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良:明兴甲辰纪元考实

张良 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4-09-13
作者:张良
来源:《历史研究》2023年第1期


朱元璋初起义兵,隶于郭子兴部。至正十五年(1355)春,刘福通推戴韩林儿建立宋政权,年号龙凤。同年郭子兴去世,朱元璋即随其余部投拜韩宋,奉龙凤正朔,直到龙凤十二年(1366)韩林儿亡故为止。次年,朱元璋建号吴元,吴二年(1368,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即皇帝位,改元洪武,至此方为明朝肇始。以上是朱明政权创立过程中行用年号的大致情况,经学者考述,已近乎常识。然有证据表明,金陵政权曾在治下部分地区使用甲辰年号,具体来说,以甲辰(1364)起元,次年乙巳年记“甲辰二年”,丙午年为“甲辰三年”。其时段与元朝至正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以及韩宋龙凤十年至十二年契合,至朱元璋建号吴元年为止。遗憾的是,这一史实还没有得到学界关注。


干支起元在历史上自有先例:十六国时,西凉李暠曾以“庚子”(400)起元;隋末,窦建德亦取“丁丑”(617)建号。只不过二者距元末时间悬远,似乎难以被朱明政权仿效。南宋初年杨么起事于两湖,同样将“庚戌”(1130)作为年号,其兵锋所及,与朱元璋起家兴兵之地多有重合。然而,明朝官方典籍对使用干支纪年绝少着墨,以致数百年后顾炎武难免私意忖度,将一切干支建号视为附会穿凿之说。前事不可追,但幸运的是,明兴立号情实班班可考,可发前人未发之覆。故缕述本末,追溯甲辰年号行用的时空线索,从而深化对朱元璋早年完成统一、建立政权的认识。


一、传世文献所见甲辰年号


明代文献保存了不少甲辰年号的蛛丝马迹。景泰年间内阁首辅陈循为江西吉水人邓志作墓志言,“其生国朝甲辰三年丙午某月某日,卒以景泰四年某月某日,春秋八十有八”;又为泰和郭顺撰写志铭称:“母某氏,以国朝甲辰三年七月一日生公。”甲辰三年为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干支恰为丙午,与邓志生年寿数契合。《吴都文粹续集》载正统三年(1438)崇明赵文所撰生圹志,自述“生于甲辰二年乙巳二月戊午”,乙巳即至正二十五年,与前述纪年方式相符。


潘柽章注意到,“史臣于龙凤间事,多所避讳。故凡除拜位号之制,俱削不载”;钱谦益亦指摘“ 《洪武实录》多舛误,又讳言龙凤事”。明代官修史册确实对行用龙凤年号隐而不书。那么以甲辰元年、二年标识岁月,是不是后人曲笔改纂?似不尽然。首先,《明实录》一类官方记载中并无甲辰年号,因此官修史书改龙凤为甲辰自然是无稽之谈。而时人遗墨可为这一年号的行用提供确切证据,如刘夏《送舒仲安任满还乡序》记载,泾县舒仲安在“甲辰二年,受监内藏司出纳”;又《逸清堂诗集序》有“甲辰二年,大征天下逸人素士”之说。次年,刘夏《送李湖官序》提到“甲辰三年,用按察分司辟举在人材科”;同样作于该年的《焦氏庐墓记》称:“甲辰三年,江西道提刑按察分司行部至进贤县,举儒士二人。”


刘夏为江西安福人,元末兵乱流离,至正十八年前一度在洪州躲避战祸;该年四月流落于临江,旋即投奔瑞州主官马瑞卿。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攻克瑞州。次年,刘夏辗转至袁州,寄食欧普祥帐下。刘夏自述居袁四载,自至正二十三年后推,讫于吴元年,恰好包括甲辰至丙午这三年。在此期间,欧氏已投拜在朱元璋麾下,袁州名义上归金陵辖制。

此外,方志中还有不少使用甲辰年号的零散记载(见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甲辰年号系于“国朝”、“国初”、“本朝”或“明太祖”之后;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某地若已采用甲辰年号,当时必属朱元璋辖制,唯保靖、杭州两处,甲辰年号出现在朱元璋占领前一年,考虑到间隔极短,不排除后人追述的可能。


