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毛主席接见5次的邢燕子再次唱响这支歌

天津妇联 文明天津 2023-05-09

她,是闻名全国的知青楷模。她,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五次当选全国党代表、三次当选中央委员。她,曾5次被毛主席接见,13次被周总理接见。郭沫若为她创作的《邢燕子歌》风靡一时,她的名字曾家喻户晓,她的故事曾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人。她就是邢燕子。

△1960年《人民画报》第20期封面上刊登邢燕子照片,《中国青年报》高级摄影记者舒野拍摄。


“这张照片里的我当时19岁,那时候缺少布票,姐姐给我这块1尺8寸的布,做成了这件衬衣,后来长袖穿成短袖,短袖穿成无袖,无袖又穿成褂子,一直穿到孩子出生。”


早在1958年,她初中毕业后毅然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主动回到宝坻县(现宝坻区)大钟庄乡司家庄村(位于蓟运河畔的北大洼)时,还是个刚刚17岁的小姑娘。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41年出生的邢燕子今年已经是80岁的邢奶奶了,虽然身体不再矫健,却依然精神饱满。


去邢奶奶家的头一天,身边年轻的同事对这个被毛主席、周总理接见过的时代风云人物充满了好奇。“那时候吃得也不好,干那么累的活不觉得苦吗?见到毛主席是不是很激动啊?毛主席的生日宴是什么样的?……”听着同事们的好奇之问,我一直在想:这位20出头就全国闻名……从荣誉之巅到回归平淡,她是如何坦然面对并不断自我成长的?带着崇敬和好奇我们走近她。


01

关于苦不苦

“刚回到农村,我也不会别的,先是在集体食堂当了一名炊事员,还闹出了个笑话:一次食堂熬了一大锅粥让我看着,不一会儿粥溢了出来。我从没做过饭啊,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对付,急得大喊:‘来人啊,粥都跑出来了!’叔叔大爷们呵呵直乐说:‘傻闺女,你给它磕个头,它就不跑了。’我立马冲着灶台就跪了下去,咚咚地磕头,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后来,从食堂走进田野,也不太会干农活,只有卖力气地干,干不完就不休息。从来没有想到苦这个字。”

 

邢燕子的厚道、淳朴、干活儿卖力气、从不偷懒耍滑让乡亲们打心眼儿里喜欢。

 

参加修造台田和条田的“战斗”期间,肩扛锄头,披星戴月,是对邢燕子那段劳动的生动写照。1959年夏季暴雨不断,为了防汛,邢燕子串联了十几个姑娘,组成“司家庄姑娘队”,向村支书请战,要求在堆“土牛”(在河堤顶上堆土方)的任务中,自愿增加二十立方米的土方任务。村支书心疼她们都是女孩子,年龄又小,不肯同意。邢燕子和姑娘们纷纷向村支书请求,承诺再苦再累也要向老天爷要粮,村支书眼眶湿润地答应了。接下来的日子,十来个姑娘每俩人抬着一百多斤的泥兜,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在她们的感召下,大堤上群情振奋,干劲十足,为了保住家乡的庄稼不被淹,大家都在拼命流汗。邢燕子带领的“司家庄姑娘队”开始在司家庄叫响。这支队伍豪情万丈,斗志昂扬。1960年,司家庄村党支部将“司家庄姑娘队”正式命名为“燕子突击队”。


冬天的司家庄没有农活,她带着突击队员,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二十一个姑娘跑到冰上,顶着寒风凿冰洞,用手拉网捕鱼,远处望去,仿佛冰雪纤夫,令人震撼。这些姑娘最大的二十多岁,网绳上沾满了冰,弄不好就会粘掉一层皮,她们忍着疼痛用力拉着,有的肩膀磨破了,有的脚和鞋冻在了一起……


“那时候,我们村里连买窗纸的钱都没有。当时我就想,只要能为乡亲们作贡献,让他们摆脱贫穷,再苦再累也值。”


就这样,她和突击队队员白天冰上治鱼,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苇帘子,三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900多元钱,为帮助大队度过灾荒起了很大作用。为了防水涝而使粮食减产,她还带领突击队员,打破种“七九麦”的老习惯,付出几倍的力气去整治冻结的像石头一样硬的盐碱地,提前种下430多亩“六九麦”,向荒洼要粮。“六九麦”以提前9天的优势生长着、成熟着,于夏至一过就开始收割。1961年,司家庄粮食丰收,群众口粮比1960年提高了75%,平均每户向国家交售余粮1600余斤。1973年,大队结束了吃粮靠国家的历史,第一次向国家交售爱国粮。


