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始啦,22fall的同丰富学们在经历了“痛苦”的DDL之后,也迎来了斩获offer的“丰收季”。Impact Studio集结各位学长学姐们,从个人经验出发,涵盖作品集制作、留学选择、申请过程等多方面信息,帮助新学子们在留学之路上少走弯路、更加顺利的前进~
01 < 瞅瞅我们的学姐 >
兴趣很多什么都还想试试,希望之后可以不设限制继续探索自己的方向。
在我心中,设计是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反映,类似艺术载体,通过理性感性的结合,把自己对事件的认知以建筑形态表达出来,来呈现给其他人。03 < Fly me to the moon >从大一开始,我就想去伦敦看看。最早的启蒙还是英剧英音还有那边偶尔致郁的天气。五年下来没有经过市场的锤炼,作为建筑学子还存有一丝热情,想在这个无穷魅力的专业中继续探索。我的日常爱好比较杂,什么话题都涉猎一部分。每开始一个项目就会去找找灵感,比如接下来想要分享的项目,去月球基于和老师的日常上课探讨 ——“这个选址想了几种,分别是1.2.3.4...嗯,外星球”。没想到当时随口一说的外星成为了我作品集的开始。随后找基础资料,发现了独立游戏人的《to the moon》游戏,找到了人类第一首月球上播放的人类歌曲《fly me to the moon》,Mit Media Lab太多背景资料,这些艺术技术的载体饱含太多人类对于月球的美好畅想。另外看书是个好习惯~我就比较爱社会学,卡尔维诺,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诗歌小说,乡土文学。主要以自己感兴趣点为主,这些都是可以展开的概念素材。一些当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以及David Hockney,James Ensor,Thomas Heatherwick等等每个阶段不同感兴趣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我后面的作品。接着讲我的月球项目。自古以来,人类对未知月球的探索就从未停止,从古时明月寄相思到阿波罗登月之旅再到现在各个国家出台的探月计划,人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本次设计基于巴特莱特RC4的研究方向,利用机械臂进行大尺度的离散化建筑制造,“在这个理论下建筑被认为可以是完全数字化的(理想状态)。如计算机中的一切代码都能由信息最小单位’bit’构成,离散化设计方法是将构成建筑的基本微粒我们认知的砖块看作’bit’,在设计师提前设定的规则与组合方式下,自动化地快速组合,增值,扩展,形成建筑结构形态,并且在代码控制下由机械臂大批量快速生产并组装形状相同或规则相似的砖块,最终搭建出建筑结构,整个过程会以完全数字化,自动化,高效率为最终目标”。
(https://www.retsin.org/Karlsplatz-II)
Blocks City这个项目旨在设计出一种特定的单一砖块原型,搭接方式固定,并基于此进行长度、比例、尺度变化的微调为后续建筑形态多样化进行保障。在设计出单块后,通过两两搭接三块交接多重交接等方式形成不同的组合体形式,并赋予其建筑属性,使特定块儿承载人们日常所需的必要保障,几种不同的建筑属性如住宅、工业、商业、公共设施、城市绿地、文化等多重要素构成了我们的城市。
这些机械臂和基本的材料由飞船带入太空,在月球南极进行在地打印(合理利用当地的土壤和金属矿物),进行固定化搭建,从而在月球上盖出我们自己的城市。当然固定的搭接模式是可逆的,在当地任务完成后,整个城市或是搭建的小型建筑可被可逆的拆除,由飞船带着基础原材料和机械臂继续飞向下一个地区,进行搭建。
目前只是理想化的做了这个畅想,真正的一步步实现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4组的极浅初探,虽然有很多还不能理解,但这种思维的颠覆消除梁板柱的概念对于建筑生还是很震撼的。以前在学校的时候,课设包括部分竞赛,大多还是对建筑本身的探讨,细节落地辅以概念。后来通过做作品集,我认为更多的是对社会热点或者独立概念的反馈最终折射反映到建筑身上,两者载体有些差别,要求概念更突出逻辑更相扣,灵活性也更强。我一直希望一个作品讲述一个事情就好,能给观者以再思考,而我也在努力的去实现:
虽然我知道目前所做,包括今后的项目都很难对社会问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有在尽力尝试尽力呼吁,把这些热点问题放到公众前,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慢慢变好我已经很满足啦~多出去转转,不要固步在电脑前无脑做方案。回想起来做作品集遇到的难题那可是真的太多了,从最开始基本的学习异形rhino建模,出图渲染,到方案逻辑的重新梳理,图版排面简洁有力逻辑清晰,画图风格等等等等。一个作品的生成从开始到结束都和在学校里很不相同。好在我的老师真的特别有耐心一点点教我才使得最后成果得以审核。
期间遇到无数次困难,无论是第一次上手enscape渲染太空金属到凌晨三四点的祈祷,还是大体量模块拼接我的小弱电脑一次次崩溃,方案卡壳细化不下去脑子里对实际建筑没有概念,太多次坎坷,在当时看来压力真的很大,我脆弱的内心几近崩溃。后来开始自我排解,多去楼下的公园转转,学校的湖边走走看看鸭子,和身边的同学聊聊天,被老师悉心鼓励,一步步下来,现在回看,当时的困难经历了,才成长了许多。暑期就来到了线下工作室,在特别欢快的氛围下我就跟开了话闸一样话好多好多,心情也无比舒畅了起来,再到后面做方案就没有这么难过压力大了。这个专业看的多了做的多了,成果也就出来了。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多看看外网,多出去感受建筑,多看书,提高眼界在后期做作品集阶段才不会令自己由于思维转变过大而过于痛苦。无论是语言还是作品集,尽量尽早知道自己想追求什么,慢慢试错,尽量不要拖延(虽然我本人也及其严重)但强大的内驱力和外部动力才是最有效的。‘留学只是人生众多要面临选择节点中的一个,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不要过于紧绷也不可十分随意,现在的我只是圆了大一那个想出去看看的梦,但实话讲对于建筑,我未知的还太多太多,虽然也有对之后的畅想但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可以真的幸运步步达到,但先完善自我,调整心态总是没错的。希望几年之后提起当时的建筑,眼里仍有着光。线下的伙伴们真的太太太太好了!缓解了我之前一人在家做方案的大压力,大家一起吃饭出去玩,studio讲故事、聊天、晚上弹吉他......太多太多美好回忆了。还有和工作室老师们的方案对话,有时真的太让我惊叹啦! 真心祝Impact Studio越办越好!找对机构找对老师真的太重要了,感谢Impact Studio推荐的令其他伙伴无比羡慕的什么都手把手教学认真负责专业过硬的我的作品集导师老师,感谢线下的时候机构老师“频繁”的督促和经常的方案思维开导,十分怀念大家一起扯皮吃饭和画图的开心时光。
文中作品及部分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