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 天津刘元元、郑海潮、王波、王冬鸣上榜

中国文明网 文明天津 2023-04-08



  30日,中央文明办以“云”发布方式,在北京市密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经过各地推荐、网友点赞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2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天津刘元元、郑海潮、王波 (已故)、王冬鸣荣登榜单。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事迹吧!


助人为乐(1人)

刘元元



  


刘元元,女,1990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二局四公司直营事业部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上学时,刘元元就加入了学校的“爱心同盟”社团,并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工作后,她主动加入中建二局四公司“郑丽萍爱心团队”,这支团队是由“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十大人物、“天津好人”郑丽萍创建的。刘元元积极参加各项爱心公益活动,以真心、真挚、真情传递爱、播撒爱、成就爱。刘元元曾荣获“国企楷模 北京榜样”“天津市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挽救轻生女孩

  “再晚五分钟,就出大事了!”说起那天的经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刘元元还是有些紧张。2016年11月28日,刘元元忙完工作回到小区已是深夜12点多了。冷风刺骨,她紧了紧衣领,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救命啊……救我……”刚走进小区,一阵虚弱的呼喊声吸引了她。刘元元寻声上前,发现一名年轻女孩斜躺在地上,手腕上的血汩汩地往外流,在四周的地上已经堆积了一滩。女孩满含泪水,用渴望的眼神望着她:“救我……”

  第一次见到这种血腥场面,刘元元瞬间怔住了,大脑一片空白。但是她迅速反应过来,快步冲了过去,来不及询问原由,一边取下鞋带迅速勒紧女孩的手腕,一边颤抖地拨下120。看着止不住的鲜血,刘元元心如刀绞,嘟嘟嘟的电话响声,听得她心急如焚,一秒、两秒、三秒……当知道救护车15分钟后才能到时,刘元元慌乱到了极点,眼前是一条正在不断挣扎的生命啊!最终,争分夺秒救人的信念战胜了心中的惧意,刘元元冲向马路,拦下正要夜归的出租车,拼尽全力把女孩拖上了车。所幸到达医院比较及时,女孩成功得救。听到医生说“病人没事了”的一瞬间,刘元元瘫坐在地上,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病床上的女孩流着泪告诉刘元元,自己小时候母亲病逝,由父亲一人抚养长大,现在孤身一人在天津滨海新区工作,当晚遇到了一些事情想不开,萌生了轻生念头。“生命是很脆弱,无论遇到什么事儿,一定要珍惜生命,只要活着什么都有希望!”刘元元这样告诉女孩。将女孩送回家后,她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告诉女孩:“以后有困难,你就打这个电话,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我都会帮你,只是你要答应我,好好活着!”几天后,她收到了女孩发来的信息,女孩告诉她,那晚救的不仅是她的命,更改变了她对生命的认识,以后一定好好活着。那一刻刘元元的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她仿佛看到了那个女孩在向她微笑。


  乐善好施 关爱他人

  “这两本笔记本,一本用来收集项目上困难职工的‘烦心事’,一本用来记录我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刘元元说,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是一件幸事。参加工作以来,刘元元累计帮助百余名职工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她甘愿当职工免费的“心理诊所”,主动听取困难职工诉求,热情地答疑解惑;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义务帮助困难职工家庭辅导孩子作业。在福利院、养老院,都可以看到刘元元忙碌的身影,多年来,她始终关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她定时定点帮扶孤独症儿童,指导孩子们画画,和他们一起做游戏,陪孩子们一起健康快乐成长。在养老院,她帮助护理员为老人修剪指甲、收拾房间、陪老人聊天唠家常。

  在平凡的岗位上,刘元元总是以温暖的言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给身边人带来温暖,以乐善好施的形象给予身边人前行的力量。


  爱心接力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31岁的刘元元总是很忙碌,传递爱心的脚步从未停止。2017年3月,中建二局四公司以刘元元的名字为旗帜,成立了“刘元元青年志愿服务团队”,鼓励刘元元带领公司所有青年团员一起做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随着公司的发展,刘元元青年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壮大,现已有200余人,还荣获了“天津市滨海新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

  团队定时定点帮扶孤独症儿童,到滨海新区阳光家园启智托养院开展“看见星星的温暖,关爱星星的孩子”志愿服务活动,与孩子们耐心交流,指导他们画画,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刘元元还带领团队为贫困山区儿童送书籍,制定长期“陪伴留守儿童计划”;到冀鲁豫纪念馆开展植树活动;到敬老院、卫生院、火车站等地开展公益服务;还和社会公益组织联合,组织参加了滨海新区公益徒步行、泰达全民马拉松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依托郑丽萍爱心团队、刘元元青年志愿服务团队,中建二局四公司于2018年在城市临街项目设立“雷锋驿站”,旨在为快递小哥、送餐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提供快递存放、休息、充电、饮水、阅读等便利志愿服务。至今,雷锋驿站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000余天,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服务人群10000余人,并荣获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很容易,但要始终保持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却是难上加难。几年来,刘元元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温暖故事,用实际行动证明她做志愿者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从“一个人”到“一队人”“一群人”,刘元元用她的初心与坚持让爱心之火不熄。



