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观点 | 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与高校翻译专业的应对策略

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与高校翻译专业的应对策略

岳 峰 俞剑辉

摘要:本文从语言服务行业和高校的两个不同视角探讨语言服务行业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对高校翻译专业的要求和挑    战。近年社会对语言服务行业需求剧增,行业发展迅猛。中国高校翻译教育不断升级扩大,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但仍    需满足新的行业要求。当今语言服务生产仍赶不上市场的需求,开始在翻译技术方面寻找突破。为应对这种形势,高校    应该在职业素养、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管理能力三方面跟上市场要求,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互动,鼓励行业导师进入校园,   鼓励高校教师进入企业顶岗挂职,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语言服务企业的实习活动,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语言服务行业在   语种、职业技术、服务范围、决策标准与速成培训等方面瞬息万变,高校应直面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语言服务行业; 校企合作; 高校翻译专业; 翻译技术

文献来源:岳峰,俞剑辉.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与高校翻译专业的应对策略[J].上海翻译,2022(03):50-55.


本文从语言服务行业和高校的两种视角,探讨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对高校翻译专业的挑战。

1. 语言服务行业的视角

1.1 行业概览

根据《2012 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语言服务业是从事多语言信息转换及关联服务的机构,包括核心层、相关层与支持层。( 岳峰,2017: 03) 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核心层,即主营语言信息转换服 务,从事相关技术开发、培训或咨询服务的企业或机 构,诸如翻译企业、本地化企业、翻译软件开发企业、翻译培训机构、多语信息咨询机构等。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出现晚欧美 16 年,但发展很快,从 2003 年到 2010 年这个阶段,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呈规模化,并逐步实施标准规范化。翻译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CAT 软件成为翻译公司的标准配置,术语库也发展起来了,术语和语料成了语言服务企业的核心资产,在翻译生产中发挥高效的滚雪球作用。从 2011 年至今,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繁荣发展,开始具备在国际上竞争的能力,企业由作坊式走向年收入超过千万的企业,如今年收入过亿的大型语言服务企业也出现了。随着大中型语言服务企业数量的剧增,产业链形成了,产业的格局呈现了。( 何恩培,闫栗丽,2019: 131 - 132)

1.2 行业现状

《2019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提到如下现状: 其一,中国涉及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达 369,935 家,其中主营语言服务的有 9,734 家,总产值计372. 2 亿元,年增长率为 3.6% ; 而全球语言服务产值预计接近 500 亿美元,突破在即。其二,翻译量排名前五位的语种为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和俄语; 国内语言服务行业主要服务领域为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政府外宣。其三,有语言服务需求的企业半数有专职译员,但有大型翻译任务时通常选择外包服务。其四,开设外语类专业的高校全国多达千所; 在非通用语种中招生规模最多的是日语、德语、朝鲜语,其他非通用语种总计不到 20% ; 全国现有翻译硕士( MTI) 专业院校招生数累计超 6 万余人。其五,语言服务行业中,机器翻译应用较为普遍,对目前机器翻译质量比较满意的语言服务提供方达54% ; 相信未来机器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的语言需求方达四分之三,但也有四分之三的语言从业者不 相信这点; 半数以上高校开设翻译技术课程。其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上百; 目前国内企业急需的5 大语种为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泰语; 国内语言服务行业急需非通用语种人才。( 中国翻译协会,2019: 2)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语言服务企业也陆续走 出国门、陪同客户一起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中国 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也激发政府外宣的市 场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语言服务行业总体呈现持续 增长的良好趋势,语言红利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百 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公司开始步入翻译领域, 语言服务的跨界竞争开始拉开帷幕。伴随着人工智 能与神经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诸如谷歌翻译、百度 翻译、网易有道等在线机器翻译工具陆续涌现,也给 语言服务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经过这两三年的 技术发展,机器翻译是否能取代译员不再是讨论的 焦点,更高效的人机协同模式成为大势所趋。用户 与机器翻译设计者的互动得到重视,早先机器翻译 只被视作对翻译职业的威胁,而现在译者在机器翻 译运作中会更深地介入,发挥更大的作用。( Lucas Nunes Vieir,Elisa Alonso D,2020: 163 - 184)