此外,还有一年之内改龙凤十年为甲辰的情况。据万历《泰和志·人物表》记载,泰和先是由张阮权州事,时间标记为“龙凤十年”;同一年吴去疾继其任,为知州,年份就变成了“国朝甲辰年”。江西泰和一带在元末一度是徐寿辉、陈友谅辖区,而恰恰就在龙凤十年,也就是甲辰年七月,此地最终被朱元璋占领。


至此可以肯定地说,明朝建立前确曾使用过甲辰年号。不过种种迹象表明,这种纪岁方式囿于一定时空范围,不是朱元璋辖下通制。


二、甲辰纪元与明兴史事


朱元璋自起兵以来,名义上受韩宋节制,实际已渐渐自立门户。龙凤元年六月,朱元璋率部渡江;次年三月定鼎金陵,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此时韩宋势力主要盘桓在河南、淮北一带。在这之后朱元璋虽遥尊小明王韩林儿正朔,行动已不受节制。当然,自立韩宋之外绝非一蹴而就,明代史官却讳言于此。不过可以确定,朱元璋渡江之初已接受了龙凤政权授予的“左副元帅”一职。


就在进据应天之后,朱元璋获授行枢密院同佥,升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龙凤五年五月,又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这里的行省还是韩宋辖下建制,朱元璋名义上仍是龙凤政权的地方大员。同年八月,汴梁被察罕帖木儿攻陷,韩宋退保安丰。龙凤七年正月,朱元璋如愿获封“吴国公”;到九年二月,韩宋政权栖身的安丰陷于张士诚,实际统治者刘福通一夕殒命,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并安置在滁州。至此,龙凤政权股肱尽失,再无力独当一面。值得注意的是,滁州是郭子兴、朱元璋起家之地, 此时禅代形势尽显,龙凤政权已名存实亡。


在明代官方记载中,朱元璋任职时间与此多有抵牾。如丙申岁“七月己卯朔,诸将奉上为吴国公,以元御史台为公府,置江南行中书省,上兼总省事”;又“置江南行枢密院,以元帅汤和摄同佥枢密院事”。显然,明代官方文献将朱元璋称吴国公描绘为诸将推戴,又将时间提前到渡江之后;同时,“以元御史台为公府”的说法颇为暧昧,隐然以元朝法统继承者自居;而江南行中书省、行枢密院则一律视作吴政权的建制。幸运的是,俞本《纪事录》及朱棣《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尚能反映部分真相,又得到时人文集印证,不难廓清原委。


实际上,甲辰年是明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龙凤九年,即甲辰前一年,身陷滁州的韩林儿不得不追封朱元璋曾祖以下三代为吴国公。然此时吴国公爵号又怎能满足朱元璋的胃口呢?甲辰年正月,朱元璋仿效张士诚,迫不及待地自封吴王。


潘柽章敏锐地注意到,在甲辰前后,臣僚对朱元璋的敬称由“主公”变为“主上”。又据《高丽史》记载,恭愍王十三年(至正二十四年、龙凤十年)四月甲寅,“淮南朱平章遣万户许成来献铠矟”。许成在至正十六年金陵城破后归附朱元璋,此处“淮南朱平章”的身分不难判断。考虑海路程限,至少在龙凤九年前后,朱元璋依旧领有平章一职,而吴国公本质上是“朱元璋任官的封爵,并非高于其官职的称号。时人称其为平章、丞相,乃尊其官职”。因此,在当时背景下,获得“吴王”封号,才是朱元璋由人臣变成君主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金陵政权亦比照天子规模厘定制度。在此之前,朱元璋自领韩宋江南行中书省,职官设置虽屡有僭越,然不脱行省规制。至正十八年十二月,“置中书分省于婺州”“后每略定地方,即置行省,其官自平章政事以下,大略与中书省同”逐步建立,起行中书省下设分省的地方统治模式。韩林儿播迁滁州后,朱元璋又任,中书右丞相,虽然名义上还是韩宋臣属,但龙凤中书省实际上已被掏空,并被替换为原江南行省的统治架构。朱元璋甲辰年获封吴王当日,金陵政权即仿照元制设中书省,置官分职,厘定品级。此中书省已同韩宋全无关系,朱元璋尊居其上,而非任职省中,其地位同甲辰年前迥然不同。


