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在手,爱情长久?
一房在手,爱情长久?
作者:张逸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赵梦晗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
主动或被动拥有“婚房”,似乎是年轻人成家立业的重要标志。在拥挤的大城市,“房子”既是经济压力的主要来源,也是伴侣朝夕相处的庇护所。房子由谁所有?又由谁负担着还贷压力?还房贷之后,还有多少钱用于支出?是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还是一家人“蜗居”的生活避难所?一处居所,可能会成为伴侣们共同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关系破裂的引线。伴侣拥有的房产特征将如何影响关系稳定,Sandra and Machael两位学者在他们研究中展开了一系列探索。
首先,房子是租是买?
众所周知,婚姻关系牵涉财产关系,婚姻解体(甚至分手)往往面临着财产纠纷。对于大多数伴侣来说,房屋所有权是伴侣双方财产关系的重中之重。一对伴侣决定共同购买房产,也往往意味着伴侣对关系的预期稳定,愿意共同进行大额资金投入;反之,当关系破裂时,往往会有一方失去房屋居住权而面临需要重新搜购、搬家、适应新居的境地,因脱离关系而偿付了巨大的成本。因此,在房屋所有权属于伴侣双方的情况里,房子如同给关系筑起了一道护栏:外面的难进来、里面的难出去。
拥有房屋产权的伴侣显然会比无房屋产权的伴侣对待关系更谨慎,因而也更难走向关系破裂。多地的实证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并且,自己购置并装点的小家显然要比受到诸多限制的共同租房带来的效用大多了,这样一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损失现有住房会增加不少心理成本,分手之前,更容易“三思而后行”。因此,买房子的伴侣,比租房子的伴侣更难走向关系解体。
其次,房子所有权归谁?
房产证上的名字写谁,确实会对关系稳定性产生影响。当房屋产权属于公婆/岳父母时,离婚/分手概率最高。这一现象的背后可能藏着各式各样的家庭矛盾…暂且不表。单凭对房子的付出来说,一方父母买房,伴侣双方付出就相对较少,因此,关系破裂时失去住房也并不那么难以接受,离婚/分手的阻力也就更小。看来,是否有房——多半意味着较好的经济条件,也并不是最重要的筹码;而对关系更多投资,(或者也有可能是能经济独立避免复杂家庭关系的困扰)才能获得更稳固的感情。并且,这样的投资对伴侣双方放之皆准:男性或女性作为房产所有人,在关系破裂层面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房屋特征又会怎么影响关系?
这里的房屋特征,主要指房屋的经济负担特征和空间压力特征。经济负担特征顾名思义,就是购买房子给人带来的经济压力,一般用除去房贷负担后的剩余收入除以家庭户规模衡量。空间压力特征则是专指房子的拥挤程度,主要指平均生活面积。显然,是否省吃俭用供养房贷的生活质量天差地别,筒子楼和小庭院的生活舒适度也相差甚远。在实证研究中,学者往往尽量控制了社会经济地位因素,这里的经济负担和空间压力的作用常常与“拥挤的情绪空间”联系起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拥挤的生活环境会带来更多退缩、抑郁和攻击状态。对于一同居住的伴侣来说,互相消化情绪可谓是家常便饭。长久地处于更紧张情绪中的伴侣,关系也就自然面临更多考验。
现有研究中,对于经济压力的研究结论是肯定的:房屋的经济压力对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更大的经济压力更容易导致关系解体。控制总收入之后,在总收入中扣除住房负担,剩余收入占比较高的伴侣关系解体风险较小。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房贷仍然挤压着人们的生活空间,这种挤压程度越大,越会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过,不同的研究对于住房舒适程度与伴侣关系解体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定论。英国和俄罗斯的实证研究发现拥挤的房屋条件会带来较差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关系的稳定程度。但Sandra and Machael对德国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房屋舒适度(在研究中被操作化为每个家庭成员平均拥有的房间数)会对伴侣关系破裂产生影响。或许,房屋舒适程度对精神状态的影响也“因地制宜”,尚无定论。
总的来说
一房在手,爱情确实相对长久——但这不仅意味着一定的经济实力,更意味着双方对于关系的投资。更少的投资(比如房屋来自一方的父母)并不利于关系的维持。身居“陋室”或许并不影响关系,但更重的经济负担却是有害的。尽管经济基础要有,但切莫不可压力太大,平平淡淡才是真~:)
参考文献:Krapf, S., Wagner, M. Housing Affordability, Housing Tenure Status and Household Density: Are Housing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Union Dissolution?. Eur J Population 36, 735–764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0680-019-095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