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讲台的耄耋老人王辅成:“他站上台,只字未言已是一堂课”
人生70古来稀,天津师范大学退休教师王辅成今年已经79岁,却仍然活跃在本市大、中、小学的课堂,把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做晚年最崇高的使命。
25年来,这位爷爷辈儿,甚至是太爷爷辈儿的老师,坚持“站着讲、脱稿讲、不计报酬讲”,累计宣讲1500多场、受众40万人,今年9月被授予“全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让我们走近这位传奇教师,为您讲述这份荣誉背后的奋斗故事。
10月13日,一场秋雨飘落津城,王辅成来到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该校学生预备党员党校讲授《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除了364名预备党员,还有54名大学生自主报名前来听讲,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椅子不够用了,二楼的走廊里挤满了坐小板凳的学生。
“今天在座的有咱们天大的预备党员,还有一些积极申请入党的同学,所以我问候的称谓应该就是两个。尊敬的朋友们、亲爱的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这样的开场,引来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预备党员柯如诗是一名大三学生,早年就听师兄师姐说过王辅成的故事。为了近距离接触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师,她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现场,抢到了第一排的位子。
这堂课,她记下了王辅成讲的“十个要”,比如“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热爱伟大祖国”。但印象最深的,是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师在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站满了全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梦想从来没有如此之切近……让我们所有的青年学子,都以奋斗者的姿态,迎接这美好一天的早日到来!与大家共勉!”一身风衣、双脚跨立,讲台上的王辅成抑扬顿挫、身姿挺拔。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站着讲”就是这位耄耋老者给大家最直观的鞭策,听课也就更加专注。有一种说法是,王辅成往讲台上一站,只字未言就已是一堂课。
同为大三学生的李佳桥,对此感触更深。作为党校工作人员,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请王辅成来讲党课,虽然每次都为他准备桌椅,但每次都是被拒绝,只好在开场前匆匆把椅子撤下。
“没有坐着讲过,从来没有一次。我总觉得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他感到是对他的一种尊重。”王辅成告诉记者,坚持站着讲,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演讲效果。
但熟悉的人知道,胆结石、前列腺……王辅成站下来的每一堂课,都是跟身体较着劲儿。讲台上的水他从来不喝,这也是为了不休息、不上厕所,确保演讲一气呵成。
影响最大的还是腰间盘,王辅成年轻时参加海河、排污河的施工,还加入了“黎明连”,每天清晨加班一个多小时,二百多斤的大土筐全靠肩扛手抬。当年落下了病根儿,一上岁数就找了上来。
即便如此,王辅成还是在讲台上一路“站”了下来。从1994年开始宣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今已经坚持了25年,宣讲场次累计1500多场,受众约40万人次。
讲台上的王辅成,理论知识、中华经典、新闻案例信手拈来,两小时的宣讲需要三万多字,他却从来不靠讲稿、课件,还能常讲常新。
对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这完全是靠多年来的积累。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在小白楼对面的家里,王辅成每天早上五点半开始背诵古文、古诗,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60年。
在他看来,当好一个老师,一定要有更宽广的知识储备。仅就古文背诵而言,他在年轻时就定下了背诵百篇的目标。
他还把每个月重点诵读的篇目编成了顺口溜——“魏一、王二、韩五、柳六、杜七、欧八、范九、王十二、苏十五、苏十七、李十八、刘十九、左二十……”
每月1遍,60年就是720遍。王辅成常开玩笑,说就算有一天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他也不会忘记这些。
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从古文中增长知识,提高精神境界。
三年以前,王辅成还住在一间计租面积38平米的平房里。之所以这么多年能一直住下来,他觉得跟自己背诵大量提倡简朴的古文有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房子简陋没关系,道德品格高尚就行。”
