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傅雷《翻译似临画》

很拉风的圈圈 圈圈的翻译之路 2022-12-10


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傅雷



十月中旬在鼓浪屿游玩期间,信步进了一家书店,问店员有没有傅雷的书。

店员小哥说,有,《傅雷家书》。

我再问,还有没有别的。

店员并不确定,于是带我到走廊的一边。

我踮脚抬头努力找,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那本《翻译似临画》,也没有找到傅雷卷帙浩繁的译作,一本也没有。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并未感到太大意外。

对于傅雷先生,大众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至今仍畅销不衰的《傅雷家书》,最津津热道的可能是笼罩在傅雷身上那份浓重的悲剧色彩——愤然谢世的介直风骨,字字恳切温厚的遗书和那床铺在地上的棉被。

相对而言,傅雷先生反复修改,增删多遍,倾注了无限心血的众多译著似乎寂寥了不少。

坦白说,作为一名非专业出身的翻译,我一开始对傅雷先生的印象也相当浅薄模糊,甚至有些分不清他与钱钟书。


直到我意外读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

一读之下,惊为天人。

开篇的译者献辞“真正的光明绝不是用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用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力重千钧,振聋发聩。

再读译文,色彩丰富,工于变化,情感丰沛,教人拍案叫绝。

随意挑出一段译文与大家共飨。

“月亮刚从田野后面上升,又圆又亮。地面上,闪烁的水面上,有一层银色的雾在那里浮动。青蛙们正在谈话,草地里的虾蟆像笛子般唱出悠扬的声音。蟋蟀尖锐的颤音仿佛跟星光的闪动一唱一和。微风拂着榛树的枝条。河后的山岗上,传来夜莺清脆的歌声。”

傅雷先生款款译来,毫不带矫揉造作的翻译习气,描摹细致,动静结合,美不胜收。原文固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倘若没有傅雷的生花译笔,国人必然难以领略到如此之动人的法语作品。


傅雷先生毕生孜孜不倦,致力于文学翻译事业,全部译作高达五百万言,可惜未曾出版专探翻译理论的著作。

不过,《翻译似临画》这本书,由傅雷次子傅敏编辑整理傅雷论及翻译的文章与书信而成,虽未构成系统性理论,却也能让我们一窥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及态度。

文学翻译家罗新璋先生,曾提出我国1700多年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其中的“神似”即来自傅雷先生在《高老头重译序言》开宗明义的“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再形似而在神似”一说。

傅雷先生基于长期翻译经验,提出了译文须“传神达意”的要旨。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译。”这是傅雷先生动笔翻译前的准备,也是达到传神翻译的第一步。与董乐山先生《翻译的要求——与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谈经验》中所提到“要做好文学翻译工作,首先是对原文要有透彻的理解。”说法有相通之处。

“……如果译者不能深刻地理解、体会与原文,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

傅雷先生就文学翻译指出,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做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弄得不仅诗意全无,连散文都不像。

这一点,对于我们选择翻译领域极有意义——绝不要勉强去翻不感兴趣,无法理解的内容。

像我一看到医学工程机械就开始头疼难受,就万万不该去接下这一类稿子。

在这样的理解与体会基础上,译者还需要进一步把自己所了解的,体会的,又忠实又动人地表达出来。

对于何者是理想的译文,傅雷先生认为,理想的译文应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朗朗上口,求音节和谐。并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三个标准自我衡量评判。

所谓“传神”,是要抓住原文的神采,而不拘泥于死板的字面,或也可称之为“得意忘形”。

试看傅雷《欧也妮·葛朗台》译文及他人译文:

索漠城里个个人相信葛朗台家里有一个私库,一个堆满金路易的秘窟,说他半夜里瞧着累累的黄金,快乐得无可形容。一般吝啬鬼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因为看见那好家伙连眼睛都是黄澄澄的,染上了金子的光彩

苏幕尔城中没有一个人不相信格兰德先生有一个特殊的宝库,一个满充路易的隐穴,每天夜里看到一大堆黄金时,他就有一个不能去掉的愉快。贪小利的人看到这位好好先生的眼光,对此就有一种确信的情绪,好像黄色的金属品曾经从这眼光里传出他的颜色一样。

两者相较,何者无愧于原作,无负于读者,显然不必赘言。



圈圈的翻译之路

挺能折腾的野生英中自由笔译

从业感悟/实战心得/干货资料

不来瞅一眼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