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长谈丨“拼命三郎”——双非院校学长的逆袭之路

HAN TIANYU ImpactStudio 2023-03-28



新的一年开始啦,21fall的同学们在经历了“痛苦”的赶DDL之后,也迎来了斩获offer的“丰收季”。Impact Studio集结各位学长学姐们,从个人经验出发,涵盖作品集制作、留学选择、申请过程等多方面信息,帮助新学子们在留学之路上少走弯路、更加顺利的前进~





01 <瞅瞅我们的学长 >


HAN TIANYU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建筑学

墨尔本大学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米兰理工大学 

英国建筑联盟学院

爱丁堡大学 

都灵理工大学


我自认为是个爱折腾的人,看到有趣的东西就想尝试一下,对建筑设计中的跨学科比较感兴趣,也期待可以为社会做点什么,产生一些改变,同时希望可以坚守自己,做一个纯粹的人。


但作为一个“三无”(无头衔、无荣誉、无奖学金)的双非学生,这样的想法似乎就有了“门槛”,尤其是在等待Offer的过程中这种感觉愈发明显,大佬云集,又赶上今年的疫情,更是忧心忡忡,生怕被“全拒得”。


但还好,凭着自己“拼命三郎”的劲头+不断的祈祷,最终也是成功上岸了!(焦了一年的虑,脱了一年的发,竟然还没秃,哈哈)感谢来自Impact Studio各位老师的帮助!



02 < OFFER在此 >





03 < 竟然还可以这样做方案 >


我最开始并没有打算出国,一方面觉得留学的花费比较大,不想给家里太大负担,要升学的话还是考研比较适合;另一方面也是当时自己的专业水平不高,对自己没有信心。

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自己慢慢摸索到些专业学习的方法,开始关注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看到了UCL和AA的毕业展,他们从社会问题出发、探讨未来的居住模式、运用前沿的新技术等等全新的设计角度深深的吸引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竟然还可以这样做方案!


(图片来自UCL Bartlett建筑学院官网)


在与自己平常的课设对比之后感觉UCL、AA、RMIT等国外学校的课题类型更有趣,也更能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此后就不断浏览这些学校的网站,去看他们学生的作品和他们学校的研究的方向。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考研似乎并不适合自己,自己更喜欢的还是较为开放性的设计议题,跨学科的设计方法,而不是框架、套路的“快餐式”设计。随着逐渐的深入,也了解到好像还是有那么几个我上的起的、性价比高的学校,这才下定决心要出国留学。


所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是最重要的,就像我步入大学时看到大家都准备考研,也不假思索的要准备考研,然而这种“扎堆”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是最优解。


  [沟通中学习才是王道]  


在我刚开始做作品集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工作流,虽有细节性的想法,但大方向却总把握不准,以至于第一个项目做了不少“无用功”。这种状况在第一个项目结束后便有了好转,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多跟老师沟通,自己不明白的一定去问,尤其是设计方法,概念其实都比较好提出,但具体落实到设计层面就比较难了,尤其是如何将概念转化为建筑语言,还是要多看案例,多参考老师做方案的经验,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流,这样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学长项目图纸


后来我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形体和颜色的把控上,个人认为这是自身天赋不在线……在形体美感和色彩上费了很大劲,尤其是在方案后期的画图阶段,图面效果总是很难让老师满意。所以真的要感谢我的老师,帮我找了大量的参考图,带着我分析,借鉴大师的设计、图面的色调和画图方法,让我学到了很多。


  [兴趣影响着我]  


个人比较喜欢看英剧、听英音,尤其是在看过无数遍《Downton Abbey》之后,这也是最开始想选择英联邦国家作为留学目标国的原因。累的时候,放点英音,可能瞬间就清醒了,很爽,哈哈。平时也喜欢读小说,虽然小说中的情节跟现实差距蛮大的,但还是喜欢这种短暂躲避纷争不断的现实环境的方法。


其实不管是看英剧还是读小说感觉对丰富自己的设计很有帮助,可以使空间叙事更有故事性,也更有趣,有时候总臆想设计的空间内可能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或许会产生一次邂逅,也可能会成为一个“秘密基地”,往往乐在其中~


