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23456
3
kN
4
九边
5
@福州大学
6
@i商周
7
@调研纪要
8
@风息了山谷
9
@志云说
10
@宾曰语云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23456
3
kN
4
九边
5
@福州大学
6
@i商周
7
@调研纪要
8
@风息了山谷
9
@志云说
10
@宾曰语云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十万名中国弃婴长大了
看个病要排队两年,癌症都被拖成晚期
不仅要看已抓谁,还须一直抓到没
和范爷分手5年后 , 李晨深夜发文高调宣布好消息 , 终于摆脱了困境!
我亲历的东航MU583空难,迫降被俄罗斯拒绝,美国空军基地伸出援手 | 二湘空间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虐哭大学生的论文,早该走下神坛了
Original
小新同学
有间大学
2020-08-18
来自专辑
高校吐槽大会
相传在博士圈,得SCI者得天下,就连博士相亲,发了SCI的博士党拿得出手的筹码也多一点,SCI是博士简历上最高光的一笔,同样是学者们平步青云的助力器。
如今,教育部与科技部称,将破除高校论文“SCI至上“,摘掉唯论文的顽疾。
走在学术仕途上的男男女女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一些手捏几篇SCI论文的“大拿们”眼瞅着自己的学术价值曲线下跌,不禁留下不学无术的泪水。
SCI论文走下神坛。/微博截图
有些人流泪,还有些人为“破除SCI至上”拍手叫好,在国内,不少高校硬性规定SCI论文的发表篇数,这种行政指标压缩了教师学术的自由和时间,而SCI论文灌水抄袭的丑闻不时见诸报端。
如今,松绑SCI论文,无疑是个好消息。
然而,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担忧,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学术考核指标,SCI突然退场,或许会损害到高校教师的相关利益。
在80年代引进之初,SCI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人面前,所有人都希望这舶来品能帮助中国学术走上另一个台阶。
40余年后,SCI走下神坛,步入后SCI时代的中国高校到底会走向何方?
SCI,不过是本期刊
就算是学术的门外汉,也多多少少听说过SCI的大名,SCI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衡量学术贡献的角色,如果曾经在SCI上发表过论文,那便盖戳“学术界大牛”了。
在诞生之初,SCI的作用不是学术的度量衡,而是一本引文索引类期刊,时至今日,SCI仍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论文期刊,能够侧面反映一所高校或是国家的学术水平。
不少学术界人士以在SCI上发表论文为奋斗目标,而这种渴望在国内的学术界显得尤为迫切。
二战结束后,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论文发表的数量成倍增长。论文数量庞大,但质量层次不齐,如何筛选出有份量的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界不可回避的问题。
科技进步、论文数量增长,那是知识的黄金岁月。/unsplash
1964年,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E. Garfield博士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索引方式,即SCI (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
在学术界,有一种公认的观点认为,如果一篇论文能够引起后续研究者的兴趣,成为新研究成果的基石,并被往后发表的论文引用,引用的频率越高,说明这篇论文的价值越大1。
SCI的收录标准便是根据这一标准建立的,如今论文被引率上升为国与国之间学术比拼的另一个主赛场。
SCI在海外学术界的影响力越发壮大,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次将SCI引入中国学术评价体系,随后,各大高校争相模仿,SCI逐渐进入学术界的中心地带,成为高校教师的考核标准之一。
在中国高校,SCI论文的话语权逐渐壮大。/《论文》截图
然而,SCI的狂潮愈演愈烈,不少高校将SCI论文作为行政指标,与教师考核以及博士生毕业挂钩,再加上中国学术界对SCI的盲目崇拜,中国的SCI论文开始走量,企图在数量的高地上占领优势。
根据SCI的数据,2018年中外合作的SCI论文达11.08万篇,占中国发表总数的26.5%,也是在那一年,中国论文发表数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有时候,数量和质量两者不可兼得,早前学术界就有“stupid Chinese idea”的笑话,讽刺一些中国产出的SCI论文浪费学术资源且毫无用处。
在SCI上走量也不过是钻了个空子,因为SCI的范畴太过庞大,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SCI的公信力,一些普普通通的论文也能被SCI收录,完成黄袍加身。
走量不走质,是SCI变质的原因。/unsplash
正如前述的介绍,SCI是一本引文索引类刊物,而本质上,SCI其实是一种论文检索工具,收录了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核心刊物。
在中国也有许多学术刊物被标为SCI刊物,不少英文写作能力不佳的学者曲线救国,选择在中文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也算是完成自身学术道路的一大里程碑,但有一些人认为英文SCI刊物的份量重,在中文SCI刊物上发表纯当练手。
原来高大上的SCI也有鄙视链。
在中国高校,论文是一根指挥棒,SCI论文的指挥权力更是无与伦比,当SCI的话语权被削弱,无论是高校的学术建设还是教师学生的教学,他们的学术道路似乎越发明朗。
然而,当中国高校走进后SCI时代,新的考核制度尚未建立,在这个制度的真空区,一些疑虑和担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后SCI时代,高校的未来会好吗?
后SCI时代,会好吗?
