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跟你聊一聊祖父母带孩子的严肃故事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组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2021-05-25

在本期八卦正式开始前

   让我们先探讨一个问题:

爸妈带的孩子和奶奶带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比如在我家,我的体育运动是这样的:


而在奶奶家则是这样的


再比如,在我家,我的打扮是这样的


而在奶奶家则是这样的


等我回去以后,爸妈见到我的反应是这样的


而我和同学一起上下学的场景则是这样的


作为严肃的人口学研究者,我们在一笑而过之余,却不免要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需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不是爸爸妈妈带?为什么这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去下象棋、跳广场舞,甘愿每天为孙儿洗衣做饭?

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肃”八卦的原则,这种问题当然不能用脚趾头回答,我们更希望从文献和数据当中找到答案。


1

隔代照料的现实

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帮忙带孩子的行为,一般被称为隔代照料(或隔代抚育、隔代抚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几代同堂、含饴弄孙是古往今来无数家庭的生动写照。在我国的家庭伦理剧中,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之外,祖孙关系往往也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关系,而且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往往都是受“带孩子这件小事”的激发,比如2015年曾经火遍爸妈朋友圈的《虎妈猫爸》,2017年的《我们的爱》以及《淘气爷孙》。

通过刷剧,我们迅速列出了一张爷爷奶奶专业户名单,他们在各种电视剧中扮演各式各样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慈爱、或严厉,与子女和孙子女之间往往矛盾重重、喜怒交加,但始终不变的是对后代的关心与爱护

擦擦眼泪,回到现实,我们试图用更为严肃的目光来看待隔代照料的现实背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是“外婆教大的?”

一方面,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生活成本不断升高以及女性就业机会增多的情形下,年轻夫妻常常难以独立抚养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市场化托幼服务并不成熟,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都有待提高,社会化的托管机构并不能满足幼儿照料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血缘关系的隔代照料在减轻育儿负担和缓解育儿焦虑方面就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越发地成为家庭照料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根据中国城市家庭调查,有超过一半的父母帮助成年子女照顾孩子。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地,大部分祖辈也表示愿意继续照顾可能出生的第二个孙子女。这种隔代照料还是老年人流动的首要原因,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有31.3%的老年人流动是为了照料孙子女。


而在未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育儿方式的日益精细化、养育成本的日益升高,将会有更多的老年人或主动或被动地投身到照顾孙子女的工作中来,隔代照料的现象将会更加普遍,隔代照料所涉及的代际关系、儿童教育、家庭发展等问题也将日益凸显



2

隔代照料的影响

隔代照料连接了祖父母、父母、孙子女三代,涉及到代际间的资源流动、情感关系,不仅影响涉身其中的每个个体,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学者们试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隔代照料对老年人有什么影响?在劳动参与上,需要照看孙辈是导致老年人提前退休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更多的研究关心的是隔代照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毕竟带孩子是一件容易腰酸背疼腿抽筋的事。但是当前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隔代照料对老年人而言是一种压力,会对他们的日常活动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参与产生负向的影响。而关于中国的研究则显示隔代照料对老人健康的积极意义:带孩子会明显地延缓老年人的认知衰退,对他们的自我老化态度也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老年人在带孙子女的过程中产生的抑郁、焦虑等情绪,是可以通过子女支持、社会参与来缓解的。


第二,爸妈帮忙带孩子,对子女有什么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老年父母的隔代照料会显著提高子女的劳动供给,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提高了6.3%,女性提高了14.3%,并且女性的工作时间增加幅度远大于男性。有老人帮忙带孩子,能够大大减轻子女照料孩子的负担,而且比起雇佣保姆、月嫂,自己爸妈帮忙带孩子对子女而言显然是更加放心的选择,也能够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第三,老人带大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带大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吗?虽然祖父母会有更多抚育幼儿的经验,也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照料孩子中去,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外都有研究发现,与双亲照料的儿童相比,祖辈照料的儿童身心健康状况较差、会有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祖父母对独生孙子女的溺爱催生了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我们在网上随便一搜,抱怨爸妈、公婆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的帖子比比皆是。


最后,老人帮忙带孩子对家庭关系有什么影响?随着“科学育儿”观念在年轻夫妻中的日益普及,不同代际之间在育儿观念、方式上的差异日益扩大,更加容易导致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影响代际关系。我们发现不仅电视剧乐于展现由带孩子引发的家庭矛盾,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八卦之火也是熊熊燃烧。关于中国的研究发现,在中产家庭的儿童抚育工作中存在代际和性别的分工,形成了一种“严母慈祖”的格局。我们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中发现,随着老年人照料孙子女频率的升高,他们会越经常地觉得子女对自己索取过多。


3

隔代照料的动因

了解了隔代照料造成的复杂影响。我们不禁要问:既然隔代照料可能会占用老年人的时间、消耗老年人的收入、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老年人在照料孙子女呢?有几种理论或许能给出解释。


