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国家博物馆、莫高窟等500+博物馆等你线上打卡!|CSUer弘毅约礼加油站NO.2
博物馆承载了人类的文化艺术、珍稀文物
在这个众志成城抗疫的假期
虽然我们无法如期实现与博物馆相见之约
许多博物馆现在都推出了数字化的在线观览!
今天,麓麓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博物馆的线上资源
让我们一起云看展
一起追寻各地文化历史的源头吧~
故宫博物馆
https://www.dpm.org.cn/Home.html
故宫官网全新改版上线的“全景故宫”已涵盖故宫所有开放区域,打开网页或是手机,空无一人的壮美紫禁城尽收眼底。
滑动查看图片
故宫第一逛是声临其境地走进宫内看看,这个全景故宫的网站将宫中各殿搬到你的手机里。
看过了建筑,接着再360度欣赏文物。数字文物库将故宫的众多藏品3D扫描,从各个角度呈现琳琅满目的宝物们。
滑动查看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
http://www.chnmuseum.cn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0余万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
滑动查看图片
“秦汉文明”展从全国各文物收藏机构精选出近170件组约300件展品,既包括秦始皇兵马俑、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皇后玉玺等家喻户晓的精品文物,也有海昏侯墓和大云山江都王陵等地出土的最新考古成果。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700余件意大利返还中国的流失文物艺术品历经12年回归之路终于归家,并在国博首次展出。
国家海洋博物馆
https://www.hymuseum.org.cn
滑动查看图片
陈列展览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版块,共设六大展区15个展厅。
滑动查看图片
除线上展厅外,国家海洋博物馆还设有海博电台,从多个维度挖掘几千年来深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海洋故事——《孙悟空大闹水晶宫》《大禹治水》和《精卫填海》!
敦煌研究院
https://www.e-dunhuang.com
众所周知,莫高窟是我国珍贵的艺术宝库,由于气候环境和其他一些因素,莫高窟在不断的“老去”。借助高科技手段,“数字敦煌”让一批敦煌艺术精品通过数字平台、数字展览、手机App等途径走出敦煌十年磨一剑。
滑动查看图片
30个洞窟、4000多平方米的壁画面积、300DPI的采集精度,敦煌研究院的明星产品,在家就能走进敦煌石窟。
滑动查看图片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
http://www.bmy.com.cn
滑动查看图片
现在,为了让游客更加清晰直观的看到兵马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采用了矩阵全景技术,把兵马俑搬到了线上,360°全景兵马俑坑图片,让你在家都能把把秦俑的头发、胡子都看的一清二楚。
滑动查看图片
浙江省博物馆
http://www.zhejiangmuseum.com
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十万余件。线上的数字展厅,既可以直接游览全馆展品,也可以单独欣赏某一件展品。
滑动查看图片
如果对某个展品感兴趣,也可以直接对某个文物进行欣赏,同样可以通过旋转360度观赏该物品。
苏州博物馆
http://www.szmuseum.com
苏博新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原址是太平天国的忠王府。所以在一个博物馆里面同时能看到现代建筑、古代建筑以及园林山水。
线上走进苏州博物馆,一瞬间便被清凉所包裹。
滑动查看图片
透过玻璃投进的光通透迷离,在头顶上映出一片窗外池中的潋滟水光。
滑动查看图片
甘肃省博物馆
http://www.gansumuseum.com
滑动查看图片
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 凭借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
上海博物馆
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和书画藏品都是全国顶尖级别,其镇馆之宝大克鼎更是国之重器,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想知道这件文物的故事吗?线上展厅欢迎大家!
滑动查看图片
点击下方小程序,更能在家轻松游览500+博物馆
好啦~以上就是麓麓今天给大家整理的线上博物馆资源合集啦!不知道大家对这些博物馆的建筑风貌、历史特色及镇馆之宝是否想要一探究竟呢?赶快行动吧!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就在这些对文化的探访中进行着。每一处博物馆都记录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渊源,静下心来,感受历史、感受变迁的时代,你所能见到的中国,不只是那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有那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
丨相关阅读丨
强自律!居家学习健康指南来啦!| 活力中南•健康微讲堂NO.6
来源 | 各博物馆官网 小不点大视界 黑眼睛旅行
图片 | 各博物馆官网
文案 | 汪珈逸 李权桂 李春东
编辑 | 林欣 甘佳松
审稿 | 徐智欣
责编 | 向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