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天津统计 文明天津 2023-04-08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天津市统计局组织撰写了《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 天津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眸》系列分析。以统计的视角,用数据全面展示和反映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锐意进取砥砺前行

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7年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以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五年来,全市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市场活力积蓄释放,民生福祉持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01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天津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经济运行平稳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稳中有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11477.2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69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五年年均增长3.9%,保持在合理区间。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冲击和挑战,全市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2020年生产总值增速好于预期,2021年同比增长6.6%,恢复态势更加巩固。

图1  2017-2021年天津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突破10万元,2021年达到11.3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4.8%。财税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41.0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621.87亿元,占比达到75.8%,比2016年提高16.2个百分点。企业效益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2017年增长32.9%。能源利用更加高效清洁,以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五年年均下降2.3%;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2021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42.9%,连续五年低于50%,且比重逐年降低,比2016年降低7.1个百分点。114个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


02

三次产业稳定发展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制造业立市”,加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着力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天津基本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5∶38.0∶60.5调整为2021年的1.4∶37.3∶61.3。

图2  2017-2021年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

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395.5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09.2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2.4万亩,建设提升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大力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小站稻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30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101.9万亩,小站稻和宝坻区列入全国全产业链重点链和水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小站稻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基础夯实,粮食总产量自2016年起始终稳定在200万吨以上,2021年达到249.9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蓟州区、宝坻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市26个村被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图3  2017-2021年天津市粮食产量

制造业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制造业立市”,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3+4”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制造业能级提升,不断唤醒天津城市的制造业基因。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比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5.1%,快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持续壮大,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功获批,信息安全、动力电池两个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4.4%。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深入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链长制”,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对全市工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2021年,12条重点产业链工业增加值增长9.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4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2.7%。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4.9%,快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3%,比2016年提升0.8个百分点,是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以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金融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4.4%,2021年末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3.5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4万亿元,分别为35903.09亿元和41054.1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6%和7.4%。租赁商务、科技服务、软件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领跑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分别增长21.5%、11.5%和5.5%,均快于服务业年均增速。数字赋能提速加力。实施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出台数字经济“1+3”行动方案,“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成功上线运营。


03

内需结构优化升级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积极扩大内需,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提高有效投资质量,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内需支撑作用稳定,天津“双循环”发展格局根基更加坚实。

投资优化供给结构作用有效发挥。深入贯彻落实一系列“稳投资”政策,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规模,持续发挥投资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作用,全市投资增势平稳,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五年年均增长2.0%。其中,制造业投资连续三年保持增长,五年累计投资占全市的12.1%,一汽大众华北基地、“两化”搬迁、130万吨/年乙烯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对全市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5.2%,快于全市投资3.2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投资占比达到20.0%。投资向高端领域延伸拓展,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显著提升,由2017年的17.6%提高到2021年的28.2%,五年提升了10.6个百分点,经济高质量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6.5%,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49.9%。





消费市场扩容升级。获批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制定实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落实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推出海河国际消费季等全市性促消费活动,培育众多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供给,引领消费升级。商品消费结构持续优化,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五年年均增长10.1%,占比由2016年的13.0%提高到2021年的27.8%;2021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占比分别比2016年提升6.0个、0.8个和0.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手机等低碳智能商品增势强劲,2021年零售额分别增长74.4%和12.4%。商业载体设施更加完备,金街纳入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试点,鲁能城、陆家嘴、K11 Select购物艺术中心、尚河城中街商业广场等相继开业运营,2021年末商业综合体总数达到58个,中心城区便利店覆盖率达到98%,滨海新区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会展经济规模品质双提升,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成运营,成功举办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中国(天津)国际汽车展览会、全国糖酒会等大型展会。夜间经济日益活跃,出台实施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累计建成夜市35家,日均客流量达25万人次。


04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紧紧把握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定位,努力打开脑袋上的“津门”,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倾心倾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天津正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实施“津八条”、《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一制三化”改革,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就近可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实现“32证合一”,除特殊事项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网上实办率达到98%。坚决落实各项减税降费举措,五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2500亿元。有效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引领作用,截至 2021年底,累计实施502项制度创新措施,向全国复制推广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占全国集中复制推广总量的18.6%。营商环境改善促进市场主体较快增长,市场主体由2016年末的83.38万户增加到2021年末的151.23万户,年均增长12.6%;2021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6.78万户,是2016年的1.6倍。