至此,朱元璋基本完成了“化家为国”的种种步骤,登基称帝已经指日可待。甲辰年在朱明立国进程中承上启下,以此起元,确与朱元璋称王关系密切。


三、甲辰年号行用的空间背景


(一)甲辰与龙凤年号的空间分布


虽然韩宋名存实亡,但在甲辰年之后,即便朱元璋已尊居君位,金陵政权的官文书依旧沿用龙凤年号。陶安转录龙凤十年(甲辰)二月、十二月令旨,起首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就连朱元璋亲笔手札,甲辰后同样大书龙凤纪年。此外,还有不少实物资料可以提供佐证。而且这种情况并不限于诏令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有一纸谢志高卖山白契,末署“龙凤十二年七月初一日”,该年已是甲辰后第三载;核对另一份洪武二年卖山赤契可知,谢志高为徽州祁门县十西都人士。此时徽州归朱元璋兄婿王克恭辖制,分别于戊戌(龙凤四年)、甲辰(龙凤十年)两度对境内田土情况清理造册,显然,此处属于朱元璋治下核心区域,且管控臻于细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民间依旧使用龙凤年号。

与龙凤年号不同,现有文献中并没有朱元璋及其近臣使用甲辰年号的痕迹。自甲辰三月设起居注以来,金陵政权就有了较可靠的编年记录。建号改元若非刻意隐没,绝无可能被史官忽略。然《明太祖实录》并不见改换年号的确切记载,与《明实录》关系密切的《明本纪》《国初事迹》及《天潢玉牒》诸书中,同样全无踪迹。不过,天顺年间所修《大明一统志》不曾述及龙凤年号,却出现使用甲辰年号的例子;而江西、湖广、江浙地方志中多见甲辰纪年。考虑到这类文献往往由官方主持编刊,因此甲辰年号虽不见于朱元璋身边记载,却未必是后世有意隐没。


梳理现有方志材料可知,甲辰年号行用于特定时空范围,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广一带(饶州也应包括在内。其地在元代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洪武年间方改隶江西),即朱元璋、陈友谅两方相互攻伐的焦点区域;而江浙(江阴、杭州、温州)偶见用例,不仅数量无法与江西、湖广相比,且纪年均在归附朱元璋后,或许同兵锋转移有关。其中,杭州、温州分别平定于丙午(甲辰三年)、丁未(吴元年), 李文忠、朱亮祖为阵前主副,而朱亮祖部此前曾随朱元璋下南昌、九江,战鄱阳湖。至于江阴自丁酉年赵继祖克复以来,又与张士诚数度拉锯,直到丙午年方才摒除外患,而此时朱明主将为康茂才,也曾经从征陈友谅父子。由此可见,即便是行用于江浙等处的甲辰年号,同样和江西、湖广关系密切,而朱明西征诸军在年号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文集相关记载同样体现了这一分布规律——刘夏、陈循笔下还有不少甲辰纪年的例证:刘夏籍贯安福;陈循则是泰和人, 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其为郭顺、邓志所撰墓志提及甲辰年号,传主同样隶籍江西。而《吴都文粹续集》收录的《赵宗文生圹志》情形特殊,赵文为崇明人,籍贯属长洲甫里,这些地区在吴元年后才归附朱元璋,然赵氏曾于永乐五年“授番阳知县”,或许正是在江西任上受当地习惯用法的影响。可见以甲辰标记吴元前三载的纪岁方式影响如此深远,直到永乐年间依然流行于江西地区。