《古代散文选》是王辅成常背的书目,一套三本都能背下来。这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部头,尽管书皮包了多次,内页还是已经泛黄、掉渣。
除了诵读,书上还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随时记录下阅读的感悟。这些,大都能跟三观宣讲联系起来,变成讲台上的旁征博引。
比如一首《瀑布》诗,“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王辅成的理解是,瀑布从高山直泻而下的时候,还非常正直,但距离大海还有一段漫长的时间,一定要警醒自己不能受到污泥浊水的污染。
王辅成的晨读经常持续到10点、11点,然后才是洗漱,最后才是吃早点。用他的话说,在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之间,他把精神摄取放在前面。
这样的积累,保证了讲台上的稳定发挥。
“你跟别人交流东西,总应该有个先消化吸收的过程,你自己都不用消化吸收,你就跟别人探讨,这不合适。”在王辅成看来,引人入胜的演讲,还要有凤头、猪肚、豹尾,这叫三绝。
凤凰是百鸟之王,演讲开头要引人入胜;猪的肚子丰满,讲的内容要丰厚、充实;豹的尾巴像钢鞭一样,演讲结尾一定要短促有力,或振聋发聩、或余味无穷。
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往往讲一个观点,要有许多个例证才能充实起来,而且还要常讲常新。
为此,王辅成会阅读大量的报刊、书籍,这些书报资料,在卧室里堆起了4座“小山”。每天下午,他就会扎在书堆里,用记号笔圈圈画画。
王辅成的生活,除了简单的起居,只有宣讲和准备宣讲,但他并没有因此觉得辛苦。“当你有了一个高尚而伟大的目标时,就会把你的劳动当成休息。”王辅成告诉记者,宣讲是帮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想取得好的演讲效果,就要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
“不下这样的功夫,做到脱稿演讲是不可能的。为了真正打动同学的心,你得把准备这个苦事儿看成一件乐事。”他说。
很多主办宣讲的单位认为,王辅成既然付出了劳动,获取报酬理所当然。但王辅成讲课,从来不要报酬。
“做事就是为了拿钱,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王辅成表示,自己有退休金,生活有保障,宣讲还是传播道德,所以不收讲课费更好。
但不要报酬也会遇到“难题”,实在推脱不掉时,王辅成也会收钱、签字,但马上又会转赠给本校的困难学生。这样的情况多了,有些单位不再当面给王辅成报酬,而是直接寄给他。
“这就是对我的一种检验考验吧,我以党性承诺一定要把收到的这些钱,全部用于扶危济困、助弱帮残、希望工程、慈善事业。”他说。
除了不收钱,王辅成讲课还经常会“倒贴”。
大约十年前,他到天津城建大学去宣讲。结果无意之中了解到,一位大学生的父亲得了重病。王辅成非常同情这位同学,身上却没有带着钱,回家之后立刻捐给他两千元钱。
从那以后,王辅成会有意带上1000元左右的现金,一旦遇到需要帮助的学生,立刻慷慨解囊。
王辅成粗略计算,这些年的演讲报酬,加上捐出的劳模补贴、零花钱等,总共拿出了40多万元用于做公益。其中,除了一笔一万余元的特殊党费,都没有留下任何收据。
“好多我捐助的同学,至今姓甚名谁我都不知道,因为我不想知道。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表述,就是施于人慎勿念,受于人慎勿忘。”
除了为学生真情付出,王辅成自己也会有满满的获得感。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然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有效生命的短长,假如一个人庸碌一生,即使长命百岁,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在天津大学的党课上,王辅成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个“有效生命”的概念——多国学者研究发现:一个人活到60岁,他的有效生命可能只有5年。
化妆、睡觉、酗酒、上厕所……甚至是哭,都被计算出时长,从有效生命中“扣除”。这样的话题,打开了大学生们的话匣子。
“我认为女生打扮、或者是吃饭睡觉不能被定义为非有效生命,假设没有这个时间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文明又会发展成什么样的程度?”
“有些时间有价值,但没有创造价值。”
学生们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提出新的看法。对此,王辅成并没有恼火,而是当着几百人的面,表扬并且奖励了最先提出质疑的学生。
在他看来,能在思政课上积极思考、表达见解的青年,将来一定大有可为。而且,通过思想的碰撞,王辅成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课后,几位“不打不相识”的师生握手长谈,依依惜别。王辅成说:“这一天,将作为我人生晚年一段充满无限温馨与幸福的回忆,而永远地深深地贮藏在我感情和记忆的深处。”
宣讲三观25年,为王辅成带来了鲜花、掌声和荣誉。今年国庆节前夕,他还获得了“全国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其实,他的工作中本没有宣讲三观的任务,却为何与三观宣讲结下不解之缘?