市场活力有效释放。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提质增效推进机制不断创新,一批国有企业集团“一企一策”改革成效明显。出台“民营经济19条”及32项配套措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6条等政策,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营经济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2.8%,202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天津连续出台“惠企21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7条”,用“真金白银”帮助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稳发展。建立“132”驻企帮扶机制,开展“政策+技术”精准帮扶企业行动,指导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保市场主体取得明显成效。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全面落实各项促外贸稳增长政策,外贸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567.4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7%,其中出口3875.61亿元,年均增长5.9%。外贸转型趋势明显,2021年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57.8%,比2016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61.1%和24.5%。“一带一路”、RCEP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21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比33.3%,对RCEP成员国出口占比29.5%。

图4  2017-2021年天津市外贸进口与出口

对外经贸合作持续深化。把握共建“一带一路”机遇,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天津意大利中小企业园加快建设,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累计建成“鲁班工坊”20个。跨境电商出口试点模式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海外仓43个,进出口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国际友好城市增至96个。2021年,新设境外企业机构100家,中方投资额22.87亿美元,增长38.8%;全市服务外包接包执行额五年年均增长21.4%,其中离岸接包执行额年均增长26.4%。






05

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持续提升

新动能引育成效明显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实施新动能引育五年行动计划、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加速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天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蓄释放。





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始终位于全国前列。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底盘”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末,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9000家,独角兽企业9家,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0家,市级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4974家、378家、230家。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及升级版,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2.3万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合成生物学、现代中医药、细胞生态5个海河实验室,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天津版“国之重器”加快建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实验室条件下“从0到1”的突破,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神工”脑机交互系统等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认定4家高水平大学科技园,有力推动科技、教育、经济融通发展。2021年,全市专利授权量9.79万件,有效专利量30.83万件,均为2016年的2.5倍。





新经济加速发展。高水平举办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一大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分别增长5.1%和7.5%,分别快于规上工业1.5个和3.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16年的18.8%、12.6%提高到2021年的26.1%、15.5%。新产品产量呈现量级式增长,工业机器人产量由33套增至728套,服务机器人增至55.13万套,新能源汽车增至2.58万辆。服务业态和模式不断创新,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产业互联网新模式有序发展,疫情催化直播带货、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加快发展,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及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19.4%,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的比重接近1/3,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比重超过1/4。快递业务量12.34亿件,比2016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24.6%。

图5  2017-2021年天津市快递业务量及增速


06

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三大攻坚战全面推进


坚持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优先位置,天津牢牢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全方位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坚战,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彰显天津作为。





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2017-2021年来自北京地区的投资累计6056.07亿元,占全市利用内资的比重达到42.2%。中交建京津冀区域总部、中国核工业大学、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中国电信京津冀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承接载体加快建设。主动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持续深化津雄交通互联、产业互促、生态互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做优做强天津港雄安服务中心,打通雄安新区快速通关、便捷出海的“绿色通道”。建立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牵头制定首个区域环保标准,加大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力度。“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速发力,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京津通勤便利化12项措施全面落实,京津两市地铁App支付互认,同城化更加明显。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投产运营,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集装箱吞吐量五年年均增长6.9%,2021年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达到2026.94万标准箱,稳居全球十大港口行列。医疗卫生协作日益紧密,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有力提升三地医疗服务便利化水平。

图6  2017-2021年天津市集装箱吞吐量

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持续深化。建立健全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稳步推进债务风险化解,多措并举化解市属国企突出债务问题,202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3.8%,比2017年下降10.8个百分点。精准脱贫攻坚战成效显著。积极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26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651个,消费扶贫超过33亿元,助力50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困难村结对帮扶任务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效果明显。整治“散乱污”企业2.2万家,有效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3家钢铁企业有序退出,撤销取缔工业园区132个,“十三五”末,全市粗钢产能比2016年减少1514万吨。扎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PM2.5年均浓度由2016年每立方米69微克下降到2021年的39微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废水排放企业及污水处理厂排放达标率接近100%,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Ⅳ类以上;建成一批垃圾处理设施,整治修复一批污染地块。


07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人民福祉不断增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天津每年高质量实施20项民心工程,千方百计稳就业,积极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着力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2016-201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出台实施“稳就业32条”“强化稳就业举措76条”“ 高校毕业生就业 40 条”等一系列助企稳岗措施,加大对就业困难劳动力的扶持力度,全年新增就业37.09万人,2021年新增37.6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5%左右的控制目标。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居民增收措施落地落实,推动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年均增长6.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8%,快于城镇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3年缩小,2021年收入比例下降至1.84,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处于最好水平。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档升级,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五年年均增长4.9%,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年均增长7.0%,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13.1%。

