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媒体婚育选择调查:尊重婚育意愿 包容个体选择
已婚族,孩子是否越多越好?
A:年轻时就这么想,我自己有个哥哥,觉得也应该让孩子在热热闹闹的环境中成长;没有生育三孩,不是因为我的想法变了,而是我生孩子生晚了,现在体力、精力都跟不上,再生第三个,对孩子不公平。
B:不是,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这样的基础上养育一个孩子和养育一群孩子相比,孩子自身获得的资源天然就不同。
C:一个孩子挺好!我成长于多孩家庭,父母那一辈生育多个孩子是想有更多机会,改变家庭命运;现在的孩子未必有那么多机会可搏,好好长大就够了。
未婚族,父母催婚压力大吗?
D:没有催婚压力,我爸妈就晚婚,他们觉得我如果要继续求学,更不急结婚。
E:有压力,不止父母催婚,我也有心理压力,我想早点生孩子。我有个表姐,结婚晚、生育晚,当时全家上下为她担心,幸好最后母子平安。我不想再经历一回了。
F:催啊,不止爸妈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催,每次大区经理开会领导和同事们也要调侃这件事。我和前女友分手一年多了,这期间也相过亲、也追过女孩,都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成。出了问题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没结婚被催婚这件事也算我应该担负的责任。
围城内外,有没有观念代沟?
A:主要还是谈起孩子和家庭教育时,感觉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尤其是当了妈妈以后,和不能体会妈妈心情的朋友没什么话好聊。
B:没有,我的好几个朋友都没结婚,我们遇到的感情问题好像不太一样,说到最后又都是人性问题,本质相同。
C:一个人成没成家、做没做父母,这个责任感和人生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我还未婚,换工作连想都不用多想;但我有家庭的责任,我就不能随随便便换工作,收入变动了,贷款谁来还,孩子的课外班还上不上?我现在偶尔还可以帮忙接孩子,那要是连这个时间都没有了,我太太能不能撑得住?总之,要深思熟虑再决定。
D:谈不上代沟吧,就是生活重心不一样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不同了。
E:心智上、观念上乃至生活习惯上是存在代沟的,跟结不结婚没什么关系。
F:谈恋爱的小情侣都整天黏黏糊糊的,结婚的同事反而不想回家,结婚时间越久的越不想回。我们大领导总在临下班时间喊我们去开会,有时候会开到快凌晨,散会后大家都回家,他有时候睡办公室……我不暗示什么,我就说这个情况,它客观存在。
在探讨婚育选择问题时,平均初婚年龄的变化很值得参考。上个世纪末,我国居民平均初婚年龄在90年代前后出现了一个先降后回升的波谷;而从世纪之交至今,平均初婚年龄持续上涨,年轻人结婚的“社会时钟”快速推进,从2010年的24.89岁到2020年的28.76岁;今年各地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部分省份,平均初婚年龄已增长至32岁、34岁。
平均初婚年龄的增长,是否意味着年轻人不再向往婚姻,缺少对生育的规划和对婚姻家庭负责任的严肃态度?本期“今晚调查”通过掌上天津App、腾讯问卷网络平台分两次发起关于婚育选择的主题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727份。受访者强调,婚恋的选择、家庭的模式、生育的决策都应出于个人意愿,同时也应充分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婚育选择。
个人选择独立决策
四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婚恋对象的选择、家庭模式的确立和求学、择业、坚持个人兴趣爱好一样,都是重要的个人选择,不可被外部因素干涉;近四成受访者认为性取向以及个人理想、定居或旅居地选择都是重要的个人选择,不应被外部因素干涉。与此同时,也有近两成受访者认为,任何个人选择都很难完全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个人选择受到外部因素干涉和影响时,近六成(57.38%)受访者表示可以参考他人的意见,但一定要坚持独立决策;16.46%的受访者表示对外界干涉已经麻木了,13.80%的受访者会因为外部干涉而选择顺从他人的意见;9.45%的受访者对外部因素的干涉持“听之任之”的无所谓态度;只有极少数受访者可以为维护个人选择的权利而坚定反抗外部干涉,占比仅为2.91%。
观念冲突日趋显著
64.89%的受访者认为,结婚、生育已经不再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而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必须结婚生育的受访者仅占35.11%。
33.66%的受访者认为31岁至40岁是适合结婚的年龄;28.57%的受访者认为最佳结婚年龄不应超过30岁;28.33%的受访者认为人生不应设限,任何年龄结婚都可以;约一成(9.44%)受访者认为41岁以上也是很合适的结婚年龄。