见义勇为(1人)




郑海潮



  


郑海潮,男,1994年9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职工。2021年11月17日凌晨4点左右,在家休息的郑海潮发现对面楼层发生火灾,于是他一边立即拿起手机拨打119,一边拿起家中自备的防毒面具和灭火毯冲出家门直奔火灾现场。他不顾个人危险,只身冲入火海,利用自己平时所学的救火知识,避免了一场由电动自行车电瓶在客厅里自燃引起的火灾。


  只身一人赶往火灾现场

  2021年11月17日凌晨,正在吃宵夜的郑海潮感觉余光处有什么东西在闪,他下意识地转头向客厅窗户,发现对面楼一家屋里有亮光在闪,像是起火了。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的直觉,他迅速拉开窗户,隐约听到噼噼啪啪燃烧物品的声音,转瞬之间房中火舌乱窜。郑海潮一边拿起手机拨打119报警,一边拿起家中自备的防毒面具和灭火毯冲出家门。由于跑得匆忙,他的小腿被楼道内的自行车划出一道伤口,但他全未察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赶到着火点。


  奋不顾身救出房主

  郑海潮以最快速度冲到楼下,高声呼喊居民抓紧时间向楼外逃生,并警示大家都要贴墙往下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扶手部位属于消防通道。等大家跑下楼,郑海潮却逆行而上,奋不顾身向火灾现场冲去,他边跑边把每一层楼道窗户打开,对正在扑火的房主喊:“赶紧到楼道这里来!”房主在滚滚浓烟中十分慌乱,转身就顺着楼梯往上跑,却被郑海潮一个冲刺拉了回来。这时,几个居民拿着灭火器赶了上来,由于火势过猛,家用小型灭火器并不起作用。浓烟在房间里面翻滚,夹杂着各种烧焦刺鼻的味道,还有各种物品爆裂的声音,在这种火势下,如果不关闭燃气阀门,就有可能造成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舍身无畏打开生命通道

  郑海潮带着面具冲进房屋,在黑烟中寻找其他被困人员和燃气阀门。屋子里热浪灼人,将上衣裤子烤得瞬间贴在身上。这时室内的暖气突然爆了,管道里的热水瞬间溅湿了他的衣服,浓烟、热气、还有地上的热水让他寸步难行,一股股热浪更让他的呼吸越来越困难,面具镜片也因为急促的呼吸越来越模糊。此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找到燃气阀门,关闭它!他憋着一口气往厨房最里面爬,虽然客厅离厨房距离很近,但用郑海潮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感觉好像很远很远就是摸不到”。这时,手机的灯光越来越暗,要想找到燃气阀门是不可能了。郑海潮心想,就算没有找到阀门也要把厨房窗户打开,这样也能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这时候他的呼吸已经很困难了,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强撑着用手顺着窗台摸到了窗户框,用力拉开窗户。当郑海潮爬出来时,消防救援也随之赶到,开始组织灭火救援。

  郑海潮的见义勇为避免了火灾造成更大的损失,他用行动彰显了一名男子汉的担当,也用舍身无畏的精神激励着更多人互帮互助、友爱奉献。





敬业奉献(1人)






王波


  

王波(已故),男,1973年3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和平区纪委原常委、监委原委员。从事司法、纪检监察工作24年来,他高标准、严要求处理每一件经手案件,办理了多起大案要案。他经常放弃节假日与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只为把工作干好,让人民满意。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再辛苦繁忙对他来说甘之如饴,他用纪检人的担当尽职与无私奉献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021年9月3日,王波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他的一生虽短暂,但他的精神光辉却将永恒。


  刻苦钻研 他是担当尽责的纪检人

  2020年11月,王波从和平区人民检察院调入区纪委监委工作,主要负责协管党风政风监督室和案件审理室的工作。为了尽快完成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他自费购买了纪检监察工作相关书籍,利用早晚、午休、周末等时间主动学习。他常说:“隔行如隔山,光吃法律的老底子不行,党纪党规那么多规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我都要尽快掌握。”

  为推进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创新,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不顾当时自身左腿半月板损伤严重,坚持带伤蹒跚地走访6个街道8个社区,为基层监督工作的开展收集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事们心疼他工作“连轴转”,劝说他将工作放一放,回家休息多保重身体,但他每次都严肃地说道:“辛苦是真的,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能等一等、放一放。”