至正二十四年后,刘夏笔下甲辰、龙凤两种纪年方式并行不悖。如其《送江西省宣使王伯源使袁州序》中有“龙凤十一年,金陵杨公参知江西省事”;《送司内藏宗用和任满还乡序》称“龙凤十一年,吴主王建业”,龙凤十一年恰为甲辰二年;又按《送提刑按察使王伯昭之任浙东道序》,“龙凤十二年夏四月,王命中书省都事王君伯昭为提刑按察使,治浙东”;《送盐场管勾序》“龙凤十二年,吴王收复两淮”,均系甲辰三年。在此三年中,刘夏一直生活在袁州,属欧普祥、欧文广父子势力范围。同样是生活在元末明初江西、湖广,个人是否使用甲辰乃至于龙凤年号,还能透露出世变之下的家国认同。周霆震与刘夏同乡,元末兵兴后绝意于仕进,讲学乡里;又有泰和人陈谟,屡屡称病不出,不接受朱元璋征召,著书教授以终;茶陵人李祁,变乱时隐居永新山中,元亡后自号“不二心老人”,以示忠于旧朝。周、陈、李与刘夏汲汲自售、转事多方形成鲜明对比。至于三人所著文字,于岁月仅标识干支,绝无甲辰年号之踪迹,更不用说韩宋的龙凤年号了。


以甲辰为年号固然难称雅驯,然类似纪岁方式在元末明初群雄混战中并非全无用例。俞本跻身行伍,与平定江西的名将邓愈相识,又常年从行于冯胜麾下,参与了同陈友谅、张士诚的大小战斗。朱元璋吴元年、吴二年,在俞本《纪事录》中偶作“吴元元年”、“吴元二年”,不排除是受到了甲辰年号的影响。


(二)朱元璋西线战事与地方管控


甲辰年号行用于江西、湖广及江浙等地,同至正二十一年后朱元璋势力范围的扩展密切相关。这一年八月,朱元璋兴兵讨伐陈友谅;十二月,陈氏江西行省平章胡廷瑞(后避明祖讳,改名胡美)遣使输诚,并在龙兴路正式归降。此后朱元璋沿袭元朝旧制,设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以濠州旧部赵德胜为平章,下设参政,部分用来安置江西降将。至正二十二年正月,“守吉安土军元帅孙本立、曾万中与其弟粹中来降”,旋即“以本立为江西行省参政,授以银印,万中为都元帅,粹中为行军指挥,俾还守吉安”。此后“陈友谅平章彭时中以龙泉降,纳友谅所授银印。命复其职,别以行省印授之”。四月,又“以欧普祥子文广为江西参政”。丰城李明道、欧普祥属下黄彬同样获得参政职务。此后陈理于甲辰年归降,又设立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制度应当比照了江西的先例。


江西行省创立初期,陈友谅势力依旧盘踞在湖广一带,多次袭扰新附朱明的州县,金陵政权在当地的统治并不稳固。江西行省建制比照元朝,名义上与朱元璋所辖江南行中书省不相伯仲,无疑是拉拢地方势力的权宜举措。然如此名实不符,也成为朱元璋甲辰年自封吴王的诱因之一。战时状态下,金陵政权被迫借助降将戍守新附地区,同时追认旧有臣属关系,一时形成了封建地方之势。这些将领当中,欧普祥、欧文广父子发挥了尤为显著的作用。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大举进攻南昌,濠州旧将赵德胜战死,随后欧文广接替江西行省平章一职。刘夏有《挽小欧平章》诗一首,小欧平章应该就是欧文广。此外,据正德《袁州府志》记载,甲辰三月“命袁国公将刘右丞、黄参政、陶参政、小刘佥院、永新周同佥等军马尽数调遣,委自平章欧文广亲行统领”,“是时,江右郡县多反叛,祥与黄参政从王师讨之,多赖有功”。