在SCI引入中国之前,中国高校一直施行同行评议制度,当学术刊物收到论文时,工作人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之后学术刊物的主编根据专家的看法,考虑是否发表。
同行评议的制度漏洞呼之欲出,相比量化的SCI,同行评议更倾向人的主观性,这个特点在中国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身处狭小的学术圈层,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少同行评议的专家学者免不了要审“人情稿”。
除了“人情稿”,同行评议造假也是该制度的一大弊端,根据人民网的报道,2017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一次性撤销了107篇发表在《肿瘤生物学》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过程造假。
论文评核制度是为了规避学术抄袭而存在的。/unsplash
在同行评议无法承担公正的考核角色时,国际上流行的SCI被推到聚光灯前,代替同行评议行使考核的权利,但在国内SCI逐渐被异化成行政指令,学术的初心不在,更迭学术考核制度是箭在弦上。
令人窒息的是,不少专家认为,SCI退居幕后,现今应当推行同行评议制度,而这个建议在前不久得到了官方的实锤。
2月20日,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文件表明,完善学术同行评价,不单纯以SCI论文代替专业指标。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行评议—SCI—同行评议”轮番出场,形成了强大的出场闭环,当同行评议不管用时,便拉出SCI替补。
如今SCI也不好使了,只能再次邀请同行评议亮相登场,这番操作可谓是“拆东墙补西墙”。
同行评议失效,SCI走火入魔,到底该如何制定评核制度呢?/unsplash
“引入SCI与国内学界的同行评价制度不完善有关,而目前,同行评价仍然无法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同济大学副教授张瑞鸿坦言。
不少业内人士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忧,SCI论文至少提供了客观的标准,同行评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信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崇同行评议,无疑是对青年教师的降维打击,或许还会加深学术界的马太效应。
一些青年教师们担心,如果没能与学界大牛建立关系,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论文发表,自己的绩效考核是否会受到牵连。
一系列的问题如多股诺米牌般倾倒,同行评议的缺点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原本不宽裕的高校教师待遇也被不安分的气氛笼罩着。
松绑SCI的行政指标原本喜闻乐见,但取而代之的是早前就不得人心的同行评议,这种操作实在令人迷惑。
这个锅,SCI不全背
在创始者Garfield博士看来,SCI草创的初衷是更有效率地整合学术资源,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引用过该文献的著作,整个体系的建立在为学术服务的基础之上。
当年SCI走进中国,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前中国教育界一直在讨论学术绩效的标准,而这个标准最好与国际接轨,避免了人浮于事的“学术大锅饭”,帮助百废待兴的中国学术走向国际舞台。
SCI在中国学术界鹤立鸡群,推动学术发展的同时,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路子让一些学者们开始坐不动学术的冷板凳,他们发现炮制出一篇SCI论文远远比钉在实验室所付出的精力要少,也风光得多。
而SCI始终是学术指标的一个大头,学者们被收入麾下,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学术的冷板凳难坐,那就写SCI吧。/unsplash
这种消极的“顺势而为”伤害的是学术环境。对于学者而言,发表SCI论文难,但是站在中国高校的维度上,相比投资SCI论文,如何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难度系数更大。
图书馆的资源丰富程度集中体现了高校的学术氛围,因为图书馆惠及的是教育的最大公约数,资源越丰富,学术的基础则越牢固。
中国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往往差强人意,图书馆退化成自习室的现象俯拾皆是。
中国学生们在图书馆自习、练口语、谈恋爱、开研讨会等等,唯独借阅图书的学生是少数。
2018年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去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自习,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在图书馆借阅图书。
这年头,去图书馆看书的学生真的少了。/unsplash
借阅率低,但高校仍然不余遗力地投资图书馆资源,2019年,东北某普通高校投资近百万购置700余种图书,20000余本图书,投资成本高,学生却不买账,这中间的矛盾耐人寻味。
高校图书馆身处投资与使用的矛盾,在图书馆外,身处课堂的学生们也饱受水课的折磨。
2018年,教育部召开会议称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不能让大学生混出一张毕业证。
此前,大学课程掺水已然是公开的秘密,如今,水课成为重拳出击的对象,但这套组合拳充满争议。
一些不认同的声音认为,水课的问题不在于水,而在于教师,倒不如“立起教授”讲课,先提高教师的上课水平。
一堂学生们抢着去上的课,在如今的大学里还有多少?
中国高校的顽疾错综复杂,水课、图书馆成自习室等等,解决前述高校顽疾的意义或许比以万钧之力建设SCI强国要更有意义,前者惠及的是绝大部分师生,而后者是少数人的竞争。
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把鸡蛋放在少数人的篮子里,小惠未徧,还有多少人想着踏踏实实做学术呢?
参考资料
1.《美国ISI科学引文索引体系评介》 杨恩浩 1998年2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07篇论文被撤,又是同行评议造假惹的祸》 2017年4月24日 人民网
3.《打破“SCI至上“后,高校青年教师难“出头”吗?》 2020年3月 青塔
4.《“SCI指标“退下神坛后,人情会泛滥吗?》2019年3月1日 新京报
5.《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 王晓莉与叶良均等 2001年11月11日 自然辩证法研究
6.《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以SCI论英雄,爱因斯坦、陈景润们会是英雄吗?》 2019年11月21日 人民政协网
7.《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2018年4月23日 中国青年报
8.《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浅说—2019年文档资料》 2019年4月2日
9.《与其消灭“水课”,不如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2019年11月2日 光明网
【欢迎留言讨论】
SCI走下神坛
你怎么看?
撰稿 | 陈臻臻
编辑 | 秋裤
排版 | 馅饼
*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