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型卡车自动驾驶,无量产,则无意义”赢彻科技CTO杨睿刚博士观点

亲爱的数据 亲爱的数据 2023-03-26

原创:谭婧


这里的“意义”,就是指使用,落地的意义。

 

把N个行车记录仪安装在车辆上,将这类记录数据用于自动驾驶,这种叫做实验室游戏。

 

那么,自动驾驶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高阶自动驾驶现在就有,纯无人矿山卡车,在澳大利亚已经开了三五年了。


如果谈自动驾驶的普及,不管是从技术角度,还是法律法规角度,个人认为还需要5到10年,才能体验到100%“脱手脱眼开车”


 

从自动驾驶分级(L0,L1,L2,L3,L4,L5)来看,只要到了L3这个级别,车的驾驶权就属于机器,而不是人类,这大大有别于L2级别。

 

所以,任何L3以上级别的车,不管是软件架构,还是传感器配置,都非常接近,是性能达到95%和99.9999%的区别。

 

具体地说,是设计运行域(ODD)的覆盖度大小的区别。

 

设计运行域是指,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实现自动驾驶。


例如,嬴彻科技的重型卡车被设计成能在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所以,设计运行域是“高速公路”。


设计运行域是非常精确的(refined),天气、照明条件等情况变化了,它也要改变。

自动驾驶是要造在现实道路上跑的车,能够普及的车,一辆能让所有人都接受的车。

 

只有在成本是可控的情况下,自动驾驶技术才能够普及。

 

量产是自动驾驶的紧箍咒,换句话说,考虑得不光是安全与舒适,还有车规级的硬件和功能安全。


特别是,成本。




#1. 成本

高速移动是重卡自动驾驶的第一大技术难点,重卡是高载重量。

重卡必须在安全且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做量产。
 
激光雷达现在很贵,但是以前更贵。

激光雷达的价格已有了一个数量级的下降,一台Velodyne128线的,大概四十几万。量产车上,Livox的激光雷达,几千人民币。嬴彻科技车规级的激光雷达,不到一万人民币。
 
换句话说,车规级别的激光雷达可以坚持跑5万个小时不出问题。
 
车规级的车,严格按照“车规级”去设计,一定要采集到有效的数据,用于L4/L5级别进阶的数据,来做仿真和训练。
 
一辆Robotaxi,在城市里速度比较慢,一天大概能开300到400公里数就很高了,算下来一年365天也就是10万公里。
 
一般而言,几十亿公里的测试里程是“通过实际驾驶证明自动系统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如果要获取百亿数量级的数据,车队规模就很重要,要在万级。我不相信世界上任何一家自动驾驶公司,能够仅用一个不产生盈利的试运营车队,去维持一个成千上万辆的车队。
 
自动驾驶最终是要给用户一个产品,在不同的应用下,做重卡和Robotaxi很不一样。 
 

重型卡车是一个生产工具,要产生经济效应,就要考虑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
 
常见问题是:“多花了20万到30万把这个东西给买回来,在3到4年的生命周期里,能不能把成本给收回来?”
 
重卡司机的人力成本大概是一个司机一年15万,3年就是45万。
 
假设成本上限是45万,研发出来的系统成本超过45万,不管多么自动化,多么高阶的自动驾驶也没法用,因为用了就是亏钱,越用越亏。
 
这点是重卡和乘用车很不一样的地方。
 
量产有了规模以后,这个成本才能从原来的几十万,降到几万,甚至降到几千,这个规模效应类似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出货量小,就不可能做到小几千块钱一部了,恐怕是30万块钱一部,这个价格普通消费者用得起吗?
 
这就是为什么重卡自动驾驶除了安全与舒适之外,格外关注成本。
 
公共交通可以补贴,商业行为不能靠补贴。

Robotaxi运营成本的那笔账很多人都还没有算明白。
 


#2. 技术难点

高速移动是重卡自动驾驶的第一大技术难点,重卡是高载重量。

这就对感知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世界上最好、最贵的激光雷达,感知距离只有200米,而重卡的刹车距离,从100公里的时速刹车到0,要150米长的刹车距离。
 
所以,对智能系统的要求是至少能看到300米以上,这是没有任何激光雷达可以达到的。嬴彻用计算机视觉的方法,用高清摄像头,看到的距离非常远。
 
重卡自动驾驶的第二个难点是控制。

大约算来,重卡轻载16吨,满载49吨。

Robotaxi轻载2吨,满载2.5吨。
 
并且,重卡的设计是两截式,刹车时折翻,挂车就把车头撞了。
 
这是重卡自动驾驶特有的技术难度。
 
最后,我不认可拿行车记录仪可以在路上采数据,因为行车记录仪的信息量实在太少了,缺少360度全向数据。
 
自动驾驶车辆带了全套的传感器,上面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这样才算带了足够的数据记录能力,才算是完完全全为自动驾驶车辆迭代发展提供有效数据。
 
嬴彻科技是量产卡车的产品路线。

我对高阶自动驾驶未来的普及很有信心,但过程是艰辛的。

自动驾驶已经不是一个If(假设)的问题,
而是一个When(时间)的问题。

 
(完)


更多阅读:
  1. 搞深度学习框架的那帮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

  2. DPU加持下的阿里云如何做加密计算?

  3. 超级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大国超算,无人领航

  4. 消失的人工智能 “法外之地”

  5. 售前,航空母舰,交付,皮划艇:银行的AI模型上线有多难?

  6. 我怀疑京东神秘部门Y,悟出智能供应链真相了

  7. 开源系列:AI对抗攻防算法开源平台,哪家强?



最后,再介绍一下主编自己吧,我是谭婧,科技和科普题材作者,围追科技大神,堵截科技公司,生命短暂,不走捷径,个人微信18611208992。还想看我的文章,就关注“亲爱的数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