欧普祥是徐寿辉红巾军的创建者之一,又盘踞、经营袁州多年,其资历绝非陈友谅可比。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篡位自立,称“汉王”,年号“大义”。欧氏断然划境割据,不尊“汉王”年号,同陈氏在袁州一带形成颉颃形势,几番对阵,居然不落下风。重要的是,欧氏父子此举绝非特例。徐寿辉被害后,其旧将明玉珍亦严守夔关,不与陈友谅相通。显然,徐宋政权内部的这次治权更迭难以服众,人心本已不稳,又亟攻金陵,本意是将祸水东引,却终无所成,于是士气尽泄,颓势已显。在元朝一方,贡师泰注意到,江西“民吏多间道来输诚款”。朱元璋对此不会无所察觉。据陈友谅旧将李明道所述情实,其部下“将士皆离心,且政令不一,擅权者多,骁勇之将如赵普胜者,又忌而杀之,虽有众,不足用也”。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发兵江西,泰和、龙兴、袁州、瑞州、临江、饶州等地守将纷纷望风归附,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朱元璋乘势抬出徐寿辉神主,又张挂“伐罪”诏书,直斥“陈友谅贼杀徐寿辉,僭称大号,天理人情所不容”;表彰并重用和陈氏对立的欧普祥,自然也是基于人心方面的考虑。前人研究表明,徐寿辉政权国号为“宋”,而不是明代官书记载的“天完”。然朱元璋平服江西、湖广期间,并没有彻底切断同韩宋的联系,金陵政权仍行用龙凤年号。此时江西、湖广新近归附,降将叛服不定。阵前既以讨伐陈友谅篡逆为号召,待徐寿辉旧将投拜而来,却强迫他们尊用另一“宋”政权的年号,对拉拢新附势力来说,显然不是稳妥的举措。


而朱元璋奉龙凤正朔只是权宜之计。至正二十三年,韩林儿困于安丰,刘福通请兵援救。刘基曾极力劝阻:“不宜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然而朱元璋还是在滁州重新供奉起韩宋傀儡。当时金陵政权夹在陈友谅、张士诚两方之间,北边有扩廓帖木儿盘踞河南,声势煊赫。朱元璋在大江以北、两淮之间保留龙凤余种作为缓冲,一方面可在张士诚部将吕珍进犯安丰之时,作为兴兵“伐罪”的绝佳借口;另一方面暂时保留韩宋神主,还能继续以“复宋”的大义名分号召天下。然而救出韩林儿不久,朱元璋就抱怨道:“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陈友谅乘我之出,京城空虚,顺流而下,捣我建康,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可见龙凤正朔在他眼中又何足轻重。


韩宋此时不过苟延岁月,绝无可能影响江西及湖广前线局势。而行省权力又源自金陵中枢授予,因此金陵与江西、湖广之间,事实上已建立起中央与地方、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前线诸降将仅需效忠朱元璋本人,而非江北龙凤小朝廷。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彻底击溃陈友谅;次年称吴王,江西及湖广也顺势出现了新的纪岁方式,自甲辰起元,依次类推。这一年号主要用于军前行伍及江西、湖广新归附区域,与龙凤小朝廷毫无关涉。

(三)旧辖地与新附区的数术运用


甲辰年号存在于明兴时期,自然毋庸置疑,然其行用绝非因缘巧合。金陵政权虽脱胎义军,然渡江前即注意笼络人才,其后征战立制并举,步步为营,已不宜单纯视作“短衣草屦,齿木为杷,削竹为枪”的群氓流寇。因此,在当时语境下,若以甲辰建号起元,必有特殊意涵,事实也正是如此。成化五年,华亭彭玮补识《南村辍耕录》称:

胡运绝于甲辰,已开先于贞白之诗;宋鸟啄粟于甲木,又开先于晞发之句。此岂偶然之作哉……又按,元文宗生年甲辰,纪元天历,当时朝臣有引陶弘景《胡笳曲》“负扆飞天历”、“终是甲辰君”之语,以为受命之符者,甲木之谓也。又或问宋国祚于邵子,邵子对以五更头,盖谓五庚申也。而元谶亦有曰:“大元之后有庚申。”而顺帝以庚申生,才六庚耳。

邵子即邵雍,或言其术数源于陈抟,所谓“五更头”,则源自陈抟“寒在五更头”的谶语。彭玮以“大元之后有庚申”比附陈、邵旧说,实际上是暗指妥欢帖木儿为宋末帝子嗣。前人对此多有商榷,此处姑存其说。值得注意的是, 陶弘景《胡笳曲》在元明两代多被视作谶诗。杨维桢《外兵子》诗自序,“《胡笳》诗云:‘百年四五帝,终是甲辰君。’乃吾元天历君之终谶也。异哉,其言符于千十百年之上”。梅鼎祚《古乐苑》收此曲,题下注“此似谶诗”四字。文宗朝臣取资于陶弘景,以甲辰为受命符箓:


