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故事:风雨无阻的“摆渡人”徐金陆
“欢迎回家……”日前,天津体育学院举办座谈会,欢迎该校抗疫一线志愿者、科研党总支书记徐金陆返校。今年2月初,回湖北省武汉市探亲的徐金陆得知社区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果断报名参加,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负责驾车运送发热患者。疫情防控期间,他不计个人得失,服从指挥,随时接受应急调度。从2月4日晚上10点多接受任务,到4月1日早上8点多志愿服务工作结束,57个日日夜夜里,他总共工作了576个小时,运送了70多名发热患者。
关键时刻,党员就应冲锋在前
徐金陆是武汉人,每逢寒暑假都要回家探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始终关注疫情发展。2月3日,他上网浏览疫情状况时,发现自己所在的江岸区永清街正在招募志愿者运送发热患者,便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2月4日,徐金陆正式开始在社区上岗,成为永清街道的5名司机志愿者之一,负责从社区向定点医院运送发热患者。
“得知我报了名,家人肯定是很担心的,特别是80多岁的母亲和岳母,但她们毕竟也是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所以跟她们做完思想工作后,便得到了她们的支持。”有着近20年党龄的徐金陆去年刚结束三年的援藏工作,他说:“顾虑肯定是有,但我既然已经选择了,就不后悔。我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就应该冲锋在前。”
2003年非典时,研究生毕业的徐金陆曾作为志愿人员冲在了第一线,并学到了一些初步防护知识。不过,当看到将要驾驶的车辆时,他还是有些意外:分配给街道使用的不是专业救护车,而是三辆面包车,驾驶室与后车厢之间由铁皮隔开,但仍能看到缝隙,车厢被焊死,没有窗户、没有座椅。接收面包车后,徐金陆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找来几把小椅子放到车厢里,这样,乘车人可以坐得稳当些。
“从医学角度上说,它并不是特别安全,但是当时有车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那个时候既然已经报了名,就没有考虑太多其他的事情,力所能及做好自己的防护就是了,绝不能打退堂鼓。”徐金陆说,“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把车开稳些,尤其是拐弯的时候,速度开得很慢很慢,而且我们还会提醒患者注意一下,避免患者因为碰撞受伤。”
紧急时刻,总得有人直面危险
最初,司机志愿者6小时轮一班。过了两周左右,志愿者分成两个班次,一个班次12小时,随时保持有人在岗。一天24小时,只要电话响起,就意味着社区内有新的患者发热,需要志愿者开车运送。
现在说起这些,徐金陆的表情已较平静,但他清楚记得,第一次转运发热患者去金银潭医院的时候,他的心里咯噔了一下。“那天武汉下大雨,车窗玻璃形成了一层水幕。因为穿着防护服不透气,护目镜上也罩着一层雾气,很难看清路况。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冒着风险把护目镜摘了下来。”徐金陆回忆说。安全将发热患者转运到医院,直到返程路上看到身边的护目镜,徐金陆才后怕起来,“我知道近距离接触发热患者有多危险,但关键时刻,总要有人上啊!我当时想的就是顺利把发热患者送到指定医院,让发热患者能够尽早接受治疗。”
慢慢地,出车记录表上,司机志愿者出动的次数开始变少。2月5日开始的一周左右,每天都要出车10至20次;15日之后,基本上保持着每天两三次的状况。随着出院的康复者增多,到志愿服务工作的后期,一些出院患者的转运工作也由志愿者负责。那个时候,徐金陆十分开心。
特殊时刻,教学工作也要做好
作为志愿者,徐金陆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挺有意义:“我所教的天津体育学院的一些本科生、研究生,还有我的一些博士同学,有一批人当时在我的影响之下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提供到社区送菜、送药等服务。”
作为一名教师,徐金陆在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没有放下科研党总支书记和本科课程教学、研究生导师等工作及教学任务。
“我教运动训练学和乒乓球。目前,我有三个研究生面临毕业,所以志愿服务之余,比如晚上或者不值班的时间,我就跟学生及时进行网上沟通,帮面临毕业的学生多次打磨、修改论文,同时跟研一研二的研究生也有交流指导,包括帮他们进行论文开题的准备以及交流基本的课程等。”徐金陆说,“另外,我还要思考自己本职工作,包括科研处、党务的工作等,反正一直都没有闲着。”
徐金陆准备将这段难忘的志愿服务经历作为“教材”讲给学生们听,并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当中:“我觉得说一百个道理,还不如亲自去做一件事情。我想告诉我的学生,每个人要尽自己的一份职责和社会责任,希望他们以后不仅要爱自己、爱家人,更要爱国家、爱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新闻
扫描二维码
关注文明天津
微信号 : tjwenming.cn
新浪微博 : @文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