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必读,冰心女士名译的诺贝尔文学奖之作!|枕边书语NO.15
我们和诗歌之间,到底有多少种定义?
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深处的诗性,无时无刻不在发着它们的芽,结着它们的果。诗歌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湖泊,湖泊不仅仅养蕴着我们的情感,更倒映着那轮说不清是变了还是没变的月亮。它守着我们的宁静,湖面上的飞鸟带着我们的心绪致远。走吧,陪我去看看,另外一片的湖泊,以及湖中央倒映的那个月亮。
这片湖泊的名字叫做《吉檀迦利》,相较于我们的那片湖泊,它没有人文的博大,没有森罗万象的盛景,没有浑浊的浩瀚与深意。却有着独特的纯净与光辉。如果给这股纯净与光辉命名,我更倾向于“神性”。
相较于《新月集》孩童般的纯净,《吉檀迦利》的纯净更容易让人忘却时光,走上属于泰戈尔的独特领域。我们知道,《吉檀迦利》是一部以泛神论为主体意识的作品,何为泛神论呢?作为唯心主义的一种,泛神论没有极强的主观性,而把“神”视为世间万物,以最终探寻泛神的运行规律。这种思想和我国古代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不仅无论对错,更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我想先讨论讨论湖水本身,即“神性”。吉檀迦利的主线随着“发现神性”这一的过程缓缓展开,不同的阶段,我们以神性的视角来看,都散发着不一样的光彩。与其他神的虚无缥缈不同,吉檀迦利的神有着真实存在的寄体,充分的具象化为它赋予了合理性,让神性本身变得容易接受,更驱除了假神性所拥有的狂热和不理智。
诗人对神的赞歌之中,弥漫着永恒的味道,宛如交响乐最初的宏大,幕布掀开的不仅仅是乐团,更是光晕。神性对于我们的诗人,是一颗种子,点化心灵,传播普世的教义,是神的代言人在人间的工作。诗人用他的眼睛见证了人间更多的苦难,具有教育意义的炼心过程,是向远方朝圣的组曲。
与神的会见经历了漫长的波折,诗人行完了在人间的路。此刻,神正微笑地看着他的孩子。从见到了神的那一刻开始,在我们诗人所弹奏着的竖琴中,传出的就是辉煌的乐章。像古代教廷的吟唱,意义深远和丰富却又不单单仅限于此。这是能转化成微雨的烟花!湖水开始沸腾,直到遇见了死亡的寂静。这一刻开始,追寻永生。
非直观的东西容易让我们忽略,譬如湖边的草木和天上的飞鸟。他们的存在告诉了我们作品“人性“的一面。不违反自然本身和人的认知规律,《吉檀迦利》总是显得那么和谐。和谐让我们心生好感,更赋予了生的意义。仿佛是在印证着这一面,湖水中的石头,鱼,还有其他应该在这个地方出现的色彩缓缓浮现。《吉檀迦利》在全篇诗歌中,几乎所有词句都在强调人的行为,让人的行为与神性共通,是作品的特色,也是最具有美感和诗意的部分。因为人性也具有了神圣的味道。诗语,达者,通至性。
人类出现的情感,几乎是所有优秀文学作品的特征。这情感二字在《吉檀迦利》中通了至性,让符合认知规律的美感绽放地淋漓尽致。它是景色,而且是最美的景色,存在于最适合地方的、最美的景色。如果神性让我们略微排斥,那么人性一定是让我们容易接受的。
当我躺下的时候,封闭的听觉洞开。听觉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属于“生命“的分量。生命的礼赞同样是《吉檀迦利》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吉檀迦利从来没有忽视生命的意义,它对生命渴望,重视,试图用生命的本质来阻挡死亡,让生命变得比死亡更有灵性,更有意义。
我们丝毫不意外,用耳朵开启封闭的感知,从而引领我们到达诗人所描绘的真实之域。我们对作品的认同感,来源于全部的感官,尤其是独特的对于生命的礼赞。它将《吉檀迦利》丰富,让我们堕入”真实的精神世界“当中。
灵性作为生命的一大特征,贯穿了整个诗篇。它将人性、神性与灵性完美结合,并将他们共同注入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部分之中。从这一点来说,精神世界终究还是有不真实性的。但这种不真实性,充分地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让我们觉醒了我们的诗性,并怀着诗性去追求异样的感官。
终归是人的作品,终究是给神的祭品。吉檀迦利为我们打开了世界意识共同的大门。让人、神、物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彼此的存在。
看完这段不一样的解析
快来回答我们的问题吧
通过文末的小程序进行留言互动
并加可爱的书酱微信工作号
(请备注好学院+班级+姓名哦)
我们会从中选出点赞数超过10个且最高的20名同学
赠送70元心愿书单兑换机会一次
可以累计n次一次性兑换!
提交截止时间为每周五中午12点
问题:请说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诗,为什么?
上期中奖名单如下
请童鞋们添加书酱微信工作号
便于登记个人信息领取心愿书单兑换机会哦
策划 | 书香中南工作组评书小组
指导老师 | 双羽
文案 | 李垠翰
编辑 | 汪珈逸
统筹 | 胡星宇
获奖名单统计 | 苏春望
审稿 | 双羽
责编 | 向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