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课堂】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微课视频+课件+练习

点击蓝字关注


——分享最优质教育资源     给孩子高质量的帮助

关于我们

●●●  ●●●

教育之音平台,致力于服务中小学各年级家长,每天准时分享最新教育资讯、各年级学习资料、学习方式方法等,汇聚最好的教育资源,传播最好的教育理念,孩子成长路上,我们相伴相助!

早一点关注  少走一点弯路

2020年秋初中九科多版电子课本免费领▲


九年级同步微课堂

第一单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 雪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你是人间四月天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我看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敬业与乐业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上尉的信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论教养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







知识点讲解





第20课《创造宣言》

一、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著名教育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二、故事背景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三、理解词义

宣言:(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 开表示意见以 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宣告; 声明。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 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 词穷的样子。

鲁钝:愚笨,不敏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崇拜:尊敬佩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五、问题解疑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 法。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 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 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 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 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


2.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师要团结协作。


3.第四段结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4.第⑥自然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

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5.第8自然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

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 无言的表现,来批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创造。


6.第九段前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 法。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第⑫自然段作者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 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不要因为点滴的创造小而不做, 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 奢望“一口吃个胖子”。


8.作者写东山樵夫断定“泰山没有东山好”的目的是什么?

批评东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现象,不会变通,不会创造。


9.作者想象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是作者 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性和感染力。


10.回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 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启发我们 要“时时处处”进行创造。


11.第⑮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作者直抒胸臆,热切呼唤, 表达了渴望创造的急切心情。


1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借罗丹的话,发出宣言,号 召我们用自己的“汗”“血’’ “热 情”去创造。




同步教案





第20课《创造宣言》

一、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著名教育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二、故事背景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三、理解词义

宣言:(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 开表示意见以 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宣告; 声明。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 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 词穷的样子。

鲁钝:愚笨,不敏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崇拜:尊敬佩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五、问题解疑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 法。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 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 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 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 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


2.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师要团结协作。


3.第四段结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4.第⑥自然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

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5.第8自然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

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 无言的表现,来批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创造。


6.第九段前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 法。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第⑫自然段作者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 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不要因为点滴的创造小而不做, 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 奢望“一口吃个胖子”。


8.作者写东山樵夫断定“泰山没有东山好”的目的是什么?

批评东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现象,不会变通,不会创造。


9.作者想象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是作者 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性和感染力。


10.回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 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启发我们 要“时时处处”进行创造。


11.第⑮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作者直抒胸臆,热切呼唤, 表达了渴望创造的急切心情。


1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借罗丹的话,发出宣言,号 召我们用自己的“汗”“血’’ “热 情”去创造。





▍标签:初中语文 微课堂

编辑:小音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教育之音平台

给孩子高质量的帮助

赢取未来高品质的生活

孩子终要离开   

现在助ta一臂之力→


喜欢本篇请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