“‘苦中自有乐,乐在吃苦中。’不吃苦家乡就不会改变,缺粮状况也不会改变,你不干,这东西是不会自己跑来的。”邢奶奶说,“那个时候,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拉肥去地里,开始干活,一直干到黑天,每天两顿饭,每顿两个用‘增量法’(显大)蒸出来的红高粱面窝窝头。尽管吃不饱,但是大家没有一个有怨言的,也没有偷懒的。”


02

永远忘不了的情景

毛主席牵着手把她领上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台,并邀请她参加了毛主席的71岁生日宴;周总理亲自提名、安排她随代表团出访日本、率团出访罗马尼亚,在提议出访日本代表团成员名单时,周总理说,让燕子到国外去一趟,经经风雨,见见世面,学学知识。关于这些,已如亲情、如恩情,刻在了邢燕子的心里。采访中,她常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永远记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导,永远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云长云飞,潮起潮落,当年叱咤风云的姑娘,如今已是八十高龄的老奶奶,提起第一次见到敬爱的毛主席、周总理等开国领袖们的情景,邢奶奶仍激动不已,眼睛湿润,眼神变得深远。“那怎么能忘记呢?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记者问她当时的情景时,邢奶奶的记忆之门瞬间打开。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开幕,邢燕子和几位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休息,毛泽东和刘少奇主席来看望大家,他们一边微笑着向大家颔首致意,一边走上前来与代表们亲切地握手。轮到邢燕子时,毛主席用带湖南方言的口音亲切地问:“你就是燕子?”

 

“毛主席这么伟大的领袖,是全国人民做梦都想见到的人物,没想到这么近的在我面前,握着我的手,像亲人一样喊着我的名字,还把我引到主席台,大会堂那么多人看着,毛主席把我送到座位上,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谈到受邀和毛主席一起吃饭的事,邢奶奶沉浸的情绪显得跳脱起来。


“身为国家主席,生日聚餐没有宴席,没有酒水,只是每人一份饭,菜很一般。饺子、汤圆、米饭、烧饼,每样只有一点,加一小碗汤。毛主席还把自己的那份饺子和烧饼夹给了我和董加耕(图中坐在毛主席左手边的知青代表)。我记得毛主席给我夹了两个饺子和一个烧饼,给董加耕夹了两个烧饼和一个饺子。”


邢奶奶深情地回忆着这些,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当时的温暖氛围。


“毛主席说‘有很多人做了很多好事,都没有翘尾巴,这很好。一个人做出了一点成绩不能翘尾巴,做两点也不能翘,三点、四点更不能翘,永远不能翘!’我永远记着他老人家的这句话,党叫干啥我干啥,永远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一辈子也不能翘尾巴。”

03

不脱离群众的模范典型

“学习邢燕子,发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当时指导年轻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尚”,也为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拉开了序幕。


时正值农村经济最困难的年头,需要树立一个“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1960年,《河北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先后报道了邢燕子的事迹,各大报纸、电台纷纷跟进,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表面上看起来,邢燕子开始“走红”了,开始当起“官”了,实际上她依然把自己当作广大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从未脱离过农业劳动。1973年,邢燕子担任天津市市委书记,鲜为人知的是,她不拿工资。当时的生活十分拮据,她的孩子没穿过新衣服,为了补贴家用,她还常常和丈夫到大洼里为家里拾柴禾,曾被称为“拾柴禾补家用”的市委书记。


2001年,邢燕子以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身份退休,至今已经二十年了。她有着太多的故事,她的一生与党和国家紧密相连,把“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当成终身信条。从她身上看不到“明星影子”,有的只是初心如磐的使命感和一生坚守的朴实与醇厚。

△2021年4月下旬在邢燕子家中采访

  

“我本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在党的培养下我为人民群众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事情。可这些有限的工作与后来党和人民给我的地位和荣誉相比,是多么不相称啊!我愿意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所以,后来不论组织上对我怎样安排,我从没有打过折扣。我永远感谢党和人民。”

 

重读邢燕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相信将来也会感动、感染更多后来人。新时代,让更多的“燕子”结队成行,奋飞创辉煌。


采写:梅朵(部分文字摘选自《邢燕子》)

视频:冬末

相关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