(至顺二年三月)司徒香山言:“陶弘景《胡笳曲》,有‘负扆飞天历、终是甲辰君’之语,今陛下生年、纪号,实与之合,此实受命之符,乞录付史馆,颁告中外。”诏令翰林、集贤、奎章、礼部杂议之。翰林诸臣议以谓:“……今弘景之曲,虽于生年、纪号若偶合者,然陛下应天顺人,绍隆正统,于今四年,薄海内外,罔不归心,固无待于旁引曲说以为符命。从其所言,恐启谶纬之端,非所以定民志。”事遂寝。

其事本属元代朝堂上常见的“术数”与“儒学”之争。因此“胡运绝于甲辰”大抵出自后人演绎。否则,朝臣此举无异于启衅朝堂。不过从另一方面可见,干支甲辰同庚申类似,在元明语境下的意义确实非同一般。而追绎源头,或许还同帝尧甲辰践祚的说法有关。据《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旧说,“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 后为邵雍《皇极经世》因袭。宋人胡宏《皇王大纪》、金履祥《通鉴前编》及元人察罕《历代帝王纪年纂要》诸书,帝尧以后系年均以《皇极经世》为准。此说又为民间谣谶进一步发挥提供了滋养。宋理宗景定年间,江西人王义山在此基础上推衍道:“盖天下之数起于甲,而天下之势合于庚。自大挠作甲子,而有理,即有数。据邵雍《皇极经世书》谓,帝尧在位一百年,而即位之元为甲辰。因是而逆推大挠甲子之数,则知盛帝明王即位之元多在甲。”邵雍学说经过道家融会贯通,又为卜卦、算命术士推重,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以甲辰之岁与帝尧之尊视作一体两面,在理学占据主流的背景下,又不断同民间谣谶融合,渐渐深入人心。


《元史·世祖纪》起首称:“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此处甲辰(1244)为乃马真后监国第三年。忽必烈固有招纳幕宾谋士的举措,元代官私记载并不讳言;然仅有《元史》本纪将其始年系于甲辰岁,未见蒙古、吐蕃及波斯文文献对忽必烈该年行实有丝毫表彰。徐世隆为王鹗作墓志称:“上之在潜邸也,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闻唐文皇为秦王时,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治道,终致太平,喜而慕焉。岁甲辰,遣故平章政事赵璧、今礼部尚书许国祯首聘公于保州,从人望也。”其说为《元史》中的《王鹗传》《阔阔传》取资。这些记载或许和《元史》本纪存在某种极为牵强的关联,传记所述实不足支撑起“思大有为于天下”一类宏大叙事,况且世祖建立幕府并非始自甲辰,“大有为”的想法又何以被史臣凭空感知。


忽必烈建号中统、至元,定汉文国号,面对新归附的金、宋属民,乐于居尊中国皇帝之位,时人偶以帝尧作比。甲辰既然是帝尧即位之年,《元史·世祖纪》于家世后首书“甲辰”,显然是史书曲笔,同样在为构建正统提供滋养,与文宗至顺间司徒香山上言事一脉相承,尊尚甲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观念的影响如此深远,元朝后期,又配合流行一时的夷夏观念,衍生出“胡运绝于甲辰”之说,客观上为朱元璋建号称制、接续正统铺垫了舆论基础。至正十二年以降,天下扰攘,由此“胡无百年之运”的说法再度盛行。自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建国号“大元”,到当下兵乱之秋已近百年,而下一干支甲辰亦为时不远,这或许就是“胡运绝于甲辰”产生的背景。


朱元璋重视术数谣谶在建立政权过程中的作用。《元史·五行志二》载至正五年淮、楚间童谣,“富汉莫起楼,贫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此地恰是朱元璋起家壮大的区域,撰成于洪武初年的《庚申外史》专门引进这一童谣。其后金陵政权于丁未岁放弃龙凤年号,称吴元年,应均有迎合民间谣谶的考虑。而早前在新附地区推行甲辰年号,一方面考虑到比附帝尧,另一方面又暗合“胡运绝于甲辰”的说法。甲辰在干支中既有特殊地位,以此起元,自然不是率意妄为的举措。