第一,代际交换论。

代际交换理论常常被用于解释代际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互相支持。这种理论认为,家庭内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一种付出与回报的交换关系。在社会学祖师爷费孝通(1983)看来,区别于西方社会的“接力模式”,中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交流、均衡互惠的“反馈模式”,或者说是“抚养—赡养”模式。父母在年轻时抚养子女,而子女成年后又会反过来赡养父母,即“反哺”

根据这一理论,老年人抚育孙辈也是一种代际交换。“理性”的祖父母有可能会选择投资那些具有最大回报能力的子女,照料孙子女其本质是向其父母(即祖父母的成年子女)发出的养老契约的信号,促使其未来给予晚年赡养。老年人在养育孙辈时,关注点在于子女而非孙子女,他们是通过为子女养育孙辈来换取子女的报答。有针对中国农村地区的研究认为,中国家庭内存在这样一种互惠模式,照顾孙子女是老年人对自己子女外出打工来获取经济成功的一种投资,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有权分享子女的成果,即获得子女的回报。


第二,责任内化论。

有人肯定会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只谈钱多伤感情啊。确实,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子女对父母的照料并不完全是简单的契约关系。就文化观念而言,中国传统的家庭主义伦理是一种维护和促进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之稳定的价值体系,因血缘关系连接起来的亲属之间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的亲密关系,彼此承担无条件的、无限的相互照顾和扶持的责任和义务,从这种理论出发,我们也可以认为,老年人抚育孙辈源自于中国传统的家庭主义伦理,是在当前成年子女难以独立照看幼儿、3岁以下托幼服务缺乏的情况下一种出于责任感的行为。


第三,利他主义与价值寄托论。

尽管我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虑在内,但实际上责任内化论仍旧不能完全摆脱“互惠”的影子。家庭经济学领域的大师贝克尔则提出了一个更为纯粹的奉献型理论:利他主义论。这种理论认为家庭内部的资源转移是出于家庭利益而非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家之主是出于对家庭成员福利(welfare)的关心而将资源转移给他们,子女的福祉将直接影响父母的幸福感。老年人帮助子女照料孩子常常是作为一种无私的付出和体现长辈对子女、孙子女关爱的重要方式,是一种家庭中利他主义的体现。而“价值寄托论”则认为,老年人为子女提供帮助是一种继续体验和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中国的社会道德鼓励老年人维持生产力、避免依赖于他人,而帮助自己的子女以及孙子女可以满足老年人“发挥余热”的愿望,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老人帮忙带孩子,完全是“我开心就好”,根本不需要子女的回报。

到底属于哪一种?也许都有,不重要了。适度的隔代照料能为老年人带来心理慰藉,也有利于帮助老年人实现价值,而且还缓解了成年子女的照料压力、降低了育儿成本、提高了子女的劳动参与率,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在政府和市场暂时无法完全解决托育问题的情况下,隔代照料能够发挥替代性的功效,在短期内是可持续的。


最后我们想说,无论自愿与否,无论是为了你还是为了你的孩子,帮你带孩子的爸妈,可能都在痛并快乐着,请给予他们多一点的沟通、多一点的理解、多一点的感谢,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需要,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参考文献

1   马春华,石金群,李银河,王震宇,唐灿.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 社会学研究,2011;2:182-216

2   孙鹃娟,冀云.中国老年人照顾孙子女对老化态度的影响.人口与发展,2016;

3   郭筱琳.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一年追踪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6:1072-1076

4      Esther C.L.Goh & Leon Kuczynski.2010. ‘Only Children’ and Their Coalition of Parents: Considering Grandparents and Parents as Joint Caregivers in Urban Xiame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13:221-231.

5   肖索未.“严母慈祖”:儿童抚育中的代际合作与权力关系.社会学研究,2014;6:148-171

6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7-16

7   宋璐,冯雪.隔代抚养:以祖父母为视角的分析框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83-89

8      Zhen Cong & Merril Silverstein.2008. Intergenerational Time-for-Money Exchanges in Rural China: Does Reciprocity Reduce Depressive Symptoms of Older Grandparents? 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 1:6 – 25.

9   刘汶蓉.当代家庭代际支持观念与群体差异——兼论反馈模式的文化基础变迁.当代青年研究,2013;3:5-12

10   Gary S. Becker. 1974. A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 1063 – 1093.

11   John Laitner.1997. Intergenerational and Interhousehold Economic Links. In: Mark R. Rosenzweig & Oded Stark. 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 Vol 1A.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12   Xuan Chen & Merril Silverstein, 2000. Intergenerational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Older Parents in China. Research on Aging. 1:43 – 65.


本期作者

陶涛

社会与人口学院  副教授

刘雯莉

社会与人口学院   博士生


图文编辑:社会与人口学院 本科生 李芷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