国徽剧照 来源网络 图侵删

造国徽的第一道工序是做模型,这会直接关系到铸件的质量。国徽图案的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刚开始,铸造团队做出的模型图案模糊,麦穗粒不鼓,芒不显。这让焦百顺焦虑不安。他日夜研究,反复筛查,历经千辛万苦,铸造团队终于完成了铸造国徽的第一道工序,做出了合格的国徽模型。

但是,在第一次试浇铸之后,更复杂的问题出现了,浇铸的铸件出现了局部缩型,凹陷等问题。

铸造团队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实验,经过反复的实验,在经过烤漆贴金等数道工序后,沈阳第一机器厂终于完成了铸造国徽的任务。

▲1951年,第一枚金属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

1951年5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劳动节,在全国人民欢度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凝结着所有铸造者心血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终于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三、话剧《国徽》

剧情简介

话剧《国徽》以沈阳工人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真实历史事件为创作原型,再现了沈阳工人克服建国初期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原料紧缺等种种困难圆满完成这项光荣使命的感人故事。

1950年,纪念建国一周年的时候,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是不能经受风雨侵蚀的木质国徽。

党中央、国务院把铸造金属国徽的光荣任务交给沈阳的工人阶级。


八级铸造工匠肖百顺和厂里的技术人员组成了攻关小组,于1951年劳动节前, 将一枚金光闪闪的金属国徽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该剧弘扬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展现了沈阳工人风貌风采,讴歌了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



四、演出信息

TIME | 2022.6.13 周一 19:30

PLACE | 淄博大剧院·歌剧厅

PRICE | 100.50元

-END-




# 演出推荐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演出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