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饭圈真的完全“非理性”吗?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组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2022-11-13

本文作者

张露尹 

牛津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硕士研究生


任编辑

靳永爱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图文编辑

庄溪瑞、温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毕业生



提起饭圈和爱豆,大多数人是又爱又恨。


一方面,选秀时期“要票不要奶”的畸形打投,千篇一律、毫无灵魂的控评,对偶像错误无底线的包容“洗地”,以及不同粉丝间的拉踩撕逼,成为许多“路人”眼中难以理解的行为。而另一方面,饭圈组织的慈善公益活动又让人看到追星带来的积极一面。与狂热粉圈相伴相生的是养成系偶像的兴起。


乐见其成者说这种造星模式使得普通人也能在娱乐圈有一立足之地,让人相信“越努力越幸运”,而反对者则批评那些养成系爱豆毫无业务能力、只会“虐粉”“媚粉”,空有一身注水流量。


今天,八卦的严八小编就借毛丹,王敬雅,陈佳俊(2021)和闫方洁(2021)的两篇关于饭圈和养成系偶像的文章,和大家唠一唠粉丝文化那些事。



1

“饭圈”是怎样形成的?


饭圈的形成与宏观层面的结构性因素有关,依赖社会转型时期的结构性机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家全覆盖型社会转向国家宽覆盖型社会。


其一,国家不再简单用传统高政治标准统一衡量要求文化领域,逐渐从“文艺为政治服务”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转变。


其二,不再简单用传统高道德教化标准统一衡量要求所有文化娱乐活动。因此,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纯娱乐”内容快速增加,出现了明星演唱会、卡拉OK等市场化产品,陪伴了很多人童年的《快乐大本营》也是在这一时期(1997年)开播的。


其三,不再简单用传统官媒娱乐尺度去统一衡量和要求所有媒体。随着国家对社会和市场的放权,社会其他群体对饭圈态度变得更为包容,同时商业资本涌入文娱产业,进一步促成饭圈的形成和维系。


2

为何饭圈容易失控?


饭圈往往具有类组织特征,包括圈层化等级、规训成员、制度规则等。那为什么饭圈还是容易失控呢?


首先,饭圈的圈层等级反映的是影响力而非支配性权力的安排。粉丝后援会、如“反黑”站等职能型组群以及“大粉”处于核心圈层其次是资源产出型图站、影响力较小的组群以及“死忠粉”,最外圈才是普通“散粉”。



其次,饭圈的所谓规则制度,往往是平台的一般性规定(如微博超话的规定),更多时候是依靠成员的情感纽带来运行。


最后,饭圈对粉丝的日常规训关注传授 “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粉丝”,而容易忽略来自管理部门和社会舆论的社会约束性要求。也因此,饭圈善于聚合粉丝、激发情绪,而缺乏对成员的约束力和监督管理。



3

“养成系”偶像和“赋权式”粉丝


与狂热粉圈相伴相生的便是养成系偶像的兴起。养成系造星模式起源于日本,最早的尝试是制作人秋元康在1985年推出的、由未经训练的业余女生组成的大型组合“小猫俱乐部”。随着2005年日本女团AKB48的走红,养成系逐渐风靡东亚。在中国的典例便是TFboys



养成系偶像与传统偶像具有明显差异。后者往往在出道前便经过系统训练,通过优秀的作品为大众所熟知,而前者往往依托平凡人的人设,有意暴露自身的不完美和不成熟,以求在粉丝见证下逐渐进步,依靠粉丝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走红。



与养成系偶像相伴而生的是赋权式粉丝。赋权式粉丝不再仅仅是明星的仰慕者和消费者,更是创造者和经营者,是造星过程中除经纪公司、大众媒体之外的“第三种权力”。不论是《偶像练习生》中的“全民制作人”,还是《创造101》中的标志性话语“你要pick谁”,都反映出赋权式粉丝的主体地位。



养成系偶像的粉丝以90后、00后为主。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他们成长于较好的物质环境,接受更多文化教育,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人们对追星族“脑残”“降智”的刻板印象截然相反,《2018粉丝白皮书》显示,“高学历学生族是追星主力军”,在娱乐明星的粉丝中,71.2%拥有本科与大专学历,硕士以上学历占5.6%。


4

“养成系”偶像为何兴起?


首先,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新兴为养成系偶像和赋权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一,这些新媒体的及时性与便捷性使得偶像能更直接地与粉丝互动,通过拍摄vlog、幕后花絮等形式分享工作生活,拉近和粉丝的距离,建立情感纽带。其二,新媒体的聚合性和互动性促使粉丝实现聚集、形成社群。追星不再是个人化的行为,“散粉”的存在成为例外,粉丝们或是依靠微博超话形成社群,或是追随在“大粉”、“粉头”和“粉丝后援会”。其三,新媒体的平民性与开放性也赋予了粉丝前所未有的文化生产权力,使得他们能通过产出美图、表情包、视频剪辑、以及同人文创作来帮宣传偶像。2018年大火的《镇魂》最初便是依靠沙雕表情包“出圈”。



其次,养成系偶像的兴起反映出消费文化的变迁,是后福特主义时代符号价值的凸显。


1990年代传统偶像的生产与消费具有福特主义的特征,即基于工业化和标准化进行大量生产,依据商品的使用价值做出消费选择。经纪公司通过模式化的标准挑选偶像,依靠流水线式的培养与包装打造明星,以满足受众较为单一的诉求,即专业素质过硬。因此,传统偶像往往是老少皆宜的。



然而在后福特主义时代,消费者有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且更为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消费行为包含着意义和关系的建构。养成系偶像以市场细分为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团体组合,且其内部成员往往具备特色迥异的形象性格,能够满足不同特征(如性别、年龄)粉丝的差异化品味。此外,养成系偶像注重情感营销,满足粉丝的符号化消费需求,即通过粉偶像、追星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个性和身份认同,而不再看重偶像的业务能力。


最后,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养成系偶像大火的决定因素。


对90后、00后的粉丝来说,养成偶像的过程有三重意义。其一,打破传统媒介权力,确认自我权力。赋权式粉丝瓜分了传统媒介生产者的文化霸权,对偶像事业成功与否拥有的更大决定权和干涉欲望。其二,追求民主和平等,确认自我价值。不同于被神化为信仰和崇拜的传统偶像,养成系偶像被打造成拥有缺点的普通人,通过努力实现突破,这彰显了文化产业中的平民主义立场,是新时代大众对等级主义、精英主义文化模式的反抗。其三,实现成长与进步,确证自我意志。养成系偶像对粉丝而言不仅是欲望的投射,更是理想的实现。粉丝想要“和偶像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养成偶像的过程也是展现自我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即在养成偶像的同时也是在养成自己



5

小结


不论是饭圈还是养成系偶像,其兴起都离不开宏观因素,与社会转型带来的结构性因素、消费文化的变迁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息息相关。同时,社交媒体的新兴也为粉丝的聚集和与明星的互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然而,因为饭圈的类组织特征,使其不善于约束监管成员,导致饭圈失控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 毛丹, 王敬雅 & 陈佳俊. (2021). “饭圈”观察:组织特征与圈内外关系. 社会学研究(06), 90-112+228.

[2] 闫方洁.(2021). “养成系”偶像及其“粉丝”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内在逻辑——基于技术、文化与心理的多重视角. 思想理论教育(08), 86-9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