1994年,王辅成调入天津教育学院工作。根据领导干部兼课的要求,王辅成负责讲师德。他发现,照本宣科效果不理想,就尝试把师德放在三观的基点之上,再加上一些生动的事例,结果打动了很多来天津进修的老师们。
至于为什么要讲三观,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王辅成回忆自己的童年,用四个字形容,叫做“凄风苦雨”;用契诃夫的话讲,叫“我没有童年”。
拿吃饭而言,在王辅成的印象当中,9岁以前顿顿是带很多麸皮、糠的玉米面,没有蔬菜,连咸菜都不能保证,吃得他直吐酸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王辅成来说是生活的拐点。父亲有了正式的工作,每个月给家里寄钱,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
“过去讲共产党来了翻身得解放,这种质朴的感情,让我印象刻骨铭心。”王辅成看来,这样的变化甚至关乎生死。
“我母亲生了五六个孩子,活下来的就我的哥哥和我。”王辅成听哥哥说,上面有两个哥哥都死掉了。五岁时妹妹的死,他自己也记得清楚。那是母亲唯一的一个女孩,实际上就是得了肠炎,在一岁的时候因为贫困死掉的。
即便在这样的困苦中,王辅成的父母还是从儿时就教育他,做什么事儿一定要想着别人。他记得,父亲每月工资50块钱左右,有时要拿出一半的钱来资助更贫穷的朋友、亲戚。父亲没有给王辅成留下一分钱的资产,连个纪念品都没留下,但这种善良的品格成了他最大的财富。
从教之后,王辅成看到,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社会上出现一些怪现象,一些青少年张扬个性、迷恋自我、崇尚叛逆、放纵自由,让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王辅成感到揪心。
“我感觉这实际上是一场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接班人和掘墓人之争。” 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求他不仅仅要给老师们讲师德,还要给青少年们讲三观,尤其是要讲好人生观。
1999年,三校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王辅成有机会为更多的大学生授课。他清楚地记得,给中文系新生讲课后,一个大一女生在大庭广众下真情地拥抱了王辅成,说:“您的三观讲座将会影响我的后半生。”
这种感动,给了王辅成莫大的鼓舞。
这让王辅成相信,在大家都觉得思政课怵头、难讲的时代,只要认真做准备,青少年还是愿意参加一些思想政治活动。从那以后,王辅成收集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正面和反面的例证。用讲故事的方式为大学生讲三观,效果也越来越好。
王辅成的宣讲一发而不可收拾,2001年退休,请他讲三观的老师、学校、单位反而更多了,最初以高校为主,后来又拓展到机关、社区、部队等,他还走出天津,讲到了北京、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市。
一开始,王辅成平均每年讲课50场左右,近年几乎增加了一倍,去年讲了95场。
王辅成有一个台历,写满了宣讲排期。每当有宣讲需求,他就会在台历上寻找空闲时间一一安排。除了先来后到,王辅成几乎有求必应。
长年处于退而不休的状态,王辅成最初向家人承诺,就讲到70岁。可到了70岁的时候,仍然欲罢不能。“没有什么明显的大病,很多人还非常欢迎我给他们讲,我又得到了很多的荣誉。这是组织上对我的关爱和激励呀。”
去天津大学讲课之前,组织活动的老师考虑到正在下雨,而且王辅成已经年近八旬,连续来电要把他接到学校,但都被王辅成婉言谢绝。
不接送,是王辅成宣讲的一条规矩。最初,“站着讲、脱稿讲、不要报酬讲”是王辅成的“约法三章”。两年前,又加上了 “不接送、不吃饭”,这都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王辅成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宣讲一直是“约法五章”。为什么要把后两条单独提出来,就是因为人上了岁数容易倚老卖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一份公交指南,记录了王辅成宣讲的足迹。密密麻麻的记号意味着他早已把天津跑了个遍。有些相对生疏的地点,他会用针在地图上扎眼儿做下标记,防止记号笔掉色耽误行程。尽管计划周详,但总会有些不可预测的因素,挑战着王辅成的“正点率”。
