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全省人才引进“管压卡”,省人社厅长受到“诫勉处理” | 仕道聚焦

仕道君 仕道 2020-11-03



仕道最新原创文章


1、受到处分的书记、市长分别主持会议: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处理决定!(点击即读)


2、这名南京长大的商人,一个“爹”曾是副部级官员,另两个“爹”曾是正部级官员!(点击即读)


3、以自杀方式对抗组织审查的纪委书记,还非法持有枪支弹药、多次非法狩猎!(点击即读)


4、曾开直升机到省城开会的公安局长,主动投案自首!(点击即读)


一则全省通报,在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同时,其背后却是甘肃这个西部省份的“发展之痛”。
据新华社报道,甘肃省委对任性用权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严肃问责处理,并在全省通报批评,包括甘肃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贾廷权在内的5名干部受到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
仕道君注意到,这5名干部被处分的原因是任性用权,对甘肃省的人才引进工作“管压卡”。用人单位完成甘肃省人社厅的所谓“备案”,至少需要省委编办盖章2次,省教育厅盖章7次。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贾廷权)

省委书记、省长批示


据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1月13日发出的《关于对省人社厅任性用权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问责处理情况的通报》显示,经甘肃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省人社厅党组在全省进行通报批评,责成作出书面检查。



给予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诫勉处理;
分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党内警告处分,免去其党组成员、副厅长职务,改任二级巡视员;
给予事业处处长等其他3名责任人党内严重警告、党内警告处分及降级处理,调离省人社厅事业处。



近年来,人才流失多、引进难,一直是困扰甘肃发展的难题。《通报》显示,今年2月,为了给用人单位放权,甘肃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4部门出台政策,将引进高层次人才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政策出台后,得到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致好评。

然而,甘肃省人社厅却于3月25日违规出台文件,将事后备案变相分为招聘计划备案、考试体检备案、审批结果备案等3个事前备案环节,实行“变相审批”。“一些高校反映,省人社厅‘127号文件’与‘22号文件’要求严重相悖,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处处设限,致使人才引进工作更难。

对此情况,甘肃省委书记林铎批示:“对这种严重违背规定,在‘放管服’深入推进中仍设置障碍,体现部门‘权力’的问题严肃处理。”甘肃省省长唐仁健批示:“性质恶劣,严肃处理”。

甘肃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后发现,省人社厅存在违规出台人才政策文件,以备案之名行审批之实,通过“盖章”倒逼相关部门审批,要求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报备材料必须由甘肃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盖章后上报,否则甘肃省人社厅不予受理。

《通报》称,今年1月23日,甘肃省人社厅发布了第一批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历时5个月才完成第一个引进博士的“备案”,到7月底,还没有1名高层次人才真正引进落地。用人单位完成甘肃省人社厅的所谓“备案”,至少需要省委编办盖章2次,省教育厅盖章7次。


“十年流失一所兰州大学”


据人民网报道,2005年“两会”期间,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们当着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的面抢起了话筒,每人发言时间原定为5分钟,可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代表一说起西部人才流失的话题,却足足用了30分钟时间。

讲话中,王利民说, “在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

然而直到今年,人才流失仍是甘肃“两会”和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为留住人才、引进人才,近年来,甘肃新政不断。如2011年,甘肃省制定出台了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项目扶持、财税金融扶持、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安置、“服务绿卡”等配套办法,政府和用人单位将为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项目等多方面优惠政策。

其中,承担重大项目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转化资金扶持、政府奖及安家费等免征个人所得税、作出突出贡献政府提供100%购房补贴、优先安排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

此次《通报》指出,甘肃省人社厅任性用权,把“放管服”变为“管卡压”,对基层的强烈反映不理不睬、我行我素,存在政治站位不高,大局意识不强,权力观错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等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通报》最后要求,各地各单位要举一反三、引以为鉴,下功夫解决思想、政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落实落地。要从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作风改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对厅长诫勉处理是否有点轻?


