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是“老乡”咋不是“老乡关系”?

2018-01-21 决策杂志 仕道

  


    近日,在网络上读到十年砍柴先生回顾自己在中央某部打拼沉浮的纪实文稿《大部小吏三年半》,让我们得窥上层权力运行的种种潜规则,堪称一部新《官场现形记》。文中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在本系统一次会议晚餐上,部党组成员兼人事司司长老唐拨冗光临,酒桌上闲谈,说起同桌好几位和他是山东老乡,这几个人均是处级干部。后来有人提醒,在座的小郑(郑红军)也是其老乡,唐司长回道:他么,还年轻,现在不算。砍柴先生听后大惑不解,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地从娘肚子出来就决定了,是否老乡由籍贯决定,怎能因为年轻就“不算”呢?

恐怕很多人会和砍柴先生一样,对唐司长的观点百思不得其解,明明都是老乡,唐司长却仅认那几位处级干部为老乡,却将“年轻”的小郑排除在外。在部里混了几年,砍柴先生才悟出唐司长话中的深意,老乡,是官场相当重要的资源,攀老乡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老乡之间的关联性由彼此的地位决定。也就是说,那几位处级干部才有资格和唐司长攀老乡,从而建立老乡关系,而小郑因为年轻、地位低微,是没有资格和唐司长攀老乡从而建立老乡关系的。他和唐司长是老乡不假,却无法建立真正的“老乡关系”。倘若他再好好干几年,也能混个处级干部,或许就和老唐由“老乡”变为“老乡关系”了。

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中国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关系本位”,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特征的人际关系、人脉关系。据有心人汇总,人与人之间人脉资源多达17种,诸如亲戚、朋友、同学、校友、街坊、邻居、同事、师生、师徒、战友、领导、部下、同乡、同党、干亲、结拜、世交等。但人脉资源能否转化为人脉关系,却是个未知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不断调整变革,国人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物欲横流,物质主义、货币拜物教盛行,人际关系商品化、实用主义化、机会主义化日趋严重,人与人之间原有的脉脉温情逐渐被冰冷的利益交换关系取代。人与人交往,很多时候不是看重亲情、友情、乡情,而是看重对方的权力、金钱、资源。假如你家徒四壁、身无长物、手中空空荡荡,纵使再亲的“亲人”、曾经最铁的“哥们”,也可能因为时下地位、资源的不对等而无法建立“关系”,“热脸贴上冷屁股”,“剃头挑子一头热”,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亲戚”、“朋友”、“同学”……这些原本令人温暖、动情的字眼,正日益蒙上物欲的“铁锈”,成为钱、权、名、色等苟合偷欢的“由头”、“借口”、“桥梁”!

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解决当前社会问题最关键是中国人没有心灵家园”,“资本,它可以进入社会,进入股市,可绝不能够进入灵魂,如果资本进了灵魂,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就不能持续发展了。”周教授的话堪称醒世药言,如果人人都太过功利、太过势利、太过世俗,我们的灵魂就会被物欲挟持,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成为“人对人是狼”的“霍布森丛林”。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应建立澄澈、平等、诚信、友善的关系。扭转颓败的世风,防止社会伦理沙漠化,看来,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