学长的渲染练习


上图应该是大三时候的一次渲染+P图尝试,使用的软件是SU+Vray+PS。当时自己还挺热衷渲染的(虽然自己的电脑配置不咋地),记得这张图当时渲染完差不多用了5、6个小时……其实这张图现在看还是有点问题的,右上角有些过曝了,个人的渲染经验是光环境的营造很重要,光打的好了,整张图的基调就会比较顺眼一些,材质什么SU渲染稍逊一点,可以多做尝试(调材质千万不要背参数,没啥用)。有时候会发现有些童鞋挺希望用SU+Vray就整出一个很不错的图,殊不知还有句俗语叫“三分渲,七分P”,用SU直接渲染很难得到高质量的图,都得需要后期加工处理的(甚至现在流行不渲染,直接p,也能出神图),所以,PS可以说是万能的~下面放一张渲染原图对比感受一下~

  

渲染原图

下面这两张图的故事就比较有意思了,这是我梦境里的画面(对,你没看错……)。有好几次都梦见了这个场景,一个飞满萤火虫的夏夜,感觉很美,很浪漫,就觉得有必要记录和复刻一下,也为自己的青春留下一次记忆吧,哈哈。



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家具设计的尝试,自我感觉工业设计会比建筑设计更容易得到成就感。


学长的家具设计作品



04 < 朝圣之墙 >


这个作品是关于19年新冠疫情的纪念性设计。此次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反映出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互联网传播能力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作用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全民居家隔离的时间内,我们虽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渠道获取关于疫情变化的最新消息,但其中某些内容却容易引起人们的疑惑,尤其在具体的感染人数、治愈人数、捐款金额等需要全民监督的方面较为模糊。



该项目将建筑转化为装置,通过设计使市民可以获取最直接、最准确且最不易修改的信息:将信息内容隐藏在通过可上下左右移动的建筑盒子最终形成的图样内,再经过算法APP的转换最终得到信息。市民只需要拍摄建筑变化后的照片,并将其输入APP后再经内置算法,便可提取隐藏的每日疫情相关信息。



部分单体盒子内又包含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纪念空间,进一步回顾疫情时代带来的人性和社会性的思考。用墙来象征封闭,抽象的词汇通过建筑的语言变得具象,可动可触摸。


墙从中间分开,一半纪念,一半居住,封闭中亦可寻找心中的慰藉。连接和封闭,公共与私密共存。道教、佛教和儒教曾主导古代中国的社会精神和大众思想。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三种教派的核心思想和指导意义已经被人们渐渐遗忘和抛弃,希望通过此次疫情中的社会事件,重拾“三教合一”的记忆。



单体部分空间用于纪念和回忆那段封闭的历史和对未来的居安思危。此次疫情中也集中展现了三教深层内涵的影响力和关键性。



算法APP通过解密建筑单体变化让市民获取了信息;单体动态又让该建筑变得并不封闭,时刻保持与市民的直接联系和沟通。在单体中加入了HCI过程(声音交互、移动干扰等),可以使人们体会空间的随机变化。



05 < 作品集奥义 >


通过在Impact Studio的学习,我发现作品集的制作跟学校的课设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作品集中,强调作品的逻辑性(有点像IELTS的写作)。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做这个设计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这种建筑造型是如何生成的?建筑中的空间是如何呼应所提出的概念的?这样做设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环环相扣是在制作作品集中要不断考虑的,如何将自己的概念一步步落实下去从而得到一个完整且充实的作品,其实也是国外老师在审核作品集时主要看的一个层面。



然而学校的课设往往是根据一个任务书做设计。任务书中基本上已经规定了设计所在的地块、所要设计的建筑类型、建筑功能组成甚至是各个房间的具体面积,同时还要考虑规范的问题(这一方面似乎是学校课设的命门),受约束的地方比较多,对最终图面效果的关注似乎也重于设计本身,但在作品集中以上的条件都是没有的,需要自己确定议题、自己确定场地、自己考察调研后确定这个方案需要什么样具体的建筑空间。个人感觉课设的方法可能很难学到建筑以外的东西,关注的也只是建筑本身,建筑对周边环境、大众生活甚至是社会层面所产生的影响比较难得到体现。


在制作作品集时,可能会为了验证一个可以支撑设计的化学反应去寻找大量的论文;也可能会为了使概念更有深度而不断深挖一个社会热点,去发现其背后的故事。经过在Impact Studio设计的学习和作品集的制作,我觉得自己的设计逻辑更加清晰,设计角度更加多元,设计方法更加多样,图面表达也更加成熟。