图7  2017-2021年天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市场保供稳价成效良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始终保持在3%以内,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天津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整体平稳,肉蛋奶菜等货源充足,物价总体稳定。202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3%,猪肉价格下降30.0%,禽肉价格下降2.6%,干鲜瓜果价格下降1.7%;消费品产销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中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2%,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类、肉禽蛋类、服装类、日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2.8%、4.4%、5.3%和16.2%。

多层次社会保障不断健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待遇以及医保门诊报销限额、住院报销比例稳步提高,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供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等标准连续提升,“救急难”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2021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37.6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537.38万人,分别比2016年末增加101.96万人和6.2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5.1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71.96万人,分别增加126.11万人和37.4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人数408.41万人,增加20.30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人数372.30万人,增加69.8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人数366.05万人,增加81.09万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托底作用全面发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统一,城乡低保分别由2016年的每人780元/月、700元/月统一提升至每人1010元/月;职工工资最低标准由2016年的1950元提高到2180元。扎实推进“一老一小”工作,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21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96家,老人家食堂1701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357个,床位1.38万张;共有幼儿园2346所,在园幼儿31.60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0%。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构建“双城”发展格局,建设创新宜居“滨城”和紧凑活力“津城”。地铁建设全面提速,5号线、6号线和1号线东延线、4号线南段建成通车,运营总里程达到265公里;建成宁静高速、滨海新区绕城高速等,贯通新外环等快速骨架公路,2021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5307.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24.79公里;提升改造乡村公路,建制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客车”。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等3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固定宽带用户下载速率跃居全国第二。累计建成5G基站4万个,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主城区等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以上,西青区、宝坻区、蓟州区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子牙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群众居住品质得到提升,实施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计划,连续6年提前和延长供暖时间。


08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天津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教育现代化优质化深化发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完成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品牌特色高中建设加快推进,2021年末全市共有小学895所、在校生75.19万人,普通中学535所、在校生53.16万人。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全面规范校外培训,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5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天津茱莉亚学院建成使用,高质量完成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任务,2021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24所、在校生8.63万人,普通高校56所、在校生58.3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1所、在校生9.94万人。

健康天津提速建设系统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启动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提升计划,覆盖320.4万人次。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成环湖医院、儿童医院、天津医院、一中心医院新院区、海河医院等新建改扩建项目,协和天津医院一期主体封顶,空港医大总医院二期开工建设。202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084个,其中医院432个;卫生机构床位6.88万张,其中医院6.22万张,比2016年末增加0.4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1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6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1.38万人,注册护士4.67万人,增加1.06万人。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疫情监测处置机制,强化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建设,提升核酸检测、感染防控、应急处置能力,稳妥有序开展新冠疫苗规模化接种,截至2021年末,全市12岁以上人群首针接种率95.9%,总体接种水平保持全国前列。

图8  2017-2021年天津市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情况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85个街镇和2363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标,国家海洋博物馆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津战役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等3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民族文化宫重建启用。《周恩来回延安》等精品力作得到普遍赞誉,京剧《秦香莲》等6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自2016年起连续6年举办市民文化艺术节。202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5个,文化馆17个,博物馆69个,公共图书馆20个,街乡镇综合文化站255个。图书出版总印数从2016年的6425万册增加到9417万册。文化及相关产业向新型化、创意化、智能化迈进,传统的媒体生产方式转变为融媒体的生产方式,以津云客户端为全市移动新媒体的总平台、总集成,把天津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资源和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相结合,推动报网声屏一体化发展。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五年来,天津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共获得420枚奖牌,包括国际比赛70枚、国内比赛350枚,其中在东京奥运会上天津体育健儿共获得3枚金牌和1枚铜牌;在雅加达亚运会上获得7枚金牌;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共获得18枚金牌、10枚银牌、16枚铜牌;在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上获得天津历史上首枚金牌。全面开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新建改造一批体育场馆、社区健身园、体育公园等设施,全民健身和冰雪运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第十届全国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等赛事。




















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激励下,以坚定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展望未来,全市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创新自信、占机乘势、敢于担当、迸发活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相关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