仕道君注意到,甘肃省的这则通报,经媒体披露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半月谈、新京报等权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发表了评论。

半月谈在题为《甘肃省人社厅把“放管服”变“管卡压”,改革岂能挂着空挡踩油门》评论中指出,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仍有一些地方、单位、行业、领域的个别官员因贪恋手中权力,用“土政策”抵销“好政策”,挂着空挡踩油门,让中央的改革措施在他们那里空转,形成阻碍改革进程、拖累地方发展的“中梗阻”。这种顽疾,必须严查不怠、彻底解决。不甘放权、任性用权,人为制造“中梗阻”,看似小恶,实为痼疾。改革“最后一公里”问题,表面上是政府执行能力不足,背后却是个别领导干部错位的权力观、一些机关不思进取懒散懈怠的精神状态、为维护部门利益而罔顾改革大局的本位主义。可见,要攻克改革发展的腊子口,必先拿下转变作风的娄山关。

 

新京报在题为《“放管服”变“管卡压”,甘肃人社厅的政策执行为何变样了》的评论中指出,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过去的事前审批模式并迷恋审批权,不愿意下放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即便是“放管服”改革要求简政放权,但一些部门仍然通过变相审批的方式使行政审批死灰复燃。审批意味着民众和企业有求于有关部门,而备案则使权力关系发生反转,使部门过去掌握的权力不再。这使一些看似好意的改革却迟迟无法落地,并使企业和民众叫苦不迭。其次,一些部门有强烈的避责意识,害怕承担备案而可能出现的责任。很多政府部门并没有转变执政观念,仍认为监管就是事前审批,而对以备案制为代表的事中事后监管缺乏充分认识。在问责力度较大的情况下,一些部门担心未经审批而仅备案的项目会发生问题,所以宁可不予通过,也不希望因此而承担责任。

 

仕道君注意到,对甘肃省人社厅5名干部的问责决定,也有网友提出了质疑,认为对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贾廷权仅进行”诫勉处理”似乎过轻。

 

中央纪委法规室曾作过这样的解释:诫勉谈话,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存在虽不构成违纪但造成不良影响,或者虽构成违纪但根据有关规定免予党纪政纪处分的问题,由党组织对其进行谈话教育,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其目的在于对领导干部进行教育、提醒、警示,不属于组织处理。诫勉谈话主要是对有轻微违纪行为或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谈话、诫勉教育,达到提前打招呼、及时提醒、教育挽救的目的。

 

在此次事件中,分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被免去党组成员、副厅长职务,改任二级巡视员;事业处处长等其他3名责任人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党内警告处分及降级处理,并被调离省人社厅事业处。相对于其他4人,厅党组书记、厅长贾廷权受到”诫勉处理”确实有点轻。在其身上发生的问题,似乎并不是“小毛病”。

 

常言道:“问题出在下面,根子还在上面。”今年3月25日,甘肃省人社厅违规出台文件,将事后备案变相分为招聘计划备案、考试体检备案、审批结果备案等3个事前备案环节,实行“变相审批”。这份违规出台的文件,具体经办的应该是人社厅事业处。但按照机关的工作惯例和一般流程,如果没有分管领导甚至主要领导的交代,事业处是不会拟定这份文件的。还有关键的一点,这份文件如果没有厅主要领导也就是厅党组书记、厅长贾廷权的签批,文件也难以出台、实施。也就是说,厅主要领导才是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

 

对事件的“始作俑者”不作组织处理,仅进行“诫勉谈话”,确实有“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之嫌。


资料来源:决策杂志、半月谈、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大白新闻等








热文

荐读


A、中纪委罕见点名“六虎”,一共被罚超8亿!(点击即读)


B、秦光荣与向力力:一对“腐败世交”(点击即读)


C.  为同一涉黑组织充当“保护伞”,徐州多名领导干部被查!(点击即读)


D、郭元强卸任副省长,快看,最新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名单!(点击即读)


E、代理主任从酒局中早退,与女同事发生性关系时死亡(点击即读)


F、这名县委书记常以“三都王”自居:自己定的就是规矩、自己的话就是圣旨!(点击即读)


G中国最年轻军长因喝酒致人死亡被撤职(点击即读)


仕 道

hello,亲们!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主编微信号:pzzch681018

邮箱2200314323@QQ.com

官场奥妙   尽在仕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