  大公无私 他是秉公执纪的纪检人

  在大家眼中,在检察系统工作了23年的王波是名副其实的“老检察”,无论是业务水平还是能力素质,都是全区的佼佼者。同事有问题请教他,不管是否分管,他从不推脱,并总是第一时间给出关键性意见。2021年8月,第一监督检查室的同事正在办理一件急难案件,在把握证据标准和定性建议时产生了分歧,第一监督检查室主任第一时间给王波打去电话。正在党校进行脱岗学习的王波,下课后第一时间赶回单位帮助解决问题,与办案人员一起加班到凌晨1点。在他的指导下,该起案件得到了成功办理,各级领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办案就办铁案,一丝疑点都不要留。”这是王波最常说的一句话。他对经手案件高标准、严要求,靠着这一股韧劲,办理了多起大案要案。2021年2月,在处置天津市监委指定的涉嫌贪污犯罪案时,他放弃春节假期多次到单位阅看案卷,四十多册的案卷,一页一页翻看,不放过任何一个涉案细节。假期结束后,王波针对案件给出了明确的补证意见。该案件移送司法后,检察院、法院认定事实、金额与区纪委监委认定性质、金额完全一致,大大提升了案件质效,实现了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忠诚担当 他是甘于奉献的纪检人

  对待工作,王波的人生字典里永远没有“不行”这两个字。因为热爱这份事业,再苦再累他也甘之如饴。为了工作,他忘记自己是一个携带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在身体出现不适大家都劝他去医院治疗时,他总是怕耽误案子的进展而一次次拒绝。对待家人,他多有愧疚,但只要有时间,他一定会去母亲那里坐一坐,或陪陪妻子和孩子。

  他总是把工作的事想得比自己的身体更重要,把干事创业想得比照顾家庭更重要,把别人的辛苦想得比自己的付出更重要。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他孜孜不倦、夙夜在公、嫉恶如仇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





孝老爱亲(1人)






王冬鸣


  

王冬鸣,男,1987年5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北辰区农业农村委青光动物防疫中心站兽医。2004年,王冬鸣开始照顾姑姑——抗美援朝老兵曹生华的遗孀王广珍,2012年,王冬鸣把老人接到自己身边。照顾老人的这些年里,王冬鸣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平衡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他孝敬赡养王广珍的故事让亲朋好友深受感动。2021年,王冬鸣家庭荣获天津市“最美家庭”称号。


  为了亲姑姑 更为了烈士遗孀

  曹生华出生于1930年,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立过战功,受过表彰,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突出,于1954年10月在朝鲜入党,屡获晋升,后退伍转业至天津市建材局,2004年去世,留下了体弱多病且没有固定收入的妻子王广珍独自生活。王广珍身患腿疾多年行动不便,从那时起,侄儿王冬鸣每逢假期就会来到王广珍家中,帮她料理家务,收拾院落,帮着置办生活必需品。


  把老人当作生母 悉心服侍不离弃

  2012年8月12日,王广珍在大雨中摔断了腿,王冬鸣再也不放心让老人独自生活,于是他将姑姑接到了离自己工作地点近的农村家中赡养。2014年,老人病情加重,大脑失去主动意识且双目失明,后来彻底丧失了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王冬鸣每天要帮她进行膀胱导尿和膀胱冲洗消毒,每隔三天要进行一次直肠助排,因为老人咀嚼能力丧失,食物需要全部打成糊状后喂服。由于老人长期瘫痪在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炎症,王冬鸣每过半月还要为老人进行输液治疗,久而久之,他已熟练地掌握输液技能。


  牺牲自我 无怨无悔

  自从王冬鸣把老人接回家,王冬鸣全家人就搬回了农村老房。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冬鸣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忙着照顾姑姑,王冬鸣根本无暇接送孩子,只能让孩子在家附近就读。在这期间,王冬鸣还放弃了很多次外出学习锻炼的工作机会,更是牺牲了几乎所有的假期和业余时间。妻子曾和他抱怨过:“结婚至今也没出去旅游过,连孩子都没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但每天看着王冬鸣对老人的付出,妻子也慢慢地理解、包容,现在已成为王冬鸣照顾老人的好帮手,夫妻俩一起给孩子树立了孝老爱亲的好榜样。

  王冬鸣和姑姑王广珍虽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十几年的陪伴让人感动。王冬鸣的孝心既是对老兵遗孀的敬仰,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这些好人就在我们身边,

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平民英雄、凡人善举温暖了社会。

向好人学习!

为好人点赞!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相关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