比如之前王辅成到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讲课,到了以后发现联系人没讲清楚,正确的地址是在卫津路校区。他又从海河教育园返回市区,结果还没迟到。因为他预留的提前量非常大,通常都有一个多小时。路越远、天气越差,提前量越大。
这次的演讲是下午2点,王辅成没顾上吃午饭,上午11点半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出门。乘坐862路到医科大学,再穿过电台道走到天津大学,到校时正好下午1点。1个小时的时间,从校门口走到大学生活动中心,再加上上厕所等准备时间,非常从容,但想吃顿饭就不够用。这样的情形很常见,通常会饿一顿中午饭。
虽然每次都是早到学校,但为了不给主办方添麻烦,他从来不会直奔会场。“我没有过过真正的大学生活,我就感受到一种幸福,我在大学校园里漫步,等时间差不多了,再提前十分八分,到演讲的具体地点去。”
对主办宣讲的师生而言,接接不着、送送不了,要照顾好这位老同志也需要煞费苦心。
大三学生、宣讲工作人员李佳桥告诉记者,他曾经假装顺路,把王辅成送到学校东门,结果路上被识破,王辅成还是自己坐车走了。
天津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处长苏秀娟则记得,学校一次座谈会后再三坚持派一位老师打车把王辅成送回家,结果还是被王辅成抢先一步付了车费。说到这里,苏秀娟一度哽咽。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3月底,一向硬朗、守时的王辅成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推掉了半个月的宣讲。结果,从医院出来的第二天,王辅成就背着家人,自己开始补课了。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天津市道德模范、“真情天津”2018年度人物……王辅成收获了鲜花和掌声,但他对荣誉的分量有着自己的看法。
“最美奋斗者,这个荣誉称号我是做梦都不敢想。有好多都是像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王铁人还有好多科学家,我感觉我恬列其中。”王辅成说,在自己的荣誉观里,第一条就是荣誉属于党和人民,他已经决定把全国最美奋斗者的奖章放进校史馆。
王辅成做的事,并非人人都能看懂。“有人说,王辅成有钱不给孙子花,给外人花。还一种说法,王辅成他不为利、不重钱,我们服,但是你说他不重名,我们不服。”王辅成告诉记者,有人甚至认为他是花钱买名誉,对于这样的问题,他只想用事实说话,那就是把一切献给党。
“中国保尔”吴运铎,曾经为王辅成写过一句赠言——“把一切献给党”。王辅成现在对这句话的表述是:“活着完献生命,死后全捐遗体。”
他20年前就立下了遗嘱,希望用自己的心脏、肝脏、肾脏救活5个人的生命。如今,他还希望把自己做成一具骨髅,全捐,“用遗体再为人类站一班岗”。
这个口号,是王辅成宣讲过的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提出的。“我这样讲,我就要学习他。”王辅成说。
王辅成今天要做的“完献生命”,就是把宣讲一直做下去。
这件事,王辅成并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最近,天津师范大学正在筹建一个7人宣讲团,让师大师生把宣讲三观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同时也把王辅成的奋斗故事讲给更多人。
从讲述者到被讲述者,王辅成播撒下的种子早已枝繁叶茂,他的很多学生也已经走上讲台,成为新一代的布道者。
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张彤告诉记者,给自己上党课的老师就是王辅成老师曾经资助过的学生。
天津师范大学辅导员史晓晨说,大学时代开学第一课就是王辅成的三观讲座,让她们从故事出发感受到真理的魅力。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家玮还记得,学生时代第一次见到王辅成,就是看着王老师一个人满头大汗,在校园里面来回踱步。半个小时之后才发现那是来给自己上课的主讲人。他想通过这些小故事去还原一个真实、可爱的王辅成,把他的精神传递出去。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的生命里有多少岁月,而在于它的岁月里有多少生命。这是王辅成经常向师生提起的座右铭。“我总感觉我做的不够,我还要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一定要坚持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