面对现实生活,没有人能够彻底放松“躺平”。未婚未育或不婚不育人群要承受舆论压力,已婚已育或有生育计划的人群也要承受经济压力。那么在受访者看来,不同群体所受压力孰轻孰重?在满分分值为5的情况下,受访者认为未婚未育或不婚不育人群所承受的压力均值为3.10,而已婚已育或有生育计划人群要承受的压力均值为3.68。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未婚未育青年要承担一定的家庭压力、舆论压力;但在受访者看来,婚育本身给人带来的生活压力更为显著,也更需要年轻人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承担和应对。
婚育不再是必需品
四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婚恋对象的选择、家庭模式的确立和求学、择业、坚持个人兴趣爱好一样,都是重要的个人选择,不可被外部因素干涉;近四成受访者认为性取向以及个人理想、定居或旅居地选择都是重要的个人选择,不应被外部因素干涉。与此同时,也有近两成受访者认为,任何个人选择都很难完全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个人选择受到外部因素干涉和影响时,近六成(57.38%)受访者表示可以参考他人的意见,但一定要坚持独立决策;16.46%的受访者表示对外界干涉已经麻木了,13.80%的受访者会因为外部干涉而选择顺从他人的意见;9.45%的受访者对外部因素的干涉持“听之任之”的无所谓态度;只有极少数受访者可以为维护个人选择的权利而坚定反抗外部干涉,占比仅为2.91%。
精力收入决定意愿
在受访者看来,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因素的前三项分别是精力、经济前景、当前收入水平。父母意见的影响力仍然很强,但排序很难超过年轻人自身需要考量的众多具体问题;此外,同龄人之间的激励与攀比占比约四成(41.16%),略高于社会舆论的影响力(38.50%)。
年轻人自身的精神体能被急速消耗的同时,如果对经济现状与经济前景不能感到满意,生育意愿就难以提振。在考虑生育可能会给生活带来的负担时,六成以上(61.99%)受访者首先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五成多(55.69%)受访者认为养孩子太费心、太辛苦,近五成受访者认为生育后往往难以维系家庭与工作的平衡、精神体能难以分配、儿童无人照料,约四成受访者担忧教育资源紧张、家中老人难以帮忙等问题。
生育动机愈加多样
《中国公众生育观念调查报告(2023)》显示,对于“生育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一半的人(54.96%)认为是个人,32.44%的人认为是家族,12.60%的人认为是国家。27.78%的受访者认同“生育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及义务”,42.62%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对于这一说法不认同的女性(46.55%)高于男性(40.32%)。个人的生育动机正在从社会化责任转向个体化动机,而女性作为生育主体的生育动机又低于男性。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于生育目的的选择较为分散,没有出现占比超四成的高共识意见。三成以上受访者认为生育的目的依次是满足父母期待、增加生活乐趣、喜欢小孩、经济条件允许、增加人生体验;两成以上受访者认为生育的目的依次是履行人生职责、消解社会压力、巩固夫妻感情、维护家庭和睦、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等等。同时,一成多受访者表示不打算生孩子、没有考虑过生育目的的问题。随着生育动机的多样化,传统生育观已无法“一家独大”。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家庭幸福的渠道增多,生育带来的幸福体验固然重要,但通过自我成长、发展兴趣、宠物陪伴等其他途径代偿,也能够为部分人群所接受。
婚育文化更趋包容
随着时间的发展、观念的进步,一些曾经常见的、被视为“问题”的婚育选择正在受到更广泛的包容与尊重。近七成受访者发现,对“剩女”指指点点、父母家人催婚催生、对“姐弟恋”不看好、老夫少妻受猜忌、招夫纳婿受争议、未婚生子受歧视、坚持孩子必须随父姓等现象已经很少见了;近六成受访者发现人们已经不再对光棍汉过度关注了;约五成受访者表示社会对丁克一族、离异失婚人士的包容度正在大大提升。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特征:人们越是尊重婚姻、尊重婚姻制度的完整性和严肃性,就越倾向于包容个体婚育选择;在生育观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会因为不同的动机选择生育,同时又受困于个人精力分散和经济基础不够牢固的常见问题;大多数人不再固守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理性审视自身的婚育需求,重视婚恋过程中的精神情感收获,主动选择成家立业,而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更不会“为了生育而生育”。建设良好的生育文化需要从个体和家庭立场出发,保障生育主体的权益,减轻育龄人群的压力,凸显生育带给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强调婚育经历有助于完善独立人格、实现个人成长、获得更加充实的人生体验。
记者:张译丹
制图:雷蕾
摄影:张立
通讯员:王玉洁