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云:“第二个结合”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二)”笔谈(四)
作者:龚云
来源:《历史研究》2023年第5期
编者按: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号令,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编辑部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展开阐释,以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时代是思想之母。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存亡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原则的提出和实践,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深刻影响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
一、“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的复兴,是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变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转化,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在有史籍记载的多数时间里,中华民族在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致使文明蒙尘。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武器对自身加以改造,从而实现淬炼重生。而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因而,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以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实现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情况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用两三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资本主义文明,中国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社会主义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创立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中华民族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壮丽实践,有力支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成果的体系化学理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第二个结合”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必然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具有宏阔的时代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必然。近代以来,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向世界历史演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017年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明面临变局,呼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指导创造人类新文明。
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兴起,推动人类文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是一种在人类文明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恩格斯1853年即指出,“在这个时代,蒸汽和风力、电力和印刷机、大炮和金矿的开发合在一起在一年当中引起的变化和革命要多过以往整整一个世纪”。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走向。“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新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加速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要战场,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推动世界经历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刻调整,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推动人类文明中心向东方转移。
资本主义文明陷入困境,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特征。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近代以来长期占据人类文明的主导地位。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资本主义文明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东欧剧变以后,一些人认为人类文明将终结于资本主义文明。然而进入21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加剧,全球金融危机、地缘政治矛盾纷至沓来,资本主义文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非人的本性。“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虽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文明的发起者,但受资本逻辑的束缚性规定和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影响,资本主义文明并没有真正发扬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而是奉行资本是“一种普照的光”、“一种特殊的以太”的观点,认为其具有支配一切的绝对权力,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使人沦为物的手段,社会关系的物化随处可见。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人的“自主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生命的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才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
建设人类新文明,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要求。文明是历史的沉淀,是人类社会发展所积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现代化是人类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许多突出难题,例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的智慧和力量。一方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为建设人类新文明提供了重要借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未来的岁月,中国能以自己的文明为核心,通过强行军在科技领域赶上西方,完全可能创建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现代文明,从而成为使世界走向大同的地理和文化的主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社会主义为建构人类新文明奠定了基础。科学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经过近180年的发展,已经积淀为一种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共产党理论家不破哲三认为:“关于对社会的这些认识,在马克思提出上述观点的那个时代,它具有着颠覆社会主流意识的划时代意义。而在160年后的今天,可以说它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常识,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史上焕发新的神采,为建构人类新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呼唤。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一重要论断再次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没有过时。霍布斯鲍姆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指出:“当全球资本主义正在经历自20世纪30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动荡和危机时,马克思不可能退出公众的视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21世纪呈现与19世纪、20世纪不同的时代特点,决定了“21世纪的马克思几乎必然不同于20世纪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时代化,立足时代特点,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更好指导人类文明发展,而且需要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植根各国、各民族历史文化沃土,赋予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牢牢扎根。
三、“第二个结合”深刻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影响。
“第二个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
从理论上讲,“第二个结合”拓宽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途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各国在运用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践相结合,但缺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深植于各国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夯实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需要用中国文化来充实。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由于历史的限制,对中国文化关注不够。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可以极大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支撑。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自觉实现“第二个结合”,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基础上,把“第二个结合”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为什么要坚持“第二个结合”、怎样坚持“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具有超出一国范围的普遍真理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第二个结合”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特殊规律,也揭示了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
从实践上讲,“第二个结合”把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阶段,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阶段。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是由中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深切认识到:“‘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力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为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在于“两个结合”。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具有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辟了世界现代化史上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世界上正视和相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人多了起来,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推动世界社会主义逐步走出低谷,迎来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有外国政党评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使中国步入了“人类自我解放”的新境界,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勃勃生机。
“第二个结合”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展现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文明新的前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文明前景,就是世界文明中心开始向东转移。人类文明发展到近代,由于资本主义兴起于欧洲、近代科技革命开始于欧洲、现代化起步于欧洲,世界文明中心长期处于欧美,由此形成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美国化的迷思、现代文明等同于西方文明的偏见。以西方为中心看待世界,就容易把非西方国家的历史视为停滞的,把来源于西方的知识当作人类普遍知识,把资本主义当作人类的最高理想,把西方的今天视为广大非西方国家的明天。面对西方的长期霸权,广大非西方国家陷入文化自卑状态,处于精神不自立境地。但世界历史表明,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这一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让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条件破解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古今中外之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本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有力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从“西方中心论”中跳脱出来,从对西方的仰视中站立起来,从各种教条中解放出来,以前所未有的坚定信念树立本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创造属于自己国家的新历史,创造自己民族的新文明,推动人类文明多姿多彩地发展。
(作者龚云,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历史研究》在线投稿系统已于2021年9月15日启用,网址为:http://lsyj.ajcass.org/Admin/。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校审:小 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