甲辰年号盛行于军前行伍及新附地区,后方金陵却鲜见行用,实际上是因为其背后天然带有谶纬属性,随时可能失去约束、反噬己方,不利于在思想层面集权划一;士大夫阶层对谶纬也多有抵触。当然,前线战事瞬息万变,一切自出权宜,“文治”固然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谣谶也不失为凝聚人心的有效方式,体现了明朝建立时期统治政策的二元性。在甲辰当年,朱元璋已在金陵建立起成熟的政权架构:比照天子规模设法立制;又重用文人士大夫,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居武将出身的徐达之上;与此同时,继续使用龙凤年号,做足表面文章,以“复宋”旗号笼络人心,又指斥张士诚“叛元”,俨然以元朝正统继承者自居。而在边陲前线,政策则迥然不同:军事上依赖徐达、常遇春、邓愈等濠州故旧控遏大局,新附地区则不得不利用降将戍守方面,并维持旧有人身依附关系。此时,无论是军前将领,还是地方权势人物,多出自元末义军,最初来源于社会中下层,再加上立国初期,对地方主官使用读书人百般设限,因此,在战时状态下一切从权处置。


此外,也不能忽视西征前线的特殊情况。宋元以来,江西、湖广民间受术数影响较深。据陈振孙观察,“江西有风水之学,往往人能道之”;刘夏笔下的“卜人卜吉卜鬼神,卷舌为妖闻者愕”,可谓市井常态。蒙古立国尤重术数,至元二十八年设诸路阴阳学,比照儒学、医学作为进身途径,如此一来,自然有利于术数在当地发展繁荣。然而此处也曾有另一番面貌为人乐道,红巾起事之前,江西号称文献故邦,刻书业极为发达,只不过历经元末变乱后已不复旧观。即便明朝建立百年后,此地仍“藏书甚少,间有一二,往往新自北方载至,亦无甚奇书”。这种背景下,金陵政权在西征过程中取资谣谶以安定人心,利用甲辰起元附会帝尧传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结     论


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下辖江西、湖广新附地区曾以当年干支甲辰作为纪岁之始,次年乙巳记为“甲辰二年”,丙午则称“甲辰三年”。随着军事扩张,这一纪年方式偶见行用于江浙一带。然与此同时,后方依旧通行龙凤年号。在甲辰前后新附区域内,两种纪年一度并行不悖,只不过甲辰纪岁行用时间极短,兼与龙凤年号并用,以致记载参差淆乱。


甲辰是朱明起兵立国的重要节点。这一年朱元璋称王号,比照帝王规模建立制度,却不以建号昭告天下,应是考虑到当时宇内尚未一统,张士诚、陈友谅挟制左右,元将扩廓帖木儿虎视于后,而江西、湖广前线叛服不定,若贸然登极称制,难免成为众矢之的。在新附州县使用甲辰年号,先是迁就徐宋旧臣,不至于让他们被迫贰属韩宋,实为借徐寿辉神主来贬斥陈友谅,安抚人心。此外,干支甲辰在当时语境下带有谣谶色彩,背后包含的正统转移、比附帝尧之说,也为朱元璋取资;加之江西、湖广地区素来流行术数谣谶,自然有利于年号推行。因此,在江西、湖广新附地区行用甲辰年号,固然是化家为国、建立法统的投射,同样也立足于抚平地方势力,进而号召天下的客观需要。


在朱元璋不断扩张过程中,伴随疆域延展、人事游移,金陵政权在中央与地方形成了两种并行不悖的统治模式:后方核心区域建立起“文治”的同时,前线边陲依然免不了运用术数谣谶安定人心。而到甲辰前后,随着统一进程快速推进,这种核心—边陲二元统治模式之间的差异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放大。综合当时形势,后方朝廷尚不便抛弃龙凤年号,而江西、湖广前线又亟须淡化韩宋影响。总而言之,可以将并行于明兴时期的龙凤、甲辰年号,看作两种统治模式在现实中的投影。


(作者张良,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

《历史研究》在线投稿系统已于2021年9月15日启用,网址为:http://lsyj.ajcass.org/Admin/。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编辑:水 寿
校审:小 韦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历史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