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滨海新区信用修复机制助力企业 擦亮信用“牌照” 为文明“加分”

天津日报陈璠 文明天津 2022-04-25




“多亏信用修复,给了企业一次重塑信用的机会。”不久前,天津开发区一家大型制药企业向开发区政策兑现办重新提交了一份专利授权奖励申请,进入排队审核流程。此前,因为信用评级处于非良好状态,这家企业险些失去申报资格,被政策拒之门外。

  据了解,这家企业在去年由于一次管理疏漏对代理商资质审核不严,信用评级被降为“警示”,由此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信用等级代表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水平,一处失信就会处处受限,日常经营、项目评审、商务往来等都会受到影响。这次我们深刻体会到,丢失了信用‘牌照’对企业来说寸步难行。”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后,滨海新区和开发区的市场监管部门主动上门进行政策宣讲,帮助我们逐一梳理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及时消除信用风险隐患。”

  经过一年多,这家企业顺利完成了信用修复各项工作,10月28日提交了信用修复申请,经过相应程序,11月上旬企业信用等级已经调整恢复为“良好”。企业负责人说:“当初我们企业选择到开发区落户,就是看中了政府部门的良好信用和办事效率。这一年多,通过信用修复,企业的管理制度完善了,经营效益也稳步提高,今年1月—9月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我们扎根滨海坚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今年以来,通过实施信用修复机制,滨海新区市场监管局已经受理并完成了30户企业的信用风险修复申请,为这些企业在参与工程招投标、办理贷款、商业合作等过程中因信用评级处于非良好状态受到限制或禁止,弥补了信用漏洞,铺平了发展道路。

  信用修复为企业重新“擦亮”信用“牌照”,获益的远不止是企业本身,对构建诚信社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滨海新区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用“诚信分”推动城市管理升级,将不文明行为与信用挂钩,配套实施失信惩戒机制,使文明创建有了更有力的抓手,诚信意识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新风尚渐成社会共识。

  11月初,信用中国(天津·滨海)网站经过全面优化升级后上线运行,公众登录网站可随时查询获取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按照国家对诚信工作部署,滨海新区不断扩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覆盖面,发挥信用信息归集、披露、应用枢纽作用,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截至目前,该网站已归集了滨海新区人力社保、交通、生态环境、司法、市场监管等3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红黑名单信息、法院判决信息等公共信用信息,入库信用信息数据超过220万条。

  滨海新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度挖掘信用信息的应用,推动建设“智慧信用系统”,通过大数据应用,进行“信易+”多场景的开发,增强滨海新区城市治理能力;推动信用惠民便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动重点领域诚信缺失问题的治理,进一步提高滨海新区社会诚信意识和整体文明水平。







识别二维码 关注文明天津

我知道你在看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