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一周《少年的你》千呼万唤使出来,四字弟弟又火了一把,完成了壁咚和荧幕初吻,台词、犀利的小眼神以及和周冬雨默契的配合都让他的演技受到一致好评。作为老阿姨的小编在看电影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一边感叹着弟弟真的长大了,一边又为电影里展现校园欺凌的情节而唏嘘。这部电影再一次将校园欺凌问题引入公众视野,虽然带有一定艺术夸张的成分,但影片中尽可能地对校园欺凌中所涉及的多方均有所呈现,包括欺凌者、被欺凌者、其他同学、校方(老师)、家长、社会(警察)等。作为尽职(ba)尽责(gua)的小编,今天也要来说说校园欺凌这件事儿。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也会被称为“校园霸凌”,这个概念最初由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奥维斯(Olweus,D.)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认为欺凌一般具有长期反复性、恶意侵略性、存在不平等力量关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邹红军等(2019)在总结了2002年以来我国校园欺凌研究的基础上,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欺凌者通过多种形式持续地对一个或多个学生实施伤害的具有普遍性(或隐蔽性)的以强凌弱或以众欺寡的个体间或群体性暴力性事件。”
因此,校园欺凌属于暴力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性事件或者欺负都是欺凌,比如偶然发生的、相对比较简单的学生间的冲突并不能上升到校园欺凌的高度。但同时,校园欺凌也并不将事件发生范围限定于“校园”之内,就像《少年的你》中陈念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欺凌(被剪头发、扒衣服并拍照)就发生在校园之外,但这仍然属于校园欺凌范畴。校园欺凌可以划分为多种形式,按照欺凌行为可分为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等,按照遭受欺凌形式可分为心理欺凌、身体欺凌、言语欺凌、性/性别欺凌等。而现实的欺凌行为通常都以多种形式共同发生,如《少年的你》中陈念所遭受的殴打、辱骂、被孤立、拍裸照、母亲被追债的照片广发全校等,几乎涵盖了校园欺凌的所有形式。
▲《少年的你》剧照
其实,很多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发布的《学校暴力和欺凌:全球现状和趋势,驱动因素和后果》中显示,全球约1/3的青少年遭受欺凌。总体上,男孩遭受欺凌的情况更严重,但在欺凌发生率高的国家,女孩则更容易受到欺凌。2011年美国约瑟夫青少年伦理品格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50%的学生曾在过去一年里欺负过别人,而47%的学生被以令人非常难过的方式欺负、取笑或者嘲弄过。根据日本2015年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过去6年里,日本校园中近90%的学生曾遭遇过校园欺凌(小编觉得这么高的比例可能并不是完全严格意义上的欺凌)。
▲来源: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and trends,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
在中国,校园欺凌/霸凌、校园暴力的事件也屡见报端。一项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相关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称,仅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一年时间内,网络涉及“校园暴力欺凌”的新闻有36761篇次,相关论坛贴文39189篇,微博721947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发生地包括北京、上海、广西、云南、东北、海南等(中国新闻周刊,2016)。2017年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中,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其发生率约为23.3%;并且中国校园欺凌发生情况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为46.23%,整体上呈现“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分布。根据2016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初三学生曾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约为57.27%,其中语言欺凌的发生比例约为49.29%。亦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全国范围或者部分地区的调查,但结果并不一致,不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曾遭受过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比例为20%~70%,曾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比例为5%~50%。尽管结果相差较大,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校园欺凌现象是普遍存在。校园欺凌为何发生
校园欺凌会给被欺凌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因遭受校园欺凌而自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即使到成年人阶段,青少年时期的被欺凌经历仍可能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甚至有些学生因遭受欺凌而转变为欺凌者以寻求报复或者心理的平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校园欺凌现象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个体层面包括个人性格特质、青春期特征、个人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状况等。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动荡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相对幼稚产生矛盾,表现出精力旺盛、情绪波动较大、易冲动等特点,在情感和欲望的激励下可能超脱理性的控制。欺凌者往往更加缺乏同情心,有着更强烈的愚弄别人和统治的欲望。来自学习、家庭或者学校的压力也可能使得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竞争带来的挫败感更容易使得他们感到不安和焦躁,甚至迁怒于其他同学,从而发生欺凌行为。而被欺凌者则往往会表现出自卑、焦虑、过分恐惧、害怕社交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有可能在欺凌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加剧。