1.3 现阶段的问题

虽然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进入繁荣与发展期,但 问题也是明显的。其一,中国社会虽然逐步熟悉并 接受了语言服务行业,也逐渐接受了翻译职业的概 念,但对语言服务价值的认知还不够清晰,语言服务 的价值短期内很难像管理咨询或者律师咨询费一样 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其二,语言服务行业缺乏有 效监管。翻译行业的国家标准已经制定,中国翻译 协会基于此还做了一些创新和改革,比如对翻译服 务企业进行服务级别试点认证,有利于实现行业标 准化建设的新突破与新发展。尽管如此,国家标准 并没有得到有效施行,关于行业成员的相关培训,行 业标准的推广,并没有法令法规的约束。因此,目前 还有大量翻译公司和译员根本就不知道还存在这么 个行业标准,更无从谈起要遵从行业标准了。其三, 语言服务企业的准入门槛过低,导致行业中企业良 莠不齐,并间接导致语言服务市场价格混乱。企业 良莠不齐,不仅无法增强语言服务的生产能力,更严重拉低行业的整体生产能力。( 岳峰,2017: 03 ) 其四,语言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流动性过大,职业收入 不具有诱惑力,人才流失率过高。

1. 4 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有问题,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已经迎来了大的红利期。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行业竞争加剧,开始倒逼语言服务行业寻求变革。

如今,语言服务行业的竞争已经不再单纯是低水平的价格战,众多语言服务企业开始从商业模式或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大部分语言服务企业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力图实现多条腿走路。部分企业更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深耕,力图实现服务专业化。部分企业将服务范围从传统的翻译业务扩展到信息咨询、语言培训、数据挖掘、产品设计和国际市场营销等,力图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全套服务。而部分企业则专注于技术创新,开发满足不同场景应用的语言服务软硬件或技术解决方案。( 何恩培,闫栗丽,2019: 132) 所有的一切多元化发展趋势,归结为依靠科技发展和优秀行业人才的共同推动,近年来中国语言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进入行业。语言服务也逐渐国际化,在异域进行的语言培训开始稳步发展,对当地社会产生了良性影响。比如,有研究表明,在泰国的中文语言培训加强了泰国的社会稳定。( Shujian Guo,Hyunjung Shin,Oi Shen,2020: 1)

2020 年春季伊始,全球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然爆发以来,国际政治局势急剧变化,令人捉摸不 定。受疫情影响,全球贸易往来的整体速度逐步放 缓,世界经济总体步入低迷期。种种的不确定因素, 势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发 展,但不少行业人士预估: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在接下来几年时间内,行业产值总量的向上增长势头仍将 保持不变,但增幅将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 展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2. 高校翻译专业的视角


2.1 发展历程

在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刺激下,中国高校翻译 专业一直在发展。2004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准设立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招收翻译学硕、博士研究 生。2006 年,教育部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 BTI) 。200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2011年教育部调整了学科目录,将“翻译学”列为“外国 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翻译学的学科地 位由此正式确立,面向世界、服务需求、规范建设。

2012 年“翻译专业”进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7 年 9 月,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2010 年11 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正式成立,并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领导下,对高等学校翻译 专业本科教学开展研究、咨询、指导、服务等工作。现在全国高校开设翻译硕士( MTI) 和翻译本科 ( BTI) 的分别有 253 所和 281 所。( 中国翻译协会,2019: 2) 翻译专业的设置和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的行业发展和繁荣输送了大量 人才。国务院学位办征求意见函预示翻译将上一级 学科,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2 应对语言服务行业的策略

为应对语言服务行业的需求,高校翻译专业要 结合自身院校优势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凝练特色, 如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医学、法律等领域翻译教学, 避免大范围同质化竞争。同时,鼓励积极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综合运用慕课、翻译工作坊、行业实习等 多种方式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此外,要着眼语 言服务行业发展大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积极推进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DTI) 的设置及申报,培养能够提供一揽子语言服务及承担 译审、定稿等的专业人才。当然,继续加强师资培 养,提高翻译专业教师的翻译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是长久的课题。( 仲伟合 等,2020: 85)

