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代表委员纷纷为养老发声 看看哪个道出了您的心声?
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开展失能家庭成员照护培训,深化农村地区老年人助餐服务试点,新增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5000张、家庭养老床位1000张,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
怎样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贴心的服务?
2022年天津两会
代表委员们纷纷为养老发声
快来看看
哪个道出了您的心声?
市人大代表李烨勃建议:打造适老化小区
▲李烨勃
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市人口老龄化加速。现在社区中有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都是老年人,目前,我市多个社区老年人群体是社区党委、居委会、社工站要重点服务的对象。但在社区生活中,老年人需要更多适老性和便利化的生活设施。
李烨勃建议:“老旧小区为座椅增加靠背、拓宽小区甬道,无法实现加装电梯的,在楼间层安装休息座椅、安装楼梯扶手。为社区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们安装起床扶手、对卫生间进行了防滑和降低台阶的改造。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开设家庭医疗床位。街上设置更多的靠背长椅,解决老人外出买菜、购物中途需要休息的需要。”
市人大代表李俊兰建议:养老机构为患病老人增加医疗标识
▲李俊兰
2016年以来,我市在医养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医”和“养”各行其是,有的养老机构中虽然设立了医疗机构,但基本上属于各自运行。
李俊兰建议:“进一步推进我市医养结合。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措施,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在患病老人屋内或床前增加医疗标识。对于养老机构中老人突发疾病的,可先入院救治,后办理住院手续;三是建立巡诊制度,在同一家机构中,医疗机构对入住老人要提供上门服务。养老机构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定期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将医养结合模式延伸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定期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看病就医服务。”
市人大代表李永丽、李岚建议:增加长护险专门机构
▲李永丽
▲李岚
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制度试运行以来让天津市3万多失能病人及家属体会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怀,但目前仍存在多单位协调不畅、层级管理复杂繁琐、政策理解和推动延迟或者偏差、运行过程出现一些操作困难等问题。
市人大代表李永丽、李岚建议:以长护险阶段性运行作为节点,由医保局牵头相关管理局对政策实施可行性开展调研梳理,简化和优化管理环节,将政策红利更多地释放到病人;简化长护险app系统并长期稳定,增加家护与机构护理员的区分度;借助医保系统对病人状态进行跟踪,减少或者取消对家护人员硬性要求服务项目或者数量;增加长护险专门机构,建设优质高效的政策制定和服务评估队伍,提升对病人、护理员和机构的资质认定速度。
市政协委员孙兆元:“物业+养老”稳住身边的养老服务
翻开市政协委员孙兆元过去一年的微信朋友圈,其中写满了与“养老”有关的话题。参与养老护理员培训、为养老行业标准制定出谋划策、指导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虽然已离开市养老院院长的工作岗位,但孙兆元依旧把退休生活安排得满满的。
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也让孙兆元的眼界更加开阔。孙兆元建议,推广“物业+养老”模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养老等延伸服务。“众所周知,养老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是一个薄利行业。如何‘稳’住身边的养老服务,我觉得物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具有天然优势。”孙兆元说,当前,天津已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张庞大的服务网络,很多服务都可以以此为载体展开,其中也包括一些浅层次的老年服务,“希望政府能出台政策,支持‘物业服务+养老服务’,当然,作为全新的养老探索,政策到位后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例如,物业应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推出菜单式多元化服务内容,供社区老年人选择;加强服务监管,杜绝‘坑老’扰民事件的发生。”
记者 | 董朗 李姗 肖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