从家庭层面来看,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家庭也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家庭结构功能往往缺失。欺凌者往往缺乏家庭情感的温暖,父母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好,经常吵架甚至发生家庭暴力,而父母并未对其在小时候殴打别人的行为进行严厉正规的教育,或者经常以打骂作为惩罚;被欺凌者家庭则多表现为父母专制,缺乏民主氛围,父母之间地位不平等,父母和孩子关系恶劣等。有不少研究发现,住校的学生更容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不论是欺凌还是被欺凌,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也是欺凌行为高发的人群。父母失位使得传统稳定的家庭结构发生改变,造成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主体缺失。电影中魏莱的父亲因复读而一年没跟她说一句话的行为是使魏莱以欺凌弱小的方式来宣泄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母亲对她行为的包庇更是为她提供了保护伞。学校层面包括学校监管、老师教育和同学的影响。应试教育容易压制青少年个性,忽视其身心发展,心理压力大。同时,欺凌现象高发的学校通常都对相关事件监管不够,也并未进行足够的心理健康、情绪管理、应对欺凌行为的教育。教师擅离职守、未及时发现并制止或处理方式不当也是欺凌行为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少年的你》中老师对欺凌行为并非不知情,但当看到陈念椅子上的红墨水时却只认为是恶作剧,或者是担心上报后被开除(陈念举报之后班主任被开除了),仅有一句没有具体针对对象的呵斥,并未深究,这种不报告、不出纸或处置不力的行为使得欺凌者更加无所畏惧。
同学间的影响也使得一些同学陷入欺凌与被欺凌的深渊而无法自拔,迫于强势者的压力或为求自保而加入欺凌团伙,但实质上也是被欺凌者,电影中的魏莱小团伙里那个因陈念被小北保护起来而转为被欺凌对象的女生便是如此。而面对欺凌行为,多数人的沉默也将被欺凌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从社会层面来看校园欺凌问题,可以被视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群体性失范”。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期,社会秩序不断调整,各种价值观念冲突碰撞,现代校园与社会的围墙被打破,加之青少年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健全,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反学校文化”容易受到难以在主流学校文化中获得认同的群体的追捧,进而助长其越轨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失能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化现象。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转变,加之人口大量流动带来的实质上的家庭结构不完整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趋向多元化,家庭功能逐渐弱化。最后,社会规则的缺失使欺凌行为冲破最后一道防线。虽然早在2004年就颁发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多数时候却形同虚设,直到2016年国务院才正式出台《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等一些列针对性的指导文件。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能做什么
胡小蝶在自杀之前“她们欺负我,你们为什么都不做些什么?”的质问深深敲打在陈念的心上,也使得我们每一个人不禁扪心自问,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能做些什么?
首先政府加强对社会环境综合治理的统筹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加强对网络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的整顿。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公民极强的法治观念等是将校园欺凌行为扼杀在摇篮里的重要一环。另外,为家庭结构功能的维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异地高考政策”等,减少留守、流动儿童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同时加强家庭文化的宣传,促进家庭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方面,亦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厘清相关概念、细化校园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等。学校应在“教书”的同时加强“育人”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加强面对师生的校园欺凌专题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通过提供个人和家庭的咨询辅导加之适当的惩戒机制,构建“家校-师生-父母子女”间的对话协商治理机制,及时矫正欺凌行为。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面对欺凌行为的上传上报机制及合适有效的处理方式等,杜绝不管、不问、不上报或者简单粗暴的惩罚等失职行为。家庭层面则需要对教养方式加以归正,摒弃暴力型、专制型教养方式,崇尚民主与宽容。一方面需要加强家长的宣传教育,让家长为孩子做好表率。家长需要在关注孩子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保持良好、亲密的家庭关系,掌握与孩子相处和沟通的技巧。当欺凌发生时,家长也应当及时反应配合干预项目与康复计划。关于校园欺凌治理专题详见今日下一条推送《校园欺凌应该用严惩吗?》
最后小编想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跟在陈念身后,让她安心的小北。
▲图片来自微博
[1]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and trends,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
[2]邹红军,柳海民,王运豪.概念·成因·治策:我国校园欺凌研究的三维构景——基于相关文献的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19(07):40-47.
[3]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20-23+46.
[4]冯帮,李璇.我国近十年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7(04):10-15.
[5]胡学亮.中小学校园欺凌高发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31-37.
[6]宋月萍,张婧文.初三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对健康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11(0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