中国语言服务企业从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角 度出发,重视语言服务人员的三项能力: ( 1) 以基本职业素养为导向的能力,主要包括保密责任、服务精 神、诚信敬业、中文表达书写能力、团队合作、抗压能 力、沟通能力; ( 2) 以翻译素养为导向的能力,主要包括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等级、翻译文字字数/ 口译次数、技术写作能力、口笔译从业年数、术语管理、语言等级考试成绩、BTI / MTI / MA 院校学位、其他专业领域知识( 机械、医药等) 、翻译工具使用(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质量保证工具等) 、计算机技术能力( 编程等) 、软件网站本地化; ( 3) 以管理素养为导向的能力,主要包括项目组织协调能力、产品营销能力、项目管理经验。( 崔启亮,2019: 11) 这是语言服务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然而,我们似乎可以尝试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

第一点能力要求是所有职场人士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准备从象牙塔步入社会的学生,尤其缺乏抗压能力和诚信敬业的职业精神。第二点能力要求可以解读为翻译素养 + ,包括翻译实践能力或翻译技术能力等,也就是所谓的语言服务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目前中国 45% 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欠缺应用CAT 的能力,也欠缺管理能力。( 肖维青,钱家骏,2021: 67) 实际上,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能力现在已被看作是成为译者的前提( Rania Abu Raya, Abdulfattah Omar,Yasser A. Gomaa,2019: 5) 。根据澳大利亚翻译国家认证机构 2019 - 2020 年度报告, 疫情期间,澳大利亚不断将翻译工作方式转向符合行业标准的翻译软件。( NAATI,2020: 3) 第三点能力要求可以解读为语言服务行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如管理协调能力或产品设计及营销等综合能力。从 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对于上述三点能力 要求,不是要求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必须全部具备。语言服务行业不需要“全才”,实际上高校也很难培 养出“全才”。第一点能力要求也就是职业素养,尤 其是抗压能力与诚信敬业精神,是任何行业人士的 基本必备能力和基础素养。基于对语言服务行业的 发展趋势判断,语言服务行业对人才要求的发展趋 势很大程度应该聚焦于“基本职业素养 + 专业技术能力”或“基本职业素养 + 综合管理能力”的二选一。基于此,修改专业培养方案,紧密跟随行业发 展,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2.2.1 加强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从 1992 到 2002 年十年间,计算机及互联网深度普及,翻译技术逐步应用,翻译项目的作业模式实 现了第一次本质性突破。借助网络协同翻译工具, 多人协同完成项目的作业模式得以实现,不少大型 机构开始研发翻译项目管理工具和质量控制工具, 翻译质量和效率有了较为可靠的控制和保障,语言 服务机构的规模和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何恩培,闫栗丽,2019: 131)

在语言服务行业中计算机辅助翻译( CAT) 工具在翻译服务企业的普及应用其实在 2000 年前后就有相当的规模了。但步入 2020 年,高校翻译专业的翻译技术课程,尤其是 CAT 课程的普及率数据并没有跟上。通过 CAT 软件的采购与应用,以及高校CAT 课程的开设数量,通过对高校翻译技术师资人数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这一点。总的来说,高校翻译专业在翻译技术方面滞后了。

至 2018 年,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翻译技术的高速发展,语言服务行业生产模式的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翻译服务企业原来的以 TM + CAT 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也开始逐步被 MT + PE + TM +CAT 的新型生产模式所代替,并逐步呈现出取代趋势。机器翻译在语音与语篇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满意率越来越高,通过分析师生翻译的语言特点,翻译质量倍增。( Beibei Ren,2020: 1 ) 相应地,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翻译专业在该领域发展起来了,这些拥 有翻译技术前沿师资的一线城市或东南沿海高校, 紧跟行业发展步伐,陆续开设了 MT + PE、TC 等前沿课程,李梅、陶友兰、韩林涛、崔启亮和郭庆等教授 颇为活跃,起到了领衔作用。但纵观全国,实际接触 过语言服务新生产模式的高校教师不多,更不必提 开设这些新兴课程。

目前翻译从业的依据之一是 CATTI,近年来CATTI 考试的报考人数和考试通过人数等,每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种考试主要针对翻译实践能力,希望以后能够看到翻译技术进入考试,更全面地体现语言服务行业的需要。

2.2.2 启动对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目前,翻译课程设置基本上以传统口笔译的训练课或翻译技术使用训练为主,较少开设翻译项目管理课程。但语言服务行业除了译员岗位,还有质检、审校、交付、项目管理( PM) 、排版、客服、销售、语言资产管理,甚至人资行政等岗位,这些岗位其实非常欢迎翻译专业的学生定向就业。而诸如技术协作、语言培训、本地化等方向,企业也非常适合翻译专业同学实习和就业。其次,项目组织协调能力、产品营销能力、项目管理经验这些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其实就是为了翻译项目管理、翻译销售、翻译客服等工作作铺垫的。如果能在学生阶段下意识地引导并培养这些能力,学生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较快地适应这些岗位,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2.3 重新认识职业基本素养

基本职业素养包括保密责任、服务精神、诚信敬业、中文表达书写能力、团队合作、抗压能力、沟通能力。除了先天基因附带的基本素养,还有一部分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这也是高校应该关注的。

保密责任感和服务精神其实跟学生的先天基因 和家庭背景直接相关。但是,抗压能力、沟通能力以 及诚信敬业是不是仅仅由先天基因决定? 我们在数次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译国译民) 主导的商业驱动型翻译实践大型项目中发现, 部分有模拟翻译实践经验或翻译实践比较多的高校 翻译专业学生,不仅在翻译技巧和翻译速度等方面 表现不错,而且在抗压力以及诚信敬业方面的表现 尤其优秀。究其原因,模拟翻译实践的项目要求,特 别是限定时间以及限定质量等要求,让学生一进入 就有了职场的基本理念: “翻译要满足客户时间和质量要求,既然承接了项目,无论如何都要保质按时完 成。”所以,基本的职业素养是可以通过课程培养的。

专业技术能力或综合管理能力的不足,可以进入企业之后通过大量的企业培训和实战训练去弥补。但基本职业素养的不足,将会让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以及项目管理成本急剧上升,给语言服务行业的人才储备带来相当的压力。

2.2.4  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其一,高校应深入加强跟行业的联系互动。近 年来有高校请翻译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高管进入高 校,不是做招聘,而是开展行业认知或岗位解析等创 新活动,这是校企合作的推进,说明合作不再流于表 面。华为翻译部前部长张建农频繁地出现在高校, 与高校师生分享高度国际化公司的语言服务经验与 对行业发展的预期,给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译 国译民与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 以下简称“福建师大”) 进行了平台协作,联合运营了慕课“职场口笔译”与在线实习实训平台,前者三个学期有三万多学员,后者应对了国内外两百多所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译国译民与福建师大还进行了学术合作,校企合作编撰了《职业翻译岗前培训教程》( 2017) 、《职场笔译: 理论与实践》( 2015) 、《翻译项目管理: 实操、案例与研究》( 2018 ) 与《行业笔译案例库: 精选与解析》( 2018) 等 10 部职业翻译教程,计 400 万字,在 30 多所高校使用,有 86 所大学的学生购买。译国译民还与福建师大共同申报联合基地、横向课题,获得经费 80 多万。实际上,译国译民与上百所大学都有合作关系,积极主动对接高校需求,鼓励行业专家进校园授课,授课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实用性翻译课程,更有 CAT 课程和项目管理等课程,此外还开展行业讲座,倡导行业导师的师徒制,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参与翻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审阅和答辩,积极探索创新点。这些活动深化了校企合作,可以复制推广。

其二,高校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资金预算与投入,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支持。目前高校对财务的管理需要在弹性方面进行改革。令人尴尬的是,校企合作获得的经费无法用在企业上,这对企业是不公平的,改革必须深化、到位,切实落实企业作为合作方的责、权与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双赢,对企业没有任何益处的事情不可能长久。

其三,高校应加强对行业专家的聘任力度,提升行业专家的待遇,让更多行业专家进入校园、融进课堂。高校在校外兼职导师的聘用工作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酬薪过低,重学历职称轻实际经验。所以,高校应该主动求变,改进校外兼职导师的聘用和管理工作,要重实效,充分发挥兼职导师的实践特长,避免让企业人士陷入填表负担,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岳峰,林世宋,曾水波,2018: 62)

2.2.5  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还是高校教师。行业   导师进入校园,是对高校师资建设的有益补充。而   开展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时候,还可以让高校教   师深入一线,更深入地了解语言服务行业。可以制   定激励政策,积极鼓励高校教师进入语言服务企业   顶岗挂职,掌握一线最新的技术和信息。目前对学   生的调查表明,学生很想在读书期间掌握机器翻译,  但课堂教学还是理论偏多、实践少,一上岗位就捉襟见肘( 盛美娟,2021: 121) ,因为老师本身实践不够多。在高校教师结束顶岗挂职以后,能快速地将顶   岗挂职期间掌握的技术和信息,融合进课堂,反哺教    学。高校的翻译项目管理教学与企业相比还是有差   距的,后者因为在生产第一线,准备工作与运作控制   更为细致。比如风险控制,尤其是应对科技翻译的   风险,企业有成熟的术语库与技术储备等措施,值得高校借鉴( AstaZaveckaite,AurelijaUlbinaite,2018: 1323) 。这样也有利于学界与业界一同关注翻译质量保障问题。( 安尚勇,陈佳琪,2021: 143)

2.2.6  鼓励学生参加语言服务企业多样化的实习活动

新冠病毒疫情让高校突破了传统观念,开始接受在线课堂的形式,也逐步接受在线实习。以译国译民为例,在 2020 年的寒假和暑假,分别接受了四万多人和接近六万人的在线实习,可见高校对此有很大的需求量。疫情结束以后,应该在政策上接受在线形式的寒暑假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

语言服务行业可以让学生系统接受行业训练, 这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实事求是地说,多数企业 不信任实习生,不愿让实习生做翻译,也就是说,实 习生现在已经基本不可能从企业获得专业实习机 会。翻译专业与外语专业人数之多,也超过了实际 外事需求,所以必须参加在线实习,在线实习提供了 无限的机会。但有些高校至今不接受在线实习,间 接导致一些实习作假的情况。近年翻译市场不断细 分,并将继续细分,只有企业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 细分的情况与要求,多数高校没有直接面对市场,跟不上这种变化。( 岳峰,2015: 19)

最后,这些年虽然形势复杂,语言服务行业由于 刚需总值一直上涨,值得关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包括线上口译在内的新技术已经使语言服务行业成为一个特别的领域,不受疫情等灾祸的直接影响。语言服务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拓展,当下国外的语言服务已经包括由 SQL 语言引导,协助客户在商业上做出决定的数据库( F. Palominos,F. Cordova,C. Duran,B. Nunez,2020: 1 ) 。以语言转换为中心的翻译教学传统模式有待突破,因为为客户定制数据库的任务已经开始由语言服务行业承担了。比如,为使老年人在社交上保持活跃,通过 windows 应用的多语辨别系统也已经问世,作为个人生活的助理( Annika Hämäläinen,etc. 2015: 283) 。语言服务的语种在增加,澳大利亚语言服务已经向土著语延伸,相应的语言数据库已经开始构建(Parliament of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12: vii - vi-ii) ,我们的语言服务技术往少数民族语言延伸发展是迟早的事。在全球化语境下,欧美双语人士或多 语人士的语言与其多重文化身份都成了资源,对语 言服务行业形成压力,行业在语种选材决策方面很快会有新的标准( Monica Heller,2003: 473 ) 。在教育方面,需要语言服务的语种会越来越多,但是学生 人数有限,时间紧迫,只能进行培训,尚不能颁发学位,高校要面对复杂的市场需要( FECCA,2016: 2) 。在迅猛发展、瞬息万变的时间节点,高校翻译专业必 须跟上语言服务行业的步伐,直面机遇与挑战,以实 现翻译教育与语言服务行业的无缝对接。

扫码下载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服务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