06 < 感谢这一切 >


首先得感谢我的父母吧,现在来说一个工薪家庭想出国留学虽然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但绝对不轻松。当我跟他们说我想要留学的时候,他们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异议,还挺支持我的,即便在知道可能要去的是英联邦国家,在学费、生活费都很高的情况下,他们还是选择尊重我的意愿。不过还好,最终找到了几所性价比很高的学校,也算是躲过了费用这一“劫”。


其次得感谢IMPACT STUDIO,感谢机构负责任的老师们,耐心的给我解答关于作品集和申请方面的问题,让我可以顺利拿到Offer。当然,还有我的一个学姐,要不是她推荐我来,我可能还碰不到这样的老师,哈哈。


最后可能要感谢一起竞争Offer的童鞋们吧,在这过去的一年内,时不时看到一些童鞋们的优秀作品,听到一些大佬们的消息,这些内容不断刺激着自己的神经,使自己不敢懈怠。



07 < 小Tips分享 >


一定要提早做准备!一定要提早做准备!一定要提早做准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各位学弟学妹们,不要有拖延症,不要熬夜!网上其实一直流传“学建筑就要熬夜”的“神句”,这种情况在工作之后可能,但在学生期间其实可以做到画图+作息相对平衡的,所以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虽然上学重要,但身体毕竟还是革命的本钱啊。当然平常也还是要多跟老师沟通,不要只等上课的那一天,不论是想法上还是画图上,及时共享想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否则自己平时辛辛苦苦画的图、建的模很有可能到上课的那一天会被马上毙掉(这个真的深有体会)。在做作品集这一段时间内,也要控制好娱乐的时间(如果是大佬这一项可自动略过……)


  • 语言方面:最好在开始作品集之前就拿到一个说的过去的分数(有语言班的达到语言班的分数,没有语言班的最好一步到位),这样基本就可以放下心做作品集了。


  • 软件方面:在做作品集期间,软件的运用是重中之重,熟练的联动多种软件可以使效率提升多倍。软件建议低年级的同学最晚大二就要开始学习(不准备留学的最好也提前学习),每个寒暑假期都突击几个软件,逐个击破,从最常用的如CAD、PS、SU开始,逐步过渡,坚持下来最晚到大四所有能用到的软件基本就都能摸上一遍了。

  • 设计方面:多开脑洞(即便是学校的课设也可以尝试换多种思路去考虑),多积累图纸素材(通过“复原”搜集到的资料,软件可以得到练习;课设时尝试多画图,画质量高的图,做作品集的时候也会轻松许多)。建议在产生留学这个想法的时候可以先在网络上了解一下,现在各种资源很多,公众号、视频网站等等都能找到关于留学作品集制作、留学申请、国外学校研究方向等相关信息,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是不是真的感兴趣(了解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也可能会激发自己的兴趣,对作品也会有帮助)。

  • 对于留学申请,我个人的体会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自信,尤其是对于来自双非且未过评估学校的建筑学生,我自认为在设计上的天赋不高,大学前也基本没有接触过专业的熏陶,但在IMPACT STUDIO老师们的指导下,成功的拿下了名校的Offer。这期间,支撑自己一直走下去的,就是自信。我们的起点虽然比较低,但是只要能跟上老师们的节奏,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魄力,就一定可以突破自己!!!(当然,找到一个好的负责的机构也很重要,哈哈)


(最后分享一下做完作品集之后的文件夹大小。这里面其实包含了每个方案不同版本的图纸和模型。只有通过多次的深入迭代,才能将一个最初的简单想法变成一个有深度且完整的方案。当然这还得感谢我的导师,每个方案都在帮我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


很多人说留学要比考研容易得多,不需要准备那么多考试。但个人认为,在最终“有学上”这方面,留学确实是比考研容易那么一点,但从整个准备的过程来看,留学并不比考研轻松多少。从准备语言开始到拿到Offer,整个跨度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虽然并不是都天天趴在书桌前,但心里一直有根弦紧绷着,不敢过分放松(我想考研应该很难有提前两年就进入备考状态的吧……)而且留学的人数比考研的人数要少的多,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在摸索,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所以经历过才知道,考研跟留学一样,都需要付出很多……


文中作品及部分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