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四十丨非天降才殊也

梁涛 新四书 2024-02-0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字数:2200字

阅读时间:7分钟

《告子上》11.7
原 文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1);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2),播种而耰(3)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4)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5),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6)曰:‘不知足而为屦(7),我知其不为蒉(8)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9)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10),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11),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12),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13)之悦我口。”

译 文 


孟子说:“丰年,年轻人大多善良;荒年,年轻人大多凶暴,不是天降的才有什么不同,而是外部环境影响他们的心使然。以大麦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它们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全都成熟了。即便有收获多少的不同,那也是由于土地有肥瘠,雨水有多少,人工有勤惰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大体都是相似的,为什么惟独对于人却要怀疑呢?圣人与我们是同类的。所以龙子说:‘即便不知道脚的大小去编一双草鞋,我也知道一定不会编成草筐。’草鞋的相似,是因为天下人脚的形状是大致相同的。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就是先掌握了我们的共同嗜好的人。假使口对于味道,人人生来就不同,如狗、马与我们不是同类一样,那么,为什么天下人都喜欢易牙烹调出来的味道呢?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易牙那样,说明天下人的味觉是相似的。对耳朵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音乐,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听觉都是相近的。对眼睛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认为他漂亮的。不认为子都漂亮的,是不长眼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容貌,有相同的美感。至于心,难道偏偏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就是理,就是义。圣人不过就是先掌握了我们内心的相同之处罢了。所以理、义愉悦我们的心,就像猪肉、牛肉愉悦我们的口一样。






注 释

(1)赖:赵岐注:“善。”《吕氏春秋·离俗》:“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其视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高诱注:“不之赖,不赖之也。赖,利也,一曰善也。”或说通“懒”。

(2)今:句首语气助词。麰(móu)麦:大麦。

(3)耰(yōu):平地的农具,这里用作动词。

(4)日至:这里指夏至。

(5)硗(qiāo):土地瘠薄。

(6)屦(jù):用麻、草编织的单底鞋。

(7)龙子:古贤人。事迹不可详考。

(8)蒉:草编的筐。

(9)易牙:齐桓公的宠臣,传说他擅长烹饪。

(10)与人殊:杨伯峻认为省一“人”字,当为“人与人殊”。

(11)师旷:春秋时晋平公的乐师,生而目盲,善辨音律。

(12)子都:传说是古代的美男子。

(13)刍豢: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这里泛指肉类食品。朱熹《集注》:“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




本期解读


本章继续讨论性善,重在说明人的表现为什么会有善与不善的差别。上一章孟子提出人有内在的善性“才”,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并引《诗》“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提示此“才”应是天的赋予。本章则明确提出“非天降才殊也”,认为天平等地降给每个人“才”。那么,人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又是不同的,为什么存在贤与不肖的差别?这就与“才”的特点密切相关了。《孟子》书中的“才”有才能与材质的不同含义,本章的“才”不是才能之“才”,而是材质之“才”。具体讲,就是指四端之心或善性。“才”之本意是初生之幼苗,《说文解字》云:“,草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也。一,地也。凡才之属皆从才。”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始之称……一谓上画也,将生枝叶谓下画。才有茎出地而枝叶未出,故曰将。”孟子以“才”称善性,表示此善性非静态的本质,而是动态的活动,有一成长、发展的过程。所以尽管天赋予人“才”,但仍需要后天的养护与培养,由于环境和个人努力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便有贤与不肖的差别,这就像播下相同的种子,收获的大麦却有多少的差别一样。

本章还提出,“凡同类者,举相似也”,认为易牙调制的美味人人都喜欢,师旷演奏的音乐大家都欣赏,美男子人人都赞美,说明口有“同耆”,耳有“同听”,目有“同美”,易牙、师旷不过是“先得我口之同耆者”、耳之“同听者”。同样的道理,心亦有“同然”者,心之“同然”就是理,就是义。圣人就是“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他们充分实现了自己的“才”,扩充了自己的善性,是人伦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01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三十九丨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02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三十八丨义内抑或义外

03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三十七丨仁内